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73:方寸之间见精神

高中拓展悦读73

方寸之间见精神

一、成语集锦

暴殄天物(不珍惜)

焚琴煮鹤(煞风景)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糟蹋东西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暴殄天物泛指糟蹋各种物品,适用范围较广;焚琴煮鹤多指鲁莽愚蠢的行为,糟蹋美好的事物。

杯弓蛇影(没必要)

草木皆兵(心恐慌)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疑神疑鬼妄自惊恐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杯弓蛇影多用于指不必要的主观猜疑惊慌,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偏重指内心的极度恐慌。

杯水车薪(数目少)

无济于事(不得力)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对解决问题没有多少作用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杯水车薪多指用于救急的实物钱财等数目太少,而无济于事多指用以解决问题的措施行动不得力,没作用。

悲愤填膺(痛又愤)

义愤填膺(捍正义)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愤怒填满胸膛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悲愤填膺多用于形容因悲痛而引起的愤怒之情充满胸膛;义愤填膺只用于形容出于捍卫正义而引发的愤怒之情充满胸膛。

背信弃义(不守信)

忘恩负义(背恩德)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不顾道义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背信弃义偏重在不守信用,违背诺言,而忘恩负义多形容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二、古韵寻音

诗词中空间描写之妙二

(三)、通过时间暗示体现空间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时间的变化也可以增强诗歌的空间感,提高诗歌的审美意境。中国诗画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由时间率领空间,也就是诗意的、节奏化的、音乐化的时空合一意识。这种空间可以产生“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的审美效果。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首诗歌是用一位征战士兵的口吻写的。所选是诗歌的第六章,写士兵归途中抚今追昔。诗歌中把“昔”和“今”放在一起,也就是把过去与现在组接在一起,形成时空的连接,增强了诗歌的时空感。“昔”是春天,春光明媚时离家而去,而“今”回家了却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在这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读者感觉到时空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的情感,正如诗歌最后所说的“莫知我哀”。

(四)、通过方位变换扩展空间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方位变化展示空间的变化也是常用的一种增强诗歌时空感的有效方法。本来方位的变化形成空间,而在诗歌中,这种方法是把方位与空间的变化有机结合,合二为一了,通过方位变化暗示空间的变化,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空间。如,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歌中,第二联“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表现出了空间暗示时间变化。上句中的“山穷水尽”与下句“柳暗花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由“山穷水尽”的地方到“柳暗花明”的地方,空间发生了转化,而这一转化过程也暗示着时间的变化,因而也就是把时间空间化了。

(五)、通过想象联想提升空间感

诗歌是富于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 《文心雕龙·物色》中写道:“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物以物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而诗人的思绪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千载”对应于“万里”,这里就是把时空结合起来,表现出在想象中实现同一时间内表现不同空间,多方结合,扩展诗歌的审美空间,达到更为高远的审美意境,实现诗歌的审美效果。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歌中,作者通过想象,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写了同一时间内的三种月夜境界——诗人苦吟长安月夜,想象中妻子的鄜州月夜和夫妻儿女团聚时的月夜。在诗歌中,这三种月夜叠映交错,相互辉映,描绘出广阔的时空,从而表现出深厚的诗歌意蕴。特别是家庭的温暖,夫妻间的恩爱,全从这同一月色笼罩的三维空间中自然而然地映照出来,令人无限感慨,令人深思。

总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过:“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因此,中国诗歌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诗意的、节奏化的、音乐化的时空合一意识。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

三、热点时评

方寸之间见精神

亦南《光明日报》

一方印石、一把刻刀,在方寸之间以刀代笔,刀锋游刃有余,表达着变化万端的用笔趣味,更是借以挥洒情怀,共同为弘扬中国精神,为赢得抗疫胜利助力。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的篆刻艺术家们和来自各行各业的篆刻爱好者们没有缺席,通过举办“印记·抗疫”大众篆刻作品网络展等活动,用一枚枚精心雕刻的印章,记录举国抗疫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鼓舞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的勇气,表达着对祖国抗击疫情强大力量无比信任和鼎力支持的心声。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印章篆刻艺术集书法、绘画、雕刻及印材于一体,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在案头静静地坐着,面前摆满章料和印泥,心中已在构思和斟酌,也许就是在这样的静默之中,才能与石对话,用手中的篆刻刀参与到抗疫战斗中,刻下自己最真诚而朴素的心声,记录下时代的印记。

  “众志成城”“铁肩担道义”“大爱无疆”“春风十里”“此心安处是吾乡”……万千心语化作章,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篆刻艺术作品,或清新雅丽、圆润醇厚;或浑穆宽博、方劲朴茂,小小的一枚印章,无论字数的多少,笔画的繁简,印文的朱白,皆参差错落,气势贯通,于方寸间藏天地,于方寸间见精神,彰显出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表达着人们对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心。

给予方寸生命,也让希望在方寸间绽放。

关键信息(原点):

我的联想(旧知):

我的想象(发现):

四、美文品读

逝者如斯

朱良志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的流逝就像眼前的流水,昼夜不停,激起人悠长的生命感叹。孔子的这一感叹在后代产生强烈共鸣,引发了人们关于生命的思考。

一是叹逝。“壮士惜时逝,一宵三四起”,时光如水一样流逝,人存在的短暂和时间的无限形成强烈的对比,人在与时间的回旋中抚慰生命。所谓“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这是一种生命的感叹。临川之叹中有珍惜生命的意味。

二是自勉。大化如流,由汩汩的流水,发现“天之数也”。这“数”——大自然的运转规律,永不停止的运转,永不停止的创造。西晋诗人张华说:“川上之叹逝,前修之自勖。”这样的感叹中有勉励生命的意味,仰观大造,俯览时物,进而激扬蹈励,放旷高举。临川之叹中含有一种精进力。

三是达观。不必羡宇宙,不必叹自己,纵浪于大化之中,自有永恒,自有清风明月的世界。放浪形骸,寄蜉蝣于天地,悠然面对逝者如斯之宇宙,清心把玩盈虚如彼之浮沉,自有一份达观的世界。

珍惜生命是基础,没有对生命的珍惜,就不可能有敏感的宇宙情怀。激扬蹈励和顺时迁移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命态度。临川之叹中引发出的是关于生命的主题。

这是一个关于水的思考。古代中国哲人的思考善用喻象。我以为,中国人不仅以“气”的眼光看世界,还以“水”的眼光看世界。中国人说天地一气,又说大化如流。这两方面都不可或缺。以“气”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成为一气运化的宇宙,天下万物都生于气,都在一气中浮沉。而以“水”的眼光看世界,这是一种“逝者”的哲学精神,世界在如水的眼光下活了,绵延了,联系了,变化了,永恒了。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运行无已生命流中的一个过程,世界的真实是一种绵延之“流”,而不是固定之“相”。所谓“气”和“水”的眼光其实是相联的,只是侧重有所不同罢了。气更强调一气浮沉,水更强调流转不息。中国美学和艺术可以说在气化中氤氲,也在水的流动中焕发新生。逝者如斯,也随之同逝;化者无极,也随之无极;变易为恒常之道,创造就要紧紧握住变易之枢轴,以臻至美。这种“水”的哲学,在原始儒学和易学中体现最是充分。

大化如流中包含着崇高的哲学智慧,这是一种创造的智慧、流转不息的生命智慧,也是人如何契合宇宙的天人相合的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