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鲤鱼,青浦芥菜,四川白木耳,福建青海带,北平溜丸子氽汤,南京烧鸭子来得快

今年已经一百岁的老字号“五芳斋”,总是那么别出心裁。2018年,他们曾创意一支画面模糊而复古的广告,将观众带回八十年代。到了2019年,索性直接将自家品牌恢复出厂设置,带观众直接梦回1939。
2019年春节,百年老字号“五芳斋”买下了有整整八十年历史的同名老歌《五芳斋》的版权,邀请《舌尖上的中国》分集导演,合着八十年前老唱片舒缓沧桑的旋律和歌手周璇、严华、严斐的歌声,打造了一支复古民国风MV。整部视频弱化故事情节,用黑白画面营造氛围,以几乎贯穿全片的长镜头打造沉浸式体验,通过展现老上海弄堂里过年时的众生相,传达过年和食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带领观众回味有滋有味的传统中国年。
MV播出后,引起了不小轰动,大批观众表示,已在手机里单曲循环几十次,被这首穿越八十年的“音配话”洗脑。这次成功的文化营销,也将早已尘封的记忆穿透历史尘雾,送回到我们面前。

被《五芳斋》揭开的文化往事

文 | 群学君

01

老饕们有福了

这支《五芳斋》MV最忠实的拥趸,应该是老饕们,用“舌尖体”来表述,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腔调:

相对日常,过年是一年中人和人之间,人和食物之间最亲密的焦点时刻,几千年来,古老中国沧海桑田,这一点却从不曾改变。人情浓烈,食物是媒介,老派温情的黑白胶片里,是街头巷尾家常里短中久违的热腾烟火及高山流水的人情意思,这是中国人熟悉的,属于城市普通百姓的年味。

不过,再煽情的文字,也比不上歌词的白描催人胃口:

有黄河鲤鱼,青浦芥菜,四川白木耳,福建青海带,北平溜丸子氽汤,那南京烧鸭子来得快。
那么广东叉烧,湖南辣椒,合拢起来炒一炒,辣得很好。
云南火腿,山西皮蛋,合拢起来拌一拌,下酒又送饭。

口磨豆腐汤,又嫩又清爽,又烫又香,好!就来这几样!

……

有五加皮酒,青梅白干,全是好酒,大家都爱喝,请大家注意,那择酒如同择朋友,稍一不留神,坏事伤身,择酒如同择朋友,说得很好。

好酒助兴,坏酒伤身,冷酒又伤神,不饮又伤心,今朝饮酒,不醉不休,再来一杯。且慢!饮酒不要快!

《五芳斋》民国风系列海报

文字的产生意象已足勾人味蕾,加上画面编排裁剪恰到好处,简直可以说摄人心魄了,有老饕说,这样的片子,最适合下饭,捧着手机就着白米饭,咣咣咣就下去三大碗。

当然,细心的观众还能发现画面里一闪而过的巧思。

比如迎面走过的周树人先生,目不斜视,双目有光,心中有神:

比如麻将桌上,用不完的钞票,离不完的婚。世事明确而人生糊涂。阮玲玉是谜:

比如石库门大宅里的张爱玲,跌宕自喜,冷眼向洋,身上的衣服让人一下子想到《流言》初版张爱玲自己设计的封面:

光影交错,历史扑面而来。

0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五芳斋》的原唱是三个人:严华、周璇、严斐。

这三个人,是严华、周璇是夫妻,严华、严斐是兄妹,周璇、严斐是姑嫂。由胜利唱片公司灌制的这首歌,是三个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合作,差不多可以叫“绝唱”。

1939年的五芳斋唱片

2013年9月22日,97岁的严斐最后一次来到观众中间参加音乐欣赏会。开场第一首曲子,就是当年这首《五芳斋》,旋律悠扬明快,可老太太一下子泪流满面。那一天,是周璇逝世五十六周年。

这是周璇逝世前三个月拍的视频,那时她只有三十七岁,人生却已走到暮年。在疗养院里唱到“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的时候,眼里沁出泪花。张爱玲说,百年也难得遇到一个周璇。而周璇的第一个情郎,就是严华。

周璇身世很苦,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凄零的女子,不知道我的诞生之地,不知道我的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姓”。她从小被姓周的人家收养,养父母随便给她取了个名字:周小红。

十二岁那年,她几经飘零,被一位女琴师牵着手,走进上海常德路一座三层楼的房子,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明月歌舞剧社。

明月歌舞剧社演出剧照

那个时候,明月社有“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胡笳、薛玲仙,后来她们都进入了电影界,还灌录了多张唱片,闻名沪上。明月社里的女孩子,都把“四大天王”当做偶像,歌舞教练聂耳对她们说,只要肯下功夫,你们也能成功。

在聂耳的指导下,周小红刻苦练功,加上她对唱歌的天赋,进步很快。1932年就在歌舞剧《特别快车》中担任主角,崭露头角,两年后,上海《大晚报》举办“三大广播歌星竞选”活动,共有102名影星歌星参加竞选,她获得第二名,白虹获得第一名,严斐获得第六名。她们与欧阳飞莉三个女孩子一起,被称作明月社的“四小天王”。

上海滩七大歌后其六。左起:白虹、姚莉、周璇、李香兰、白光、吴莺音

也是在明月社,周小红认识了严斐的哥哥严华。严华从小生长在北平,能说一口好听的国语,穿一身西服,魁梧而白净,眼眸含笑。他那个时候常唱那首《桃花江》,人们都叫他“桃花太子”。严华比周小红大了将近十岁,她叫他“严先生”,他教他识谱,弹琴,说“国语”。再后来,明月剧社敌不过刚刚兴起的电影业,被迫解散,她担心自己今后的生活,甚至害怕会再次被养父卖掉,严先生想都没想就对她说:“我不会不管你的。”

1938年7月10日,他们在北平春园饭店结婚了。周小红变成了周璇,又变成了严太太,她也成了上海滩最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她红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她在电影里唱一首插曲,酬劳是二两黄金,演一部电影的片酬,是两千大洋,比同时代的女星,差不多要高出十倍。

严华周璇结婚照

风流总被雨打风春去,也许是严华周璇夫妇之间“女强男弱”的局面慢慢吞食着丈夫的自尊心,也许是公众人物总免不了面对飞短流长的闲言碎语,他们的婚姻终于还是在三年后走向尽头,成为当时沉寂的上海孤岛的“特大新闻”。

当年小报消息

严华晚年,经常有记者来访,向他打听当年上海滩的旧雨故事,一有人来,老先生就高兴,因为他又可以跟人聊周璇了,一聊周璇就来了精神,话头刹不住。直到严华去世前躺在病床上,依然对妹妹严斐说:“如果我不跟她吵闹,不跟她离婚,小璇子后来就不会那么苦了。”

03

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五芳斋》的词曲作者,是黎锦晖(1891-1967),在周璇心中,他是自己的恩人,连“周璇”这个名字,都是黎先生取的。

那是1932年,上海响应全国的抗日热潮,明月剧社排演抗日歌舞剧《野玫瑰》,最后一场戏的压台表演,周小红上台领唱《民族之光》,最后一句是:“团结起来抗日救亡,要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唱完,台下一片沸腾,演员们谢了三回幕。下台来,明月社的“班主”黎锦晖说,你就改名叫“周璇”吧,从此,中国影坛有了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周璇

黎锦晖先生帮助的,又岂止一个周璇?

1927年,13岁的湘妹子王庶熙来到上海,跟黎先生学习歌舞,几年后,一部《渔光曲》让她走向世界,老师还送给她一个漂亮的艺名:王人美。

1930年,一位18岁的小伙子抱着一把小提琴来到上海,跟黎先生学作曲,五年后他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从此“聂耳”两个字名满天下。

……

黎锦晖与女儿黎明晖

在中国现代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上,黎锦晖是一个被遮蔽很久却最终仿佛涅槃般重生的名字。在1949年以前,他是上海滩最著名的音乐人:

他是中国现代歌曲创作民族化的先驱;
他是中国流行歌曲之父,早期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奠定了早期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他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流行歌曲,为数十部电影配乐;
他是中国儿童歌舞音乐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第一个歌舞学校的创办人;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黎锦晖的事业为中国歌舞音乐走向现代拉开了序幕。

尽管作品多以男欢女爱为主题,黎锦晖却严守格调与品味的底线——据说黎锦晖创作歌曲有所谓的十不写:1、妓女唱的不写;2、“后花园赠金”之类的不写;3、相思病的不写;4、爱情悲剧不写;5、为三角恋爱而情杀的不写;6“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7、用阴谋手段取得爱情的不写;8、猥亵的不写;9、对金钱权势的爱情不写;10、对儿戏爱情不写。

1921年首演的《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写作最早、修订时间最长的一部儿童歌舞剧,通过麻雀和小孩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养成善良和诚实的优良品德是黎锦晖的代表作之一。

1949年后,黎锦晖受到很高的礼遇,毛、刘、周诸公都专门接见过他。1959年,黎锦晖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周恩来无意中得知他一家九口全靠黎锦晖一个人工资养活,当黎锦晖回到上海后,发现自己的工资已从119元涨到215元,享受文艺五级在职退休的待遇。

即便如此,黎锦晖依旧长期背负“黄色歌曲作家”的包袱,精神受到极大压力,直到他去世三十多年后,中国音乐界几个最高官方机构(文化部音乐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召开“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黎锦晖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时,人们才承认,当年批评黎锦晖是一种“无知和偏见”,在音乐界看来,“纪念黎锦晖的意义超过纪念黄自、萧友梅。”

晚年黎锦晖夫妇

04

“黎氏八骏”

黎锦晖出生地现在叫做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晓霞山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组,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却走出了赫赫有名的八位兄弟,就是现代史上著名的“黎氏八骏”。

左起:黎锦扬、黎锦光、黎锦明、黎锦炯、黎锦纾、黎锦耀、黎锦晖、黎锦熙

黎家八兄弟的大哥黎锦熙(1890-1978)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文字改革家之一,他一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发表了中国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奠基之作《新著国语文法》,并不遗余力推广普通话,推动汉字改革,成为今天通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先驱者。

关于黎锦熙,有一个很有名段子:

1915年前后,黎锦熙在长沙编教材,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年轻人:第一个人按部就班,老实本分,却只带眼睛不带脑子,他抄出来的稿子看上去一丝不苟,却连别字错字也一笔不改,这个人一辈子默默无闻;第二个人也很认真,却不仅带着眼睛,更带着脑子,遇到别字病句,总要仔细核对果断修改,这个人后来写了一首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歌《义勇军进行曲》,他叫田汉;第三个人大刀阔斧,完全不像一个抄写员,因为他只抄那些自己认可的稿子,对那些与自己看法相左的文稿,则看也不看,弃之若履。三十多年后,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叫毛泽东。

这个故事的真伪已不可考,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与只比他大三岁的史地老师黎锦熙关系莫逆却是事实,几年后,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当职员,还常去当时已是北师大教授的黎锦熙家里“打牙祭”。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黎锦熙保持了终身的礼遇和尊重。

二哥就是黎锦晖

三弟黎锦曜(1895-1954),矿学家,中国最早的矿学期刊《中华矿学杂志》就是他创办的。

四弟黎锦纾(1898-1954),北大毕业后去德国深造,得了柏林大学哲学博士,还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跟朱德、邓小平在一个党小组。因为在德国声援“五卅”运动,被德国当局驱逐出境,跟着朱德一起去苏联,又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拿了个教育学的博士。大革命以后扎根乡野,潜心教育事业,是平民教育的先驱。

五弟黎锦炯(1901-1981),桥梁工程师,唐山交大路桥工程系的高材生。1929年,年仅28岁的天津铁路局见习工程师黎锦烱,以低于外国人很多的报价,领衔修复了詹天佑在三十多年前建造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桥——滦河铁桥,名震燕赵。1945年,黎锦烱前往晋察冀边区工作,成为所有解放区唯一的“人民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宝成、成渝、鹰夏等新建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都凝聚黎锦烱的心血。

六弟黎锦明(1905-1995),一生投身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被鲁迅誉为富有“楚人敏感和热情”的“湘中作家”。

七弟黎锦光(1907-1993),从小跟着二哥黎锦晖,又能导,又能演,又能唱,还会指挥。一辈子写了几百首歌,最有名的是周璇唱红的《采槟榔》和李香兰唱红的《夜来香》——一直到八十几岁了,李香兰还专门邀请黎锦光去日本会见《夜来香》的歌迷。六十年代,老上海滩的歌王黎锦光,成了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首任首席指挥,轰动一时。

最小的弟弟黎锦扬(1915-2018),西南联大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专修戏剧文学,五十年代,他的小说《花鼓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本由亚裔作者撰写的畅销书,此后先后被百老汇和好莱坞改变成音乐剧和歌舞片,风靡欧美。

湘潭黎氏八骏故居

中国的书香门第,向来讲究门风家训,不过像黎家亲兄弟这样,有文有武,个个成才的,也确实不多见。西汉时候司马迁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清末时杨度说“中国若是德意志,湖南就是普鲁士”,湖南,特别是湘潭这个地方,确实称得上人杰地灵。

这些隐藏在《五芳斋》背后的故事,也终将随着一代代人的故去,消逝在历史的迷雾中。

THE END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即是净土”,精选了八位经久不衰的大家精华作品,内容扎实,让人受益,是个人修养阅读的*选择。

“眼缘”很好,不同以往经典作品大部头的形象,这套书开本小,设计清新,方便携带,让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

扫码即可购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