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翠竹富了一座城”:最大竹乡贵州赤水做大做强竹产业链

“中国最大竹乡”贵州省赤水市正计划建设我国西南地区纸制品交易中心,组建贵州省竹产业研究院,打造全国最大的竹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做大做强竹产业链。

14日,由国家林草局组织的“访红色圣地,看绿色新貌”采访团到达赤水市。中巴车一进入赤水境内,放眼望去,漫山皆竹,满眼皆绿。

赤水市副市长张小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市现有竹林地面积132.8万亩,占林地面积60%。目前已培育各类竹加工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从最初的种竹、卖竹,到初级加工,再到精细加工,赤水竹产业链已日趋成熟。

一幅竹产业链现实图景

在赤水,是这样一幅竹产业链的现实图景:

竹农们收割的竹笋,在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红赤水集团”的生产车间制作成美食,再打上“红赤水”“桫椤妹”等商标销往全国;砍伐下的竹子被运往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赤天化纸业”),经过切片、发酵、漂白等20多道工序,变成一捆捆原纸。

接着,这些原纸又在贵州竹运纸业的生产车间里,裁切、分包成消费者使用的卷纸、抽纸。另一些上好的楠竹等原材料被送往大大小小的竹建材、竹装饰板材企业和作坊,变成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高的竹子商品。

在赤天化纸业,常务副总经理王云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竹浆单系列生产企业,其主营的工业反哺农业项目《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林浆纸一体化示范项目。

7月15日,赤天化纸业生产车间。摄影/章轲

7月15日,红赤水集团电商部运营助理刘朝梅向记者展示特色竹食品。摄影/章轲

“目前年纸浆产能36万吨、生活原纸产能19.5万吨。每年需要竹子原料140万-150万吨,有一大半从本地收购。”王云义说,赤天化纸业每年为赤水及周边农村提供200万个工作日的采伐就业机会,当地20多万竹农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还带动当地运输车辆7万个车次。在生产厂区,700多名员工绝大多数也是本地的。

红赤水集团是一家依托赤水丰富的竹笋等资源,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该集团电商部运营助理刘朝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企业生产的野笋尖等食品接近200个品种,在全国有600多家经销商,产品入驻沃尔玛、家乐福、北京华联等大型商超,还与良品铺子、来伊份、海底捞等建立了供货关系。2021年销售额预计可达到2.5亿元。

刘朝梅介绍,红赤水集团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每年收购竹笋约13000吨,其中本地楠竹笋8000吨、方竹笋3000吨,每年为竹农增收5000多万元。

张小平说,2020年,赤水市仅竹产业生产总产值就达到62亿元,“一根翠竹富了一座城”。

建设三大百亿级产业园

竹子是可持续、可降解、可循环的替代塑料的优良选择,对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都有很大贡献。除上述竹产品外,赤水市还形成了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等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20多个省区市及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

第一财经记者在竹运纸业、新锦竹制品公司看到,生产线上外加工、贴牌的竹纸制品被打包、装箱。新锦竹制品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企业生产碳化全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等产品,今年一季度产值有2000多万元。

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以竹原料深加工,融合民族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竹编工艺品企业。16日,该公司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对第一财经记者说,2020年各类竹编工艺品实现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100多名群众就业,帮助177户570人增收。

“用非遗文化去做品牌引领市场,用市场来养活非遗文化,这样才能将竹编工艺发展传承得更好、走得更远。”杨昌芹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观察竹编工艺品。摄影/章轲

赤水市有竹林地面积132.8万亩,为竹制品生产、生态旅游和竹农增收“打底”。摄影/章轲

加快推动竹产业链发展已被赤水市政府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赤水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也明确,深入推进“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竹浆纸制品、绿色食品、竹木家具“三大百亿级产业园”;打造全国最大的竹循环利用示范基地;组建贵州省竹产业研究院。

赤水市林业局局长廖艳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赤水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近20年来,全市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171.3万亩,上升到目前的2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3.4%上升到目前的82.51%。竹子资源十分丰富。

今年6月23日,贵州省林业局一份《关于支持赤水建设全球最大竹浆林纸一体化全产业链园区的建议答复》称,赤水市纸产业已初具规模,有较好发展潜力,打造交易市场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下一步,省林业局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协助赤水市建设建立西南地区纸制品交易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