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宋论》,了解赵普善辩之善恶
宋太祖的大臣,以赵普最为有名,北宋王朝最初的许多措施,都由赵普协助太祖办成,二人的私人关系也非同一般。
赵普的画像
但赵普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与人争辩,有时连宋太祖也说不过他。但在王夫之看来,能言善辩并不是好的才能,而是人们用来为错误辩护的手段,所以他认为高明的君主应该把这种能言善辩识破,并随时点出其中的无理之处,这样才能不让人们的能言善辩掩盖种种错误。
为此,王夫之说:
善于用言辞来争辩,以此反驳别人,但不能让人真正折服。如果用道理来衡量,根据形势来量度,直接用他反驳我的理由来诘问他,就不难使他理屈。那种善于辩解的人,难道他的说法真是确凿无疑的吗?这是需要仔细辨析的。
有人有着不可说出的隐情,提出难题来诱导别人,他又有善辨的口才,以此助成他的错误说法,于是人们就说不过他。
只有高明的君主能周详地知晓得失祸福的根源,用无私之心照察人心的全部真伪,那么,用不着诘问他,他的巧辩也会理屈词尽。
太祖的大将曹翰,向太祖献上夺取幽州的策略,太祖找赵普商议此事。
曹翰,原为周世宗的大将,在宋朝初年,参与平定南唐、灭北汉、攻契丹,多有战功。
赵普说:
曹翰能夺取幽州,谁能守住幽州呢?
太祖说:
就让曹翰守幽州。
赵普说:
曹翰死了,还有谁能守幽州?
于是太祖无辞以答。
这样看来,赵普与太祖讨论问题,就是提出一个难题来诱导太祖,并用这样的难题让太祖无法回答。
但这样的难题,真是现实中的问题吗?太祖无辞以答,是一时想不出合适的人选,这不等于到时候真的无人可以守幽州。当下的问题是怎样攻取幽州,不是将来如何守住幽州。赵普实际上是偷换了概念,来使太祖当下的决策无法实施。
王夫之又说:有的人思考问题比较长远,但也只是当时所知道的事情而已。西汉的吕后问汉高祖:谁是能保住汉家社稷的大臣?高祖说了几个人,但吕后一再追问,之后还有谁可以胜任?
到了最后,高祖只能说:
到那里就不是你我所能知道的了。
人们考虑一个问题,只就当前所知的情况来思考,如选拔大臣,只能考虑这个人的能力与品德怎样,能不能胜任当前的任务,还要考虑挑选人材的方法是否得当,委任人材是否出于诚心,再注意驾驭人材要有礼节,等等情况就够了,至于一百年以后的人选,谁也不能在一百年前就都设想好。汉高祖当时是这样,宋太祖当时也是这样。
攻与守幽州的问题,曹翰是合适的人选,他这时还年富力强,根本没有必要考虑他死后的继任人选。如果这样来思考问题,那在当时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因为谁也不可能知道几十年后都有什么样的人材可用。
赵普提出的难题,实际上要让宋太祖为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后的事情设定合适的人选,这根本就是不现实和不讲道理的问题,用这个的办法来讨论当下的问题,这是忠心为国呢?还是故意刁难?
王夫之认为,赵普这样为难宋太祖,其恶果就是认为将来的子孙中不会出现杰出人材,因而当下就不去收复失地,岂不是甘心把中国的领土送给敌人而毫不作为吗?
所以,赵普这种善于用言辞来与太祖争辩问题,是对宋王朝最大的破坏,从王夫之的立场上看,更是对整个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严重破坏。
王夫之认为,对付能言善辩的人,要用正道来衡量和驳斥这种人的无理说法,从而击破这种善辩,使之理屈。同时,还要有细密的思考,从这种论辩中找出其中的矛盾与不合理之处,这样才能使靠善辩来刁难别人的人不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