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一天,儿媳要求婆婆兑现诺言,被拒绝以后,当场翻脸退婚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周国平说:“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一切奢侈品都会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复杂,虽然得到很多享受,却并不幸福;虽然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他的意思不是说物质需求不重要,而是说精神生活也很重要,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所谓简单,就是不求多,而求平衡,不让自己一头扎在物质生活的追求当中。
只可惜,有的人不光不懂得平衡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他们甚至在仅有的物质需求方方面也无所成就,这样的人是最应该重新规划生活的人,否则会活得很无聊。
比如,有的人把成功或幸福当作目的,因为目的太大太远,以至于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实现,看不到任何希望,结果越是这样就越是急功近利,越是急功近利就越是难以企及,于是乎,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变成了无所事事的无聊之人。
其实,当我们把这种人的状态分析清楚了,突破口也就出现了。既然他们的生活无聊是因为定的目标太大太远,那么我们为什么把目标定的小一些,近一些呢?为什么不能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呢?为什么不能活在当下呢?为什么非要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呢?
如此想来,也就没那么难了,毕竟眼前的事情有限,我们总能很好地完成。把每一天都过得简单,总体来说,我们的生活就简单了,活得简单了也就活得自由了,具体可以结合以下两方面去调整自己,我们分别来讲一下。
摆脱无聊,不要舍近逐远。
有两种人不易感到无聊:一是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样单纯的人,因为单纯而没有太多的功利心,不管做什么都会沉浸在过程中,能够随遇而安,他们不“患得”,自然也就不会“患失”。二是商人或者像商人一样精明的人,他们目的明确,行动力强,目的与过程紧密相连,分秒必争,从而就没有时间无聊。
不具备以上特征的人,则很容易无聊,就像周国平所说:“有的人既失去了孩子的单纯,又不肯学商人的精明,目的意识强烈却并无明确实际的目的,有所追求但所求不是太缥缈就是太模糊,他们心中弥漫着一团空虚,无物可以填充,凡到手的一切都不是想要的,于是难免陷入无聊。”
这是一种“舍近求远”的生活态度导致的结果,就像我们前文中提到的,有的人只把“幸福”或“成功”这种模糊的东西当成目的,具体落实的时候却不知如何去做,结果要么是原地踏步,要么止步不前,要么一错再错,直至无聊。
朋友晴晴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她曾经追求的是幸福,但是却没有实际的概念,只是听人说结了婚就会幸福,于是就把婚姻提上了日程。可是,真正去接触婚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啥也不懂,因为从来没有规划过,以至于婆婆许下诺言却一直拖着不兑现的时候,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直拖到结婚前一天,她觉得婆婆如果再不兑现诺言,等到第二天结了婚,恐怕再也别想让婆婆兑现了。于是,她从那天早上开始一直等婆婆的电话,从清晨等到日暮,什么都没发生。她不想再等了,就主动要求婆婆兑现诺言,结果怕什么来什么,被拒绝了。
虽然她翻脸退婚了,但是之前确定的“幸福”目标也消失了,再一次陷入了以前的无聊状态中,虽然有目的意识,但是却没有实际目标。虽然想要幸福,但却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虽然知道自己应该找点事做,但却无事可做。
这就是“舍近求远”的目的意识作祟的结果,用周国平的话来说就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如果出不去进不来,就会感到无聊,这是'达不到目的’的无聊;一旦城里的人到了城外,城外的人到了城里,又觉得城里和城外不过尔尔,这是目的达成后的无聊;于是,健忘的人折腾往回跑,陷入又一轮循环,等到城里城外都厌倦,是进是出都无所谓,更大的无聊就来临了,这是'没了目的’的无聊。”
放平心态,与人生达成和解。
关于“好心态”,周国平的理解是这样的:“好心态不是傻乐,不是装嫩,而是历经沧桑之后的豁然开朗。”
他觉得人过中年以后,应该结合这两方面的觉悟让自己拥有好心态:一是与人生必要的缺陷达成和解;二是对人生根本的价值懂得珍惜。
其实就算不是人过中年,想要拥有好心态,同样需要思考这两个问题,因为人若想豁然开朗,不能背负太多的思想压力,应该运用哲学思维把很多问题想明白,简单来说就是多想想大问题,认清小问题微不足道的属性,如此也就不会太在意无关痛痒的问题了。
就拿前文中提到的晴晴来说,她如果懂得从“人生根本价值”的角度确定努力的方向,就可以把“幸福”细分到各种具体的事情上面,包括婚姻。她不该把幸福和婚姻划等号,而应该思考怎样从自身角度对待婚姻,才能让婚姻顺利开始和前进,能把这些具体的事情做好了,幸福就会不请自来。
就算自己尽力了也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只要问心无愧,知道有些事情不在自己的支配范围内,坦然接受人生的必要缺陷,不那么在意,也就不会痛苦。这些事听起来好像很繁琐,但这是让生活变得简单的直接方法,如果绕过这种方法,就会陷入另一种“舍近求远”的无聊当中,不可能活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