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传统笔墨画现代人物先河,大画家蒋兆和:紧握秃笔,为民写真
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与徐悲鸿、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画改革三大家。在徐悲鸿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著名艺术家范曾、王明明、卢沉、王迎春等人都曾师从蒋兆和。
1979年蒋兆和在画室
困苦少年,独闯上海滩
1904年4月3日,蒋兆和诞生在四川泸州一个没落秀才的家庭里。其父蒋茂江是清末秀才,虽书画诗文为当地所敬重,却因家无余荫只能以教蒙馆为生,生活自是困苦。
大洪水 300×270厘米,1947年联合国粮农总部藏
蒋兆和父亲善书画工诗文,为当地所敬重,为了维持一家生计,除了教授私塾,还时常为别人书写屏联、匾额,或画些山水花鸟的窗饰。从小,他为父亲扶纸磨墨,耳濡目染自然对中国传统的书画产生了兴趣。
蒋兆和《与阿Q像》
蒋的母亲管家极严,他有时贪玩,深夜不归,母亲待他回家睡熟了,就拿起鸡毛掸子没头没脸地责打他一顿。挨了打记性牢,从此再不敢违反母命。其母屡次规劝蒋父戒掉鸦片,两位常为此事口角,一次又是为戒烟吵闹起来,蒋母愤然吞服生鸦片自尽,抢救无效,年仅三十余岁。母亲的自尽使蒋兆和抱恨终身。此后全家生活更难维持下去,但终要谋个生路才是。
青年蒋兆和
听人说,在上海画画收入很可观,有的人还煞有介事地说如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印的月份牌画美女画片,一张要值一二百元,引起蒋兆和的向往,即产生了想去上海的欲望。但是,从泸州到上海的川资要88元现洋。为了跳出泸县这块小天地到上海滩去闯出路,就拼命攒钱。蒋好不容易积了30元,又向亲友们借了50元债,勉强凑足路费,辞别了父亲和妹妹们,就毅然同家境较好的两位同学一齐上路了。因为自幼对美术感兴趣,蒋兆和就自学了素描、油画,然后到百货公司做橱窗、广告牌、商标、时装等设计,间或创作一些油画作品。
蒋兆和 缝穷 1936年
蒋兆和《朱门酒肉臭》
他在《蒋兆和画册》(1941年版)自序中写道:“嗟夫,处于荒灾混乱之际,穷乡僻壤之区,兼之家无余荫,幼夫教养,既无严父,又无慈母;幼而不学,长亦无能,至今百事不会,惟性喜美术,时时涂抹,渐渐成技,于今数十年来,靠此糊口,东驰西奔,遍列江湖,见闻虽寡,而吃苦可当;茫茫的前途,走不尽的沙漠……”“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1932年,蒋兆和为抗日将军蒋光鼐绘油画像
后来作为一名水墨人物画的宗师级人物,蒋兆和的处女作并不是中国画而是油画。1929年,蒋兆和以油画作品《江边》参加了上海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美展”,这件作品画的是上海一个穷困黄包车夫的生活状态。1932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蒋兆和参加了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为了宣传抗日,蒋兆和用油画手法为上海十九路军的总指挥蔡廷锴、蒋光鼐做了画像,随后这两张作品被印成画片,被上海军民举着在大街上游行抗日。
1933年,蒋兆和为抗日将军蔡迁楷绘油画像
除了油画,蒋兆和还自学了雕塑,1933年至1935年间,蒋兆和分别为黄震之、齐白石等人创作了雕像。1935年因为战争的原因,蒋兆和没办法在上海美专教书了,这时正好他的一个老乡想让他接替他在北平的画室,于是,1935年,蒋兆和转入北平结束了他在上海的十年生涯。
蒋兆和《黄震之雕塑》20X20X55cm 1933年
蒋兆和 《卖子图》 1939年
蒋兆和初入北平的身份是位油画家和雕刻师,但他初次进入人们视野是通过水墨画《卖小吃的老人》,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一位重庆街头卖小吃的老人,技法上虽然是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但素描的痕迹非常重。随后,蒋兆和又创作了《卖子图》、《与阿Q像》、《街头叫苦》、《卖二胡》、《卖紫桐》等作品,创作重心完全转移到了水墨人物画。蒋兆和说,“在旧中国,失业和流浪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尽管如此,蕴藏在我心中的要把当代现实生活画下来的志愿,并没有因穷困而有丝毫动摇。”齐白石看到蒋兆和画《卖子图》,题写了“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的诗句。
1929年南京中央大学,蒋兆和与徐悲鸿,吴作人,田汉等
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有人说:徐悲鸿是开拓者,蒋兆和是发展者。了解中国人物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现代进程的“徐蒋体系”,其特点是:以传统人物画作品为底版,加上写实油画的造型和色彩等技法来表现现实题材。蒋兆和曾回忆说:“由于徐悲鸿的指点,这个艺术的根本问题才在我的思想上更加明确起来。”蒋兆和的儿子更直言:“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青年徐悲鸿
1927年,二十三岁的蒋兆和,听闻徐悲鸿从法国留学回沪,经由上海著名出版商黄警顽的引见,在富商朋友黄震之家,他得以与刚从巴黎留学回国的徐悲鸿认识。他将自己的素描、油画拿来让其点评。徐悲鸿对蒋兆和非常赏识,不仅让他住到自己画室,还让蒋碧薇做他的法文老师,推荐其出国留学。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蒋兆和没能出国,但徐悲鸿关于中国画的改良理论对蒋兆和影响极大,徐悲鸿认为我们可以将西方素描写实观念和手法融入传统中国画,进而达到改造中国画的目的。
徐悲鸿 狮吼图
“应该在我们国家多培养画写实的人才,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你的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走的是写实主义道路,一定要坚持下去,必定有大成就。”虽然当时蒋兆和的主要创作形式是油画,但是徐悲鸿的这番话对蒋兆和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随后,蒋兆和逐渐去掉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开始直面现实生活,并坚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蒋兆和 鸭绿江边 147×127cm 195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28年,徐悲鸿推荐蒋兆和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任教。没有住处,便寄住在徐悲鸿的书房里。徐悲鸿离开南京后,他也随即回到上海,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25岁的蒋兆和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美展并脱颖而出。徐悲鸿希望蒋兆和能留学法国,不仅安排蒋兆和跟随蒋碧薇女士学习法文,还申请了500元留学官费。可惜天意弄人,蒋兆和最终还是没有去成。蒋兆和回忆说:“1929年到1935年,我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5年里,算起来有2年是在徐悲鸿家度过的。”
蒋兆和 领到土地证 146×111cm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37年春蒋兆和返回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蒋兆和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对于蒋兆和在中国画教学的贡献,著名画家、蒋兆和的学生王迎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蒋兆和可以说是新中国传统人物画过渡到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开山鼻祖。通过他,我们才能够用传统的毛笔画现代人物。因为在过去,所有用毛笔画的人物都是古典人物,而蒋兆和则是第一个用毛笔画了大量解放后的现代人物,我们都是他的学生,在他的基础上,才开始用传统笔墨表达现代人物。”
蒋兆和 《流民图》
光照千秋的《流民图》
《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最重要的的代表作,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该作品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流民图》局部
《流民图》于1943年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诞生和展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凝聚着艺术家的智慧和沦陷区人民的支持。蒋兆和以画像为名广泛收集素材,1942年完成了《流民图》小稿,为防人耳目,逐一找模特儿写生,分段放大制作,画一部分藏一部分,在两米多高的画板上只留一两个孤立的人物形象,使人无法了解画卷的全部。1943年9月《流民图》停笔,琉璃厂宝华斋裱画店的师傅们连夜在当街石台阶上,画面朝下,装裱了《流民图》,开创了裱画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为防不测,蒋兆和印制了50套《流民图》的照片。
《流民图》局部
为了通过日伪当局的审查,《流民图》改名为《群像图》,作者被迫在报纸上发表一篇能够通过审查的《启示》。
《流民图》局部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正殿展出,络绎不绝的人群静静地走过那漫长而悲哀的画卷。仅在开幕之际,50套《流民图》的照片就全部售空。当天,日伪当局就禁止了画展,当蒋兆和正要离开现场时,一位监督收场的中国警察走到画家面前,恭敬地敬了个礼,二人泪眼相望。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的女儿、热爱画画的萧琼参观了《流民图》画展,为其才华所感,第二年,萧琼与蒋兆和结为翰墨姻缘。蒋兆和时年4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流民图》局部
1957年,《流民图》赴苏联展出,获高度评价,苏联美术科学院主席A.格拉西莫夫认为放在世界博物馆也是头等历史名作,蒋兆和被誉为中国的伦勃朗,苏联美术史家A.切戈达也夫评此为“真正崇高的艺术创作……它的热烈而积极的人道精神的感化作用是无比强烈和高贵的”。
《流民图》局部
1959年,《流民图》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文化大革命”期间,蒋兆和被诬为“大汉奸”、“反共画家”。直到1979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小组做出结论并报文化部党组批准,肯定“《流民图》是一幅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
《流民图》局部
今天,专家把《流民图》与西班牙毕加索的《哥尔尼卡》和日本丸木位里、丸木俊的《原爆图》并称为二战期间反战爱民的三大经典。
《流民图》局部
描绘新社会和新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蒋兆和以满腔热忱用自己的画笔歌颂新社会和新生活。他画面上的人物不再是乞丐、流浪汉、苦力出卖者或其他受命运拨弄的人,而是新社会的建设者、自己国家和土地的主人。
蒋兆和 白居易诗意123×68cm 1980年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游行时,他兴奋地扛着大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那一年,他创作了《返乡图》,题词:今日新民主,携手回乡去。
蒋兆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49年
从此时起,蒋兆和开始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画《小孩与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又画《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鸭绿江边》。这些画在当时家喻户晓,在朝鲜战场的战壕里广为张贴。
蒋兆和《老舍同志》
1950年起,蒋兆和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当时中国科学院的负责人郭沫若请他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画像。蒋兆和开始用现代人物的表现手法,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的血肉风骨。
蒋兆和《李时珍》
近期红遍网络的《杜甫像》是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作。画家用三角形结构,以白描的手法,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蒋兆和还绘制了《曹操像》、《李清照像》、《李时珍像》、《孙思邈像》、《张衡像》、《屈原像》等肖像。这些肖像从国内的教科书进入大不列颠的百科全书,从此定格在人们的心中。50年代,周恩来还曾写下“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的批示。
蒋兆和 《杜甫》
蒋兆和 纪念刘和珍君 1956年
1958年,蒋兆和画壁报
1952年底,蒋兆和创作了《给爷爷读报》,1953年,这幅作品被《红领巾》杂志选了封面;1954年9月,《给爷爷读报》首次印刷了3万张宣传品;随后又入选小学生五年级图画课本,印刷126万册,走进了全国的小学生家庭,成为父母们与少年儿童们所熟悉的画作。
蒋兆和 给爷爷读报 97×80cm 1952年
1956年3月,人民画报发表了毛主席在工作的照片,蒋兆和根据这张照片画了一幅《毛主席在工作》,作品完成后立即被印成了名信片,广为销售。
蒋兆和 《毛主席在工作》
1964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蒋兆和画了倪志福、陈培要、姜茂琴、许洪度等四位劳动模范,随后,《倪志福像》与《姜茂琴像》被刊登在了1964年5月1日的《北京日报》上,全国人民以此为范本,有了对楷模的最初认识。
蒋兆和 倪志福像 80×55cm 1964年
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建国后,蒋兆和最常表现的题材有小孩、鸽子、历史人物像等。《学写字》、《小孩与双鸽》等作品中,蒋兆和以外孙和儿子为模特,表现了孩子们在和平年代无忧无虑的童年。蒋兆和曾回忆说:“多少年来我对自己的家世和童年闭口不谈,因为那太少欢乐的童年给我留下的只是痛苦的回忆。”正是因为这样,他希望子女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子女的快乐也是蒋兆和创作的动力来源。
蒋兆和 小孩与双鸽 68×50cm 1979
1986年4月15日,蒋兆和去世,终年82岁。没有追悼会,也没有遗体告别仪式。他生前在自己的画册自序中写道:“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些人生的美酒,而有些人是需要苦茶来解渴……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
蒋兆和 七条鱼40×68cm 1979年
蒋兆和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