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南的街头智慧
今天所谓街头摄影的基石,即在公共领域抢拍未经预演的照片的冲动,是玛格南自1947年成立以来的基因的一部分。
布列松,摄于西班牙,1933年
街头摄影纵情于不协调、不真实、变幻无常且难以言喻的事物。它崇尚模糊性,暗示一种我们只能偶尔感触到且一转眼就消失的平行现实。它更像一种传统而非类型,一套在需要时就能派上用场的即兴工具,就像爵士乐手寻找连复段一样。在最好的街头摄影作品中,我们向一系列情感敞开,有时是艾略特·厄信息威特(Elliott Erwitt)式的无厘头风趣,但也有怜悯、密谋以及间或的敬畏。
雷蒙·德帕东 摄于苏格兰,1980年
起源故事
要解释玛格南街头摄影的起源,我们必须回到图片社成立的17年前。卡蒂埃 -布列松,玛格南创始人之一,自称在看到匈牙利摄影师马丁·蒙卡奇1930年拍摄的一张照片后爱上了摄影。那张照片上,三个非洲男孩呈现出几近剪影的形象,在东非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迎着浪花奔跑。摄影机捕捉到了他们自由而优雅的动作,以及活着的喜悦。这张照片促使卡蒂埃 - 布列松放下画笔,专心从事摄影。
20 世纪30年代初,蒙卡奇和他的匈牙利摄影师同伴安德烈·柯特兹使用新近发明的徕卡手持相机,拍出了富有创意的效果。有了徕卡相机,在生活看似为摄影师做好安排的时刻,他们就可以在拍摄对象周围敏捷移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新的摄影形式成为可能——冲动的、亲密的,由摄影师将生活融入动态画框中。
卡蒂埃 - 布列松当即预测,相机和它的操作者能够嵌入人类的洪流中,并带回前所未有的图像,而他,作为一名摄影师,有责任探索这种新艺术形式。因此,刚刚 20 岁出头的卡蒂埃 - 布列松,游历欧洲和墨西哥,带着一部新式徕卡和一个50 毫米镜头,拍出了快速的光之素描,后者在今天被我们视作街头摄影经典的奠基性文献之一。这些珍稀的早期杰作,有些会在新书《此时此地:马格南街头摄影经典》中呈现。
《此时此地:玛格南街头摄影经典》
编者 | 斯蒂芬·麦克拉伦
译者 | 郑惠敏
出版社 | 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 2021年3月
页码 | 384页
定价 | 280.00元
7折预售,扫码可购
没人会否认布列松的那些照片——在废墟中玩耍的西班牙孩子、正在休息的妓女和巴黎街市上的怪人——是一位动作敏捷、直觉敏锐的摄影师使用徕卡相机所创造的新奇而大胆的范例。但它们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20世纪30年代初,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正值巅峰,对法国艺术界影响巨大。布列松是他的粉丝,渴望能在摄影方面对超现实主义有所贡献,从例如形式和意义的碰撞、心理的深层能量以及对现代生活荒诞性的嗜好等方面进行深入发掘。
玛蒂娜·弗兰克,摄于法国,1975年
战争改变了一切
1947年2月6日,玛格南图片社在纽约成立,这对许多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故事。战争和种族灭绝引发人们的深思,因此四位创立这个机构的摄影师——卡蒂埃-布列松、罗伯
特·卡帕(Robert Capa)、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以及大卫·西蒙(David'Chim’Seymour)——明确了他们的工作将致力于特定的新闻目的。当时,殖民政权摇摇欲坠,军备竞赛预示着末日大决战即将来临,大量新闻杂志应运而生,都将目光对准了前线报道。玛格南希望通过反应迅速的自由摄影师来满足这种需求。这种方式下,投稿照片的出版权仍为摄影师所有。
布列松,摄于墨西哥,1934年
战争和在劳改营的监禁,打断了卡蒂埃-布列松的职业生涯和艺术发展,但他仍渴望通过镜头来看这个世界——一个把玩构图规则、爱好混杂的隐喻并预先加载了街头活力气息的镜头。
布列松
布列松之后
以卡帕为主要的招募专员,玛格南竭力寻找最好的摄影记者。但指望它的新成员只做新闻报道任务是没有意义的。1951年,德国摄影师赫伯特·李斯特(Herbert List)成为图片社新进人才,他对超现实主义街头摄影的嗜好根本无法控制。李斯特拍摄精美的时装照和人像,但在意大利拍摄的街头作品尤其展现出他不拘小节、富于冒险精神的一面。
艾略特·厄威特
1953 年,非常国际化的艾略特·厄威特加入了玛格南,随即将一种街头摄影的敏感性带入图片社,其风趣幽默和乐观精神为图片社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艾略特·厄威特
20 世纪 50 年代末,塞尔吉奥·拉莱成为又一位伟大的玛格南天才,他的关注点也在街头。1958 年他在雾霾弥漫的伦敦拍摄的那些令人不安的作品,引起了卡蒂埃-布列松的注意,他由此加入玛格南。拉莱终其一生都是一名游牧摄影诗人。他很少接受有报酬的拍摄任务,更愿意贴近他所熟悉的东西:贫穷和孤独。
塞尔吉奥·拉莱
结语
深入玛格南档案,寻找那些几十年过去还能引起共鸣的瞬间,足以耗掉许多天的时间。一次又一次,我们看到图片社的摄影师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对这一人类日渐习惯的都市繁忙生活方式做出回应。
布鲁诺·巴贝,摄于巴黎,1968年
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人们看到那些以前可能没有得到广泛关注的项目和热情所在。个人作品集呈现了从 20 世纪30 年代到现在的作品,这些摄影师不仅有自己的风格,也有独到的眼光,而这一点是不太成功的街头摄影师难以具备的。此外,你还会发现本书涉及的摄影形式、技巧和题材范围都非常广泛。
卷时才发现的。即使过了 30 年,吉尔登的曼哈顿看起来还是一如既往地新鲜活跃。
康斯坦丁·马诺斯,摄于美国,1977年
街头摄影,无论被看作一种传统还是一种类型,显然正在享受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和马丁·帕尔等人的相关书籍非常畅销,大牌摄影师主持的工作坊也大受欢迎,社交媒体上一波又一波的摄影新秀正在展示他们的作品。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街头摄影还算不上什么“东西”。如果你让公众说出一个知名摄影师的名字,只会得到空洞的眼神回应,因为它还不是一种主流文化活动。
《此时此地:玛格南街头摄影经典》
然而它在今天的流行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后现代主义者、美术策展人和各式各样的文化批评家都希望它死掉,以便让更多概念和理论驱动的摄影作品凌驾于街头摄影队伍的“低级”工作之上。
《此时此地:玛格南街头摄影经典》
在文化评论家帕特·凯恩(Pat Kane)看来,街头摄影是一种内在的民主活动,在这些动荡年代中拥有巨大的共情潜能:“我认为街头摄影是一种伟大的当代艺术形式。如果说我们需要做什么的话,那就是截住这源源不断的图像流,凝视那些存在的事物,持续宝贵、冥思的片刻。想一想,在我们建构起来的环境中,意义、历史和权力的沉积过程是怎么样的。看一看,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如何屈服、应变、适应,甚或抵抗、茁壮成长。沉思一下,在今天的时尚和模式的遮盖下,普遍的、反复出现的人类动作和情感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