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112)大庆实验中学20-2021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平是指大家平等存在。传统中国有关公平的文献记录散见于不同的文本中,如《礼记·大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家语·论礼》中:“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氏春秋·贵公》中:“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大道”是自然界的共相,代表一般与普遍,是如日、月、星、辰等诸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共同基础。在儒学中“大道”不是信条而是客观现实与事实;“大道”不是人为主观“密谋”的封闭信条,而是人人可见的开放事实。“大道”的本性与本体是“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则是“天下为公”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也就是“平”。因此,在儒学思想中“公平”这个名词有内在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属性,而不是单纯的、简单性的独立概念。“公平”是对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大道及其本性最简约、最简单的描述概括与总结。“大道”一致性地对待万物的结果是万物间呈现出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重性,也就是“选贤与能”、或适者繁荣与适者生存。
公平的本体论重要许诺之一是平等。在自然中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对多的关系和一对一的关系。在描述一对多关系时用公平表述,而当描述一对一关系时,用平等表述,它们的内涵都是一致性。公平主要用于表述在上与下的关系中,上要对所有的下都保持一致性,而平等重点关注的是在平行性的关系中要保持相互间的一致性。例如人人生而平等的语句中所隐含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行性的平等关系;在我要公平话语中,通常所指向的是要像对待他人一样对待我,也就是要一致性地对待他人和我。
公平的本体论之另一重要许诺是公正。“天下为公”的公平之目的是实现“选贤与能”。贤与能中所隐含的是差别、是不平等,因此差别和不平等是公的结果,也就是公正。“我要公正”中所要求的是在公平的前提下证明和证实我自己的独特性,证明我与他人之间的不同。公正所指向、所描述的是个体的价值、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也就是差异性或比较优势,或曰个体自由、个人主义。
仁爱是公平的本体论之另一重要许诺。以公平为前提和基础的“选贤与能”中所隐含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之一是差等的爱,也就是“选”和“与”中对个体间差异的证实、证明。以“天下为公”为前提、以“选贤与能”为基础的儒学差等的仁爱精神与原则不是歧视、不是偏见,而是公平、公正与平等的现实化与情感化。
公平的本体论许诺的核心精神是一致性,即孔子所言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一致性。公平不仅是儒学道德伦理的基础与大前提,而且也是其首要的与无所不在的初始原则。例如儒学中庸的前提与基础是天命,而天命就是大道、是公平。因此,在儒学中公平不仅应是宏观政策的基础,更应是一生“不可须臾离也”(《礼记·中庸》)的初始原则。
(杨国利《简论儒家生命伦理学“四原则”》,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3分)
A.儒学视“大道”为客观现实与事实,为人人可见的开放事实,决定自然物的存在。
B.公平、平等所描述的关系虽然有一对多和一对一之分,但是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C.第一段中连续引用了三部儒家经典中的论述,论证了“大道”的本性与本体是“公”。
D.承认差别和不平等,追求个体价值、个体自由、个人主义不违背“天下为公”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经据典,使自己的论述言之有据,不但增强了说服力,还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
B.文章阐述公平的内容之一“平等”时,先采用道理论证,然后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两处引用《礼记》,一处是论述中国早有公平的记录,一处是论述公平的重要性。
D.文章以“公平”为核心话题,先做概念界定,然后从不同角度逐层递进,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学思想中的“公平”有内在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属性,即有“公”所以才有“平”。
B.如果“我要公正”的要求得以实现,就意味着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不平等。
C.摒弃歧视与偏见,尊重个体间的差异,这正是儒学差等的仁爱精神的可贵的一面。
D.公平的核心精神即为孔子思想中包含的一致性,由此可知我国公平传统的古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以“法典”命名,表明凡是纳入民法典的规则,都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以“民”命名,说明民法典把人民愿望置于首位,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此次民法典草案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民立法、以民为本,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逐渐加强。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颁行民法典,是因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民事权利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保障人民更加广泛的民事权利十分重要。民法典既确认了个人享有各项具体民事权利,明确了这些权利的具体内容和边界,又保护个人能够正常行使和主张权利,免受他人不法侵害。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05-24)
材料二:
材料三: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民法典》,将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每个人的每项权利在每时每刻都受到民法典的保护,出台民法典,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民事权利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民法典》实施后,我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止。在民法典中,“平等”与“保护”是贯穿始终的立法精神。如强化对胎儿利益的保护,降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宣示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规定成年监护制度,增设专章规定居住权,以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等。此外,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民法典草案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重要权利,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更蕴含着对人民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护。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侵害个人信息现象,民法典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还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05-28)
材料四:
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民法,但有民法典的并不多。代表委员们表示,编纂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必须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民法典突出对绿水青山蓝天的保护,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新增的保理合同相关规定,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优化营商环境……陈晶莹代表说,民法典草案紧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开放性。“中国人在道德共识、价值理念和文化象征等精神层面的特性,都通过民法典草案浇筑到具体的制度和规则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说。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民法典草案通过实施后,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柱,也为未来相关民商事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标准。孙宪忠代表告诉记者,民法典草案已为一些民商事活动领域留出了充分的立法空间。“如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相信民法典将为今后特定领域的立法打下基础、提供便利。”他说。
民法历史悠远,中国民法典助力开创未来。李亚兰代表说,民法典立法突出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具备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必将为这个奋进的时代提供更为完备的法治保障。
(摘编自中国人大网,2020-05-25)
4.下列关于“民法典”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法典亮点在于为民立法、以民为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具有其他法律不具备的基础性、典范性。
B.民法典征求意见中热度值话题前三位为“离婚冷静期”“高空抛物”和“高利放贷”,均在90以上。
C.民法典坚持“平等”与“保护”的立法精神,在民事立法上进行了一次重大创新,回应了社会现实需求。
D.民法典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法典可谓我国“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物业费、离婚纠纷,草案涵盖了民事活动的方方面面。
B.民法典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关涉民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将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C.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D.民法典作为“民法典时代”的“宣言书”,草案聚焦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
6.“时代性”是民法典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