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金镜录:为父复仇案,满朝争议,并被后世载入史册(下)

张煌张琇两兄弟为父复仇,杀死冤枉他俩父亲的仇人杨汪,在准备向另一个构陷他父亲的仇人复仇路上,被抓后并最终被处以死刑。张煌兄弟的复仇事件在朝堂上引起了大臣的争议,一派认为应维护法律地位,处死张氏兄弟,一派认为应表彰张氏兄弟的“孝义”行为,不该杀死他俩,玄宗皇帝最终决定处死这两兄弟。事情过后,老百姓很哀怜这两孩子,给他们安葬并做了诔文。

那么玄宗皇帝的处理对不对?主张不杀这俩孩子的大臣(如张九龄)有无论据?

答案是有的, 举几个例子供参考。

西周时期,法律允许个人复仇,但要经过官府的批准并备案。《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孔子将此具体化,有弟子问孔子如何处理父母之仇时。孔子说,对于杀害父母的仇恨,要随时准备报仇;不与仇人同朝当官,以示不共戴天。若在市面或朝堂相遇(即不允许携带武器处),要不回家取兵器,当即与之搏斗(突出复仇的迫切性和义无反顾)。

孔子:这话我说过

当然在儒家认可复仇时,自然有反对的意见,这其中以战国时法家主张为代表。商鞅在变法中明确反对私自复仇。他禁止百姓私自复仇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要富国强兵,整合集体力量。

相比之下,倒是唐代的相关案例有更多启发。

一是唐太宗时期,山西有个女子叫卫无忌,早年其父被同乡人所杀,当时她才六岁,等到长大人后在一次宴会上,用板砖拍死仇人后随即到衙门自首,说明情况。唐太宗看到当地官员的奏报后,对这种复仇行为极为嘉赏,史书记载“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在赐予田宅之余,仍令当地州县官以礼嫁之。

二是武则天时期(约684-704年),有个叫徐元庆的人因父亲被县尉所杀后,隐忍多年,并通过改名换姓在驿站找了一份工作,后来趁着这个县尉升官后途径这个驿站时,手刃仇人并前往官府自首。对这件案件的处理显示了古人在人伦和法律,情与理之间的矛盾和取舍,或许对我们理解张煌兄弟俩的复仇案件有所启示。

当时处理徐元庆此案的一种意见是,杀人偿命。(这类似张煌兄弟俩案件中李林甫等一派大臣的意见,玄宗皇帝最终也是这么处理的。)

一种意见是以名士陈子昂为代表,他认为根据法律徐元庆肯定要伏法,但是复仇又不能不报,因此可以采取折中之策,一方面要对杀人重罪明正典刑,一方面要对为父复仇的行为加以褒奖。这似乎很矛盾,但当时的武则天最终就采取了这个意见,并勒令朝廷法度以后一次为参考。

事情到此就结束了吗?没有,到了中唐时期,大文豪兼政治家的柳宗元撰文批评了陈子昂的这一建议。

柳宗元像

他认为礼法是辩证统一的,既不能褒奖被法律判以重刑的行为,也不该出现诛杀加以褒奖的罪行,否则是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柳宗元给出的解决之道是:先搞清楚县尉当初杀害徐元庆父亲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私人恩怨,让徐元庆的父亲冤死的话,那么徐元庆在为父亲申诉无望,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为父复仇是“守礼行义”的行为,不应该受到法律处决。沿着柳宗元这一思路,我们发散出去,《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的是非曲直就很有意思了。武植(武大郎)之死首先是冤屈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武松之嫂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事发,怕此时张扬出去,武松回来不会轻饶(武植所以倚仗的也正是兄弟的勇武),所以毒杀了武植。武松回来后查明是非曲直后,在小说中,武松并没有立即采取手刃罪犯的复仇行动,而是很有分寸地获取了人证(何九叔和街坊四邻等)物证(潘金莲、王婆的罪供、武植火化后的遗骨),然后前往衙门告状,这是武松采取的正常司法途径。这是在腐败的官场中,西门庆的银子显然更好使。在法律无效的情况下,武松这才被逼采取了手刃西门庆等人的复仇行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按照柳宗元的说法,武松这种复仇是值得褒奖的,是符合“守礼行义”的行为,不应该受到法律处决。只是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这种情形案件的可操作性是值得推敲的。

武松杀嫂

柳宗元的另外一点看法是,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实是因为触犯法律而被县尉杀死,那么徐元庆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应有处罚。因此可以说柳宗元的思想是辩证进步的,接近今天的刑法学相关观点,从他的思路来看,我想张琇张煌兄弟为父复仇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不应受到责难。

当然唐玄宗的最终抉择,也不能完全说没有道理,或许是出于维护法律绝对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考量而做出的选择。

所以即使在今天,遇到类似这种情况,还是很难说哪种做法更合适吧?

(0)

相关推荐

  • 古文观止:《驳复仇议》柳宗元

    驳复仇议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 ...

  •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漫评水浒(二十四) 可怜、可悲的秦明

    宋江把秦明俘虏后,希望秦明能给他当小弟.秦明说什么也不同意.秦明自然不同意了,堂堂大宋帝国正师级将领,怎么可能丢掉官职,去给一个江湖大哥当小弟呢? 宋江等人,一看秦明这样固执,就说了,人各有志,不可强 ...

  •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来历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的产生.内容以及变迁,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繁多,涉及哲学.历史.道德.祭祀.文艺.习俗等方方面面,还有大量的哲 ...

  • 釋《秦風·無衣》之“仇”

    ​釋<秦風·無衣>之"仇" 原文: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于興師.脩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 ...

  • 盛唐金镜录: 一场复仇案件,满朝争议,并被后世载入史册(上)

    唐玄宗开元年间,发生了一起为父复仇案件,起因是当初嶲州都督张审素被部下冤枉意图谋反时,前往审查此案的监察御史杨汪在审理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把案件调查清楚,上奏朝廷要求要求按谋反罪论处张审素一家. ...

  • 盛唐金镜录:1.发生在开元廿二年的两件大事

    具体到每一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节点,如同浪花中的一个水滴,本不足为奇,当时或许未曾注意,过后反观总有那么几件事是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以开元二十二年为例,这一年大唐王朝内政外交中发生了很 ...

  • 盛唐金镜录:2错赦安禄山

    张守珪在边塞上不断立功,捷报频频这让唐玄宗李隆基龙颜大悦,于是就有了想提拔他做宰相的想法.在唐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由边塞立功而入相的不在少数,我们常常京剧舞台上看到出将入相这四个字,这在大唐帝国是很常 ...

  • 盛唐金镜录:3.窃国大盗登上历史舞台

    前面多次讲到安禄山,作为结束盛唐的叛乱者,安禄山在唐史乃至整个中国史上的地位,是任何研究唐史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安禄山本来是营州胡人,唐时营州在现今辽宁朝阳一带,管辖地区包括辽西地区,营州是唐王朝控制整 ...

  • 盛唐金镜录:4.风度得如九龄否?

    古来明相齐名并称的很多,如史家多将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房杜,世有房谋杜断的美誉,玄宗皇帝在位期间,名相也有很多,如"姚宋"这是史家对姚崇.宋璟二人的美誉.玄宗在位期间的这 ...

  • 盛唐金镜录:5一场废太子风波,昭示了危机即将到来

    李林甫为巩固在朝中地位,树立自己的绝对影响力.就充分发挥自己长袖善舞的本事,对内奉承玄宗皇帝宠信的武惠妃,对外则多拉拢宵小阿附之徒,打击朝中敢说真话.能办实事的大臣,为能牢牢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无所不 ...

  • 盛唐金镜录:烽火碎叶城

    唐代时,在我国西部有一部落叫突骑施,原本是西突厥别部.作为大唐的属国,突骑施作为唐朝的边陲屏障,发挥了一定护卫作用.作为西域重镇,突骑施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受到大唐的熏陶和影响,这一点从考古出土的实物上可 ...

  • 盛唐金镜录:他的逝去,让玄宗皇帝哀婉不已

    古来明相齐名并称的很多,如史家多将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房杜,世有房谋杜断的美誉,玄宗皇帝在位期间,名相也有很多,如"姚宋"这是史家对姚崇.宋璟二人的美誉.玄宗在位期间的这 ...

  • 盛唐金镜录:唐玄宗时期发生的这件事,让司马光指出了缺陷

    这是发生在开元十四年(西元726年)的事情. 这一年黑水靺鞨派了使者前来朝见,唐玄宗很高心,于是就因地命名,给他们的小部落命名为黑水州,并且有了官职待遇.渤海靺鞨听闻这件事后,首领叫武艺(没错,书上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