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林】《莽莽成昆出大山》引起强烈反响

文/熊家林

12月14日,《报日人民》头版头条发表的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不到一周时间,在大西南铁路职工中及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1952年草测,1958年动工,历时12年建成的成昆线,由成都至昆明,行经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讲述了一代代成昆人勘测筑路、开通运营、坚守实干、确保畅通、促进经济、服务人民、扶贫攻坚、修建新路的动人故事,深刻诠释了“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

1965年8月24日,为修建成昆线龙骨甸大桥时,铁道兵8师36团17连,年仅21岁,1米70的铁道兵战士熊汉俊,在浇筑7号桥墩时,常年艰辛的工作与夜晚缺乏睡眠,使得浇筑时的熊汉俊突然一个踉跄,一头栽进了40米深的桥柱模具中,不等工友们反应过来,他已经被封印在了水泥浇灌的桥墩里,只听到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喊:“大桥修好后告诉我”。

为保证大桥浇筑质量,他的遗体连同混泥土永远地与桥墩凝固在一起。龙骨甸大桥全长1382米,共有38个桥墩,桥墩高近40米,桥墩间距30余米。它盘旋在龙川江大峡谷中,河流蜿蜒,重山叠嶂,蔚为壮观。49年来,熊汉俊的遗骸伴随7号桥墩,承载着数千万列客货列车从龙骨甸大桥上安全通过。

当列车行驶至龙川江大峡谷,经至7号桥墩,列车司机自然会鸣笛30秒,以此纪念7号桥墩埋葬的熊汉俊烈士的魂骨。这30秒承载着人们对烈士熊汉俊表示的诚挚敬意。

当地政府在淹埋熊汉俊烈士魂骨的7号桥墩旁修建了“汉俊之墓”。每年的清明节,当地武警支队的战士们,都要到熊汉俊烈士墓碑前敬献鲜花,祭奠烈士忠魂。像熊汉俊那样为修建成昆铁路牺牲的无数烈士,他们用血肉之躯构建了这个强盛而又繁荣的国家,照亮了千万代青年前行的道路。

年仅21岁的熊汉俊永远的沉睡在龙骨甸。49年过去,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勇前行。让我们以崇高的敬意,感谢熊汉俊及千千万万个像熊汉俊一样的热血英雄,感谢他们的付出。听!前方又有鸣笛声!

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通车至今,铁路人宁愿作出牺牲,也要为建党百周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献礼,为大凉山彝族老乡长期开行普雄~攀枝花的5633/5634次扶贫慢火车,几十年一贯制不涨价,以最低廉的票价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

这对公益性“慢火车”,常年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承载着贫困地区群众求学、就医、赶集的使命,也是当地群众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流动中加速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获取了更多的致富渠道和资源,让贫困地区百姓实现致富的道路更加通畅。

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在《报日人民》头版头条发表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所属10多万干部职工,纷纷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点赞点评,不到一天时间,在大西南铁路职工中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吴家梁(成都局集团公司局原党委副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集团公司关工委群里提示说:12月14日《报日人民》发表了《莽莽成昆出大山》长篇通讯,这是对广大青工进行“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成昆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请各单位关工委组织广大青工学习《莽莽成昆出大山》,并结合阅读集团公司关工委下发的《成昆线上》一书,激励广大青工发扬“成昆精神”,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为实现西南铁路现代化奉献青春和力量。

@贵阳供电段常务副主任邬厚诚:读了这篇通讯,让我想到我三舅何叔良,他是我国铁路高级技术人才,作为专家成员支援成昆铁路建设,他研制我国第一孔水泥预应力桥梁,研制我国第一根铁路水泥电杆,还参加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他的专业技术从70年代便激励着我为铁路运输事业奋斗终身。

@独坐幽篁里成昆线的确是一个奇迹。主要原因还是建设的年代与今天大不相同,在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年代建设,伟大的精神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多年前旅游走过成昆线,桥隧非常多,一个接一个,切身体会了工程的浩大和艰巨,在此向为建设成昆线牺牲的烈士致敬,向建设成昆线的群体英雄致敬。

@王国政我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的一名退休工程师,秀山线路车间关工小组“五老”。

最近读了12月14日《报日人民》头版头条发表的《莽莽成昆出大山》这篇长篇通讯,不由让我想起走过的44年人生路,正是“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激励我从一名小学生,一边养护线路,一边自学文化知识,考取大专文凭,成为养护铁道线路的工程师,直到光荣退休。

成昆线开通那年,我们大足那批未念过初中,未下过乡的170多名超龄生,从一名16岁的社会青年,一起来到川黔线綦江工务段成为一名养路工。1970年7月1日,成昆线开通,需选派人员前往增援,我们一批分来的14名大足青年,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四川大凉山,接管新开通的成昆线,负责线路养护工作。

我虽然没有去成,留在綦江工务段岔滩养路工区养护川黔铁路。无论分到哪里,都是为铁路运输事业服务。是“成昆精神”激励我,认准人生目标,一边工作,一边从初中课本学起。下了班,就呆在寝室肯课本,早上不睡懒觉,晚上不看电影,只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深刻理解“梅花香自苦寒来”、“先苦后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含义。春去冬来,一鼓作气,从未间断过。随着文化知识的提升,先后被提升为线路班长、线路工长,得到段领导的好评。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88年秋,从一名小学生,在岗自学完初中、高中课程,经过全国成人高考,考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学习,圆了我的大学梦,取得大专文凭,成为线路科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多次被评为“成都局读书自学成才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长江98洪灾那年,我在綦江工务段线路技术科任助理工程师。那天傍晚9点过,川黔线100公里+500高路堤下的那两眼双涵洞,被倾泻而来的山洪连同路堤冲走,导致60米长一段钢轨连同100多根轨道枕木,形成一道悬空的索桥。

山洪从悬空的轨道下涌入波涛翻滚的綦河,两河口工区线路工长朱正强冒着倾盆大雨,从重庆端小心翼翼地踏着悬空的轨枕,准备到贵阳端进一步确诊险情,刚跨到中部,踏着的枕木因道钉松动,扑通一声,枕木掉入山洪冲入綦河,幸亏朱工长眼明手快,身子刚落入水中,双手紧紧抱住悬空的钢轨,才捡回一条生命。朱工长抗洪救灾的英勇行为,当年被评为“全国抗洪救灾先进个人”,铁道部“优秀共产党员”。朱工长抗洪救灾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受感动!

98洪灾第二年,步入中年的我,因綦江工务段撤销,我分配到永川工务段线路技术科任助理工程师,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成昆精神”的感染。成昆线上的工务人,从綦江工务段调去的大足老乡,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随时面临自然灾害的挑战,泥石流、塌方断道时有发生,正是莽莽大山里传来的“成昆精神”激励我,一如既往地为铁路运输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于实践。1999年8月,科室安排我负责对永川机务折返站场改造,增设两股道一组道岔,主任叫我采用《经纬仪测量放线方案》,根据现场实地情况,我提出改用《钢卷尺(L=30m)和弦绳,三角函数(正余切关系)计算方案》。经技术主任审定认可实施,既简单,又省时,提前一周保质保量完成了站改任务。

2005年3月,渝怀新线开通,我调入新组建的涪陵工务段,正是“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激励我,同干部职工一道,发扬“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继续养护新接管的渝怀普铁、渝利高铁线路。

渝怀线涪陵~秀山段穿越武陵山区,地势险峻,与地质条件复杂的成昆线极度相似。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把蜀道形容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我们的铁道兵筑路勇士们,攀悬崖,开山削壁,无数烈士用生命之躯,硬是从地质条件复杂,悬崖陡峭的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凿通1096公里的成昆铁路,正是“成昆精神”激励一代代工务人埋头苦干,创先争优,连续49年确保了成昆铁路的安全畅通。成昆人做到的,我们涪工人也能做到,因为我们都是铁道运输线的安全守护神。我相信有一天,涪工人也会像成昆人那样,《莽莽渝怀出大山》的奇迹出现!

弹指一挥间,49年一日还,“成昆精神”一代激励一代人。而今,我虽然退了休,但作为秀山线路车间的对口“五老”,自愿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联手关心下一代。

按照关工委安排,把我走过的人生路告诉大家,旨在于“抛砖引玉”,引导青工从《莽莽成昆出大山》的长篇通讯里,深刻领会“成昆精神”的含义,唱响涪工青年新时代青春之歌,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为涪陵工务段连续实现第五个安全年、巩固第五个“安全优质工务段”成果,实现西南铁路现代化奉献青春和力量。

作者简介:熊家林,笔名。居南岸。重庆綦江区人。当过车间书记,党群室主任,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政工师,现任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重庆市南岸区作协会员,上千篇通讯、论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在报刊、网络发表。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