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映辉

1985年7月至1992年12月,我曾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工作7年。这份杂志的性质决定了我们这些编辑常常要与那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打交道,他们中的许多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令我肃然起敬的并不完全是印在他们名片上的那一长串的学术头衔和骄人科研成就,他们的人格力量和学者风范更使我折服。

高景德校长与倪以信博士(此图为网络所搜图片)

(一)

认识高景德教授还是他当清华大学校长时。那是1988年初春的一天,我和编辑部的老刘赴清华大学采访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工学女博士——倪以信。我们在机电系资料室拍完工作照,交谈中了解到倪以信原来是高校长的高徒,攻读博士学位时受教于高教授门下。碰巧的是,这一天正好高校长在机电系参加一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陪同我们的老师提议,请高校长上来与倪以信合拍一张照片,采访不就更完满嘛!建议确实很好,但高先生这样的大教授、大校长能说来就来吗?我和老刘心里犯嘀咕。这位老师似乎很有把握:“没问题,高先生特好说话。”下楼不一会就把高校长请来了。

高教授果然特好说话。这位老先生一点架子也没有,我和老刘噼哩啪啦一气照了十几张片子。在这十几分钟里,高校长被我们摆弄过来摆弄过去,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没有一句怨言。他时而和倪以信低声交谈,时而插话询问我们刊物的情况,他说我们刊物每期都看,对他指导研究生颇有帮助。他的神情是那样的自然,没有一丁点的做作。此时此刻,他在我们眼里不再是一位海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的一校之长,国际上闻名的电机与电力系统专家,而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熟悉的朋友。

在高校长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的照片拍得很成功,不仅自己的刊物采用了,后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倪以信时也采用了我们的照片。

那是一幅动人的师生情意图。那是一次多么愉快的合作啊!

蒋慰孙教授(中)指导研究生(此图为网络所搜图片)

(二)

蒋慰孙教授是华东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工业过程自动化专家。他在“生产过程模型化与控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应用高级过程控制技术为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令海内外学者瞩目。我们刊物在1987年第5期“导师论坛”栏目里刊登过蒋教授“博士生培养之我见”一文,这篇文章是该校通讯员提供给我们的,发表后反应很好。几个月后,编辑部收到了蒋先生的一封来信和一张40元的汇款单。信中写道:“感谢编辑部发表我的文章,现将40元稿费退回,因为这篇文章我已先给《上海研究生教育》杂志且在创刊号上刊登了。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原谅。”

这是我们刊物创刊8年来收到的唯一一份稿费退款单。其实,蒋教授完全没有必要把这份稿费退回,因为《上海研究生教育》只是一份刚创刊的内部刊物,并且我们刊物是在这份杂志之前登出蒋教授文章的。退一步说,蒋教授要觉得拿两份稿酬于心不安,完全可以退掉《上海研究生教育》的那一份,因为该刊的稿酬标准比我们低得多,纯属意思意思。可蒋先生没有这样做,在他看来,登在我们刊物上的稿件是通讯员转来的,而发表在《上海研究生教育》上则是他自己投的,理应把我们这份稿酬退掉。

我虽然没有见过蒋教授,但这一件小事却让我永远记住了他。

常言道,一粒露珠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从高景德、蒋慰孙两位知名学者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他们也成为激励我前行的榜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