虹野:核心素养本土化的四种方式
虹野:核心素养本土化的四种方式
核心素养的概念传入中国之后,从2013年起,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呈现出“井喷之势”,“核心素养”的概念迅速展开了中国本土化的历程,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知道核心素养中国本土化主要有四种方式:解释说,应用说,发展说,移植说。
(一) 解释说
“核心素养”作为一舶来品,学界发现之后迅速展开“本土化”的研究,其中最为流行的方式就是通过“属加种差”的逻辑方式对其进行解释。首先界定什么是“素养”,然后再界定什么是“核心”。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1]
也有人说“素养”就是“素质”;有人说,“核心素养”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有人说人格才是教育最核心的素养;有人说,懂礼就是一种核心素养;有人说“核心素养”就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只是由于核心素养概念是在科学测量的基础上得到的,从逻辑上而来的“解释说”注定无法窥得全豹。
(二) 发展说
“核心素养”进入中国之后,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其和中国本来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就出现诸如:从知识核心时代到核心素养时代;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教育……
钟启泉老先生则认为“核心素养”赋予了传统的“基础素养”以新时代的内涵。其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素养就是技能;第二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学校所传递的知识;第三个阶段,把基础素养看成是社会文化的创造。[2]
张华所写《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加油课程“再出发”》认为核心素养不只是课程目标,还是一种崭新的“素养本位课程”的课程观。
发展说把核心素养与中国本土教育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同时因为其研究方法与“核心素养”格格不入,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情况,固然使得学界的研究更加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但同时也使得学界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更加混淆。
(三) 应用说
核心素养的概念本土化最具有影响力的应该是五花八门的应用了,在核心概念在中国的研究没有科学研究基础的情况下,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如《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课程与评价新思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提高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对策》、《基于学科素养的教学改革》、《基于政治核心素养水平的活动型课程构建》、《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试析中学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核心素养”——以高考古诗词阅读题的测试点分析为中心》、《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应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及其培养途径……
核心素养的广泛而迅速的应用体现了了教育界人士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在核心素养的功能性定位尚未清晰的情况下大量的应用研究固然为核心素养的推进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和应用素材,同样也凸显了研究的盲目性和跟风。
(四) 移植说
谈及“核心素养”本土化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中国教育学会2月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9大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项目专家在素养本土化、课程化的努力,但在价值取向与学理逻辑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澄清。[3]
在《征求意见稿》中把制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定义为“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9月份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分为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6大素养,又具体细分为18个基本要点,可见核心素养本土化之后完全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其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很难说“具备了征求意见稿的9大素养、23个要点、70个关键表现”,还是正式稿中的三个方面、6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就能够拥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更难说拥有了“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之后就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核心素养”功能性定义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情况下,简单的把“核心素养”全盘移植到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本土化教育体系中,将会为后面的课程化带来很多逻辑以及学理上的悖论。
[1]施久铭.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 人民教育,2014,10:13-15.
[2]钟启泉. “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2:1.
[3]崔允漷. 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