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你内在的疗愈力量——如何看待痛苦?
01.
艾瑞克森女儿的故事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女儿贝蒂·艾丽丝·艾瑞克森讲过这样一个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我们一家去露营。我们徒步走到大峡谷的底部。我儿子那时大约10岁,大脚趾上的指甲盖不小心脱落了,他疼得受不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要离开,因此我对他说:“大卫,你必须要自己走,我可不能因为你掉了一个脚趾甲盖就去雇一架直升机给你,而且你这么大了,也没人能够背得动你。你必须要克服疼痛,这样你才能走出去。”
整个晚上,他都一个人坐着,离篝火远远的。一晚上有好几次,他来到我跟前问我:“我该怎么做呢?”
每一次,我都回答他:“你必须要克服你的疼痛,直到我们爬上大峡谷的顶端。我不可能为了一个脚趾甲去雇一架直升机,而且你这么大了,也没人能背得动你。”
他会继续问:“我该怎么办啊?”,我的回答依然是:“克服你的疼痛。”
他还是会问:“我该怎么办呢?”,然后我会回答:“我不知道,但是你必须这样做。”
第二天一早,他非常精神地跟我们一起徒步,甚至还背着自己沉重的行囊,尽管我们曾主动想要帮他背。走出大峡谷要14英里,无论脚受没受伤,这都不是一段能轻易完成的徒步行程。
我们走到峡谷顶的时,他开始抱怨,说他的脚疼得厉害。整个晚上他一边抱怨,一边呻吟着,但是他完成了自己的行程,而且,他也有点变得有权利疼痛了。
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米尔顿·艾瑞克森),他说: “你知道怎么样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吗?你应该把他带到大峡谷的边上,看着他对他说:
‘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了顶峰。难道你不想把你的疼痛抛到大峡谷下面去吗?那里才是应该属于它的地方。’
那样事情就会变得更好--而且那一晚大卫也不会再被疼痛困扰了。”
02.
为苦难赋予意义,痛苦将会消失
我们对痛苦感受,会因为对这件事情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而改变。
痛苦之所以痛苦,不仅仅是它给我们带来的肉体的伤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因这伤害而感受到的委屈、绝望以及无意义感。
艾瑞克森对于痛苦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源于他在十七岁之时患上了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在最严重的时候,他全身瘫痪,只有眼睛能转动。
他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以强大的毅力,给自己催眠,最终让自己可以不借助外力正常行走。
或许,正是因为他对痛苦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才令他成为继弗洛伊德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咨询师。他以一人之力,令催眠术摆脱了巫术的名声,令催眠成为合法的临床咨询技术。
当大卫因脚趾甲盖脱落而痛苦之时,如果把他带到大峡谷的边上,告诉他,他即使脚趾甲盖掉了,却依旧能够攀登上大峡谷的顶峰,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他将感受到的是自豪,所有为之付出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当我们为苦难赋予意义的时候,痛苦将会消失!人类对意义的追求是如此之不懈。
03.
痛苦不再是生命的折磨
而是令我们更加强大的磨砺
我曾经接过一个临产的妇女,她担心在分娩的时候自己无法承受那种痛苦。
于是我教会她在分娩的时候,想象着孩子长大后的样子,想象着牵着孩子的手在海边的沙滩上散步、玩耍,把接生的工作交给医生。
最终,她在分娩的时候,果真感受不到痛苦,她的内心被母爱充满了,迎接新生命的喜悦远远超过了分娩时的疼痛。
当苦难具有意义,我们感受到的将不仅仅是痛苦,而是经过痛苦之后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喜悦。
在这个时候,痛苦将不再是困扰我们生命的折磨,而是为了令我们更加强大的磨砺。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第一句话就讲:“人生苦难重重!” 没错,我们的生命充满了苦难。但是不同的人,对苦难的感受却不一样。
有的人,面对苦难,是抱怨,是哀叹,是诅咒。他们认为自己是如此的不幸,这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为什么别的人都那么快乐,唯独自己要承受如此的苦难。
而有些人,面对苦难的时候,却是另一种心态。他们告诉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们认为过于顺利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而苦难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所以,将苦难来临之时,他们内心充满喜悦。
因此,苦难并不一定伴随着痛苦,顺利也不意味着幸福。我们人类更在意的事情是,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是否更有价值,有否更有意义。
04.
探索生命与苦难的意义
抑郁症一个很重要的症状,便是强烈的无意义感。
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抑郁症的患者抱怨,自己是如何的不幸,命运又是如何的不公。
然而,我们却往往会发现,这些人拥有许多人无法拥有的财富、学历、智慧,以至于他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会认为这些患者是吃多了撑的,或者是没事瞎想才这么痛苦。
很多人劝慰抑郁症患者的时候,常常会这么说:“你就是想太多了,少想点就没事了。”
殊不知,这样的安慰,对于抑郁症的患者,将更为增加他们的无意义感,会令他们倍感自责,甚至增加他们的痛苦。
所以,我常常会在咨询的过程中,和访客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苦难的意义。当访客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有意义和价值的时候,那些曾经困扰他们的苦难,为他们带来的将不再是痛苦,而是喜悦、幸福。
如同欧文·亚隆在《当尼采哭泣》所说:
“症状是意义的信差,而且只有在它们的意义获得理解后, 症状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