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刘邦,只能说明时代变了,而且非变不可
刘邦和项羽是两种人。
“逞匹夫之勇,行妇人之仁。“这是韩信给楚王项羽的评价。
匹夫之勇,说白了就是英雄主义。在项羽眼里,天下英雄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因此项羽身为主帅,却喜欢冲锋陷阵。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自然也所向披靡,但结果并不好:别人不是成了饭桶,就是草包,没了用武之力。这其实是自己孤立了自己。逞匹夫之勇者,必行妇人之仁。项羽慰问将士,同时将功赏归己。于是变成了小家子气。“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这似乎使得很多人不愿跟他。
刘邦则不同。在他那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寒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游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却一视同仁,各尽所长,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
刘邦以亭长出身,他是流氓,却是流氓中的英雄,甚至天生就是领袖。他能决策,会用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而且一旦任用,就会给足政策和奖赏。
其实,他俩的出身本就有天壤之别。项羽一族原本就很显贵,其世代都是楚将,因战勋卓著而被封在项,故以项为氏。刘邦,据说“小字季,即为易名邦“。也就是说,他当了皇帝之后,才有了正式的名,叫”邦“。季,也不是字,是排行最小的意思。
论个人能力和魅力,,刘邦比不上项羽。但天下大事,却不是一个人可以搞掂的。“天下苦秦久矣”,那个备受压迫的时代,要培养出一个能够纵横天下的团队,靠的是利!
陈平曾当着刘邦的面这样说过,项王恭敬爱人,大王粗俗无礼;然而项王吝啬小气,王上出手大方,因此大家都到汉营来。
这也必然导致两人有了不一样的结局。
当韩信的齐军,彭越的魏军,相继到位。汉齐魏三军齐发,会师垓下,拜访项羽。就在此时,上演了霸王别姬的悲壮故事,唱出了那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其实项羽可以不死的。但他自认为无脸见江东父老,自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最后,他选择了战死。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头代表着英雄气质和贵族气质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他们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者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请赏。而在不久前,他们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一个英雄,就这样不得善终。这是项羽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人们都说,历史只会记住胜利者的名字。然而在楚汉争霸的故事里,虽然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他的名字却也让后人所牢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项羽的崛起和覆灭都源于他的英雄主义。但这是历史记住他的主要原因。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无法让他夺去天下,但却因为个人英雄主义,项羽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话。另外,他有审美能力,他的征战,别姬,孩子气,都很好看。
反观刘邦,更多的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以利维系整个团队,一心得到整个天下,得到天下后又杀害众多诸侯只为手握天下。
很显然,讲审美,选项羽;讲实惠,选刘邦。
贵族的时代讲审美,平民的时代讲实惠。
历史选择了刘邦,只能说明时代变了,而且非变不可。
在这背后,是一个充满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时代的终结;一个崇尚利欲和权欲的时代的肆意妄为。
因历史的需要,出现了刘邦和项羽,试图推翻秦的霸道苛政。同样,因历史的需要,刘邦灭了项羽。因为,皇帝毕竟只有一个,皇权也只能由一人掌握。恰好,刘邦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更符合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人。但我们也欣赏着项羽的英雄主义,欣赏着霸王别姬这个悲情的故事。
但我们应该不会有人喜欢那个时代,充斥着权欲和利欲,冷酷无情,摧残人性。一部分人备受压迫,一部分人玩弄权利,还有一个企图握天下于手中的皇帝。
刘邦和项羽只是那个时代的两个鲜明写照
很庆幸,我们活在一个和谐的时代,至少我们应该欣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