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用“升降“法(上)
陈潮祖教授结合临床实践,集毕生治法研究经验,提出了“调津”、“解痉”、“升降”等特色治疗大法,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医治疗学内容。其中“升降”一法,尤其特色突出,兹举其大要,以窥其成。
(一)定升降法之义
吾师在其《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中,给升降法下了明确定义,谓:“升降是针对脏腑功能失调,津气升降失常拟定的治疗大法。”并进一步指出,这一大法的创立,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为立法依据,选用降泄或升举药物为主,组合而成,用治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升降失常的方剂称为升降剂,本类医方有调理脏腑津气升降之功,所以由这类医方所体现的治疗大法就称为升降法。
既阐明了本法的创立要义,又界定了本法指导下的具体组方法度,这就使学者在学习运用本法时,对选药、组方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朦胧空泛的概念。
(二)明升降法之用
吾师从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等方面,系统阐明了升降法的运用范围。详细指出:六淫七情都可引起五脏功能障碍,津气升降失调。
外感六淫,多见于肺脾;内伤七情,多见于肝肾;亦有暴饮暴食,食停中脘而致者。
脏腑功能失调,常见两类病变:一是功能衰竭,一是功能障碍。
功能障碍出现气的病变,也要见到两类见证,一是气机阻滞,一是升降失调。
由于津气共同运行于少阳三焦,气的升降失常必然影响津的升降出入。
通常所谓升降失调,是指津气升降紊乱。虽然五脏六腑都在参与津气的升降运动,但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脾胃和少阳三焦,一切升降失调病变多与二者有关。
脾胃居于中焦,是津气升降之轴,不仅自身的功能活动反映了升清降浊两种运动形式,即上焦津气要下行肝肾,下焦津气要上达心肺,亦须借助中焦才能正常升降。
三焦是津气升降之路。气液运行的道路阻隔,升降必然失调。由于脾胃是津气升降之轴,三焦是津气升降之路,所以升降失调常要联系二者分析病机。此外,肺、肾、肝、胆病变,亦常表现为升降失调。
所治诸证,如用八纲辨证定性,有寒有热;若用气血津液辨证察其虚实,多数津气失调都是实证,仅有少数属于虚证,实证常居十之八九,虚证仅占十之一二。
(三)探升降失调病理本质
欲精确掌握升降法的运用,就必须深刻了解此法所治病证的病理本质,吾师对此也有详论,他指出:《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各个脏器都为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进行着功能活动,反映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只有脏腑气机升降处于相对协调和平衡状态,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精,这些物质能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升降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端赖五脏的协同合作。脏腑功能失调,津气运行即会逆乱;津气运行障碍,脏腑功能亦就失调,二者常常相互为因果。所以,升降失调的一切病变,都是津气升降紊乱与脏腑功能失调的综合反映。结合脏腑功能和基础物质去分析升降失常机理,能够揭示升降失调的病变本质。
每一种升降失调病变都与津气有关,一般不言津而言气机升降失调,是因为百病皆生于气,津随气升,亦随气降,言气而津自在其中。再者,升降不是仅指基础物质而言,也指脏腑功能活动,言气机亦可两者兼顾,不致顾此失彼。
(四)析升降失调病机治要
气机升降失调,归纳起来,有肺气不降、肾气不纳、心肾不交、中气陷而不升、胃气逆而不降、中焦升降失职、三焦升降失调等不同病理。针对上述病机,也就分别产生了相应的治法。肺气不降的,宜宣降肺气;肾气不纳的,当纳气归根:心肾不交的,宜交通心肾;中气下陷的,当升阳举陷;胃气不降的,宜调中降逆;脾胃升降失职的,宜升清降浊;三焦升降失调的,当升降三焦。此外,脾胃或三焦气机不升不降而因痰食中阻的,当涌吐痰食;气机闭结的,宜温通泄闭。上述各法虽然见证不同,却都属于升降失常机理。
配伍升降失调之方,当据治病求本原则,着重消除致病原因,调理脏腑功能。许多证候明是升降失调,却不使用调理升降药物,道理就在于此。
一般说来,肺气上逆的,宜用宣降肺气的麻、杏;
胃气上逆的,宜用和降胃气的陈、夏;
肾气不纳的,宜用收敛摄纳的五味、沉香;
气机下陷的,宜用升阳举陷的升、柴、葛、桔。
总之,肺胃宜降,肝脾宜升,肾气宜敛,掌握五脏生理特点,用药自然准确。
应当注意的是,气已升者不可再升,已陷者不可再降。犯之则变证立至,祸患无穷。
(五)论升降七法运用要点
吾师结合自己的毕生临床实践经验,把升降大法具体分为温肺降逆、清肺降逆、补肾纳气、升降三焦、调中降逆、益气升陷、升降清浊七种具体治疗方法,每法之下又详列各种方证,每方证都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特点、治法、方药等方面条分缕析,令读者有所执持而易明易用。
温肺降逆法下列小青龙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厚朴麻黄汤证、苏子降气汤证。
清肺降逆法下列麻杏石甘汤证、定喘汤证等。
补肾纳气法下列人参胡桃汤证、都气丸证等。
升降三焦法下列升降散证、玉枢丹证、痧疫回春丹证、三物备急丸证等。
调中降逆法下列橘皮竹茹汤证、丁香柿蒂汤证、加味黄连苏叶汤证、半夏茯苓汤证、旋覆代赭汤证、大小半夏汤证。
益气升陷法下列补中益气汤证、升陷汤证、举元煎证、升麻黄芪汤证等。
升清降浊法下列三泻心汤证、连朴饮证、蚕矢汤证、六和汤证、藿香正气散证等。
(未完待续)
编辑|袁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