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第十三集:孔子(视频、文字)


解说词

第十三集:孔子

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的所在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邹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孔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生活贫贱,干过了这些粗重的活,所以才掌握了许多这方面的技能。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充分的体会下层的疾苦,了解了他们的诉求。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孔子从小勤奋好学,在童年做游戏时,就常设俎豆、设礼容,学习礼仪。孔子15岁起,孔子便立誓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被称为六艺的技能。礼就是各种仪节、规程,包括行为容止,音是与礼相关的舞蹈,射就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计算,包括卜筮。六艺是贵族仕进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里面孔子最重视,也最精通的是礼。

凶就是丧礼,死了人的礼节,军礼就是打仗以前来誓师,打仗后来献囚,歌颂胜利。吉、凶、军,嘉就是婚礼,宾,诸侯之间朝聘,诸侯向天子觐见,他(天子)个别见你叫见,很多人叫朝。这五种礼里头每一个又分很多很多,最后号称周礼三百,仪礼三千,孔子就提倡这个礼。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日常生活礼仪的要求,红色、紫色的布,不用来做内衣、便服,夏天在室内穿单衣,出门则一定要套上外衣。加工食物要讲究,越精细越好,不吃切割得不合规定的食物。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去世了,孔子很伤心。但是当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给演员买一副椁的时候,孔子却不同意,他回答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置办椁,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下大夫,按照礼制,必须坐车不能步行。

其实孔子不仅是周礼明贵贱辨等列的坚决维护者,他对周礼也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孔子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局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强调仁是礼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孔子把治国平天下,解决当时的天下大乱的情况,把希望寄托在哪里呢,他寄托在提高人的素质。一个人闹不起来,两个人之间就存在人际之间关系了?人际之间关系怎么办呢,就用仁来解决,孔子非常重视人、关心人。

这个仁的本意,其实就是修身,就是修己,就是反省自身,那么人只有反省自身,才能自觉的按照该做的去做。所以孔子有一句话,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伟大,他说仁爱的仁,就是我们这个做人的人,只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应当有爱心,那么有爱心的表现就是亲亲,亲亲就是孝亲,就是孝敬父母。

周公创立的周礼是维护西周社会等级秩序与政治格局的规范,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春秋后期的社会状况了。进入春秋后期,不仅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也进入尾声,齐桓公、晋文公等实力强大的诸侯曾先后担当霸主,号令诸侯,周王只是听从他们摆布的、名义上的共主。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各国的卿大夫逐渐逐渐掌握的国政,国君又成为卿大夫手中的傀儡,随着卿大夫的兴起,原来只负责卿大夫家事的家臣们也开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呼风唤雨。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鲁、晋、齐等诸侯国都卷入了私室向公室夺权的斗争大潮。

春秋后期,鲁国的政治大权落在季孙,叔孙,孟孙氏号称三桓的三个贵族家族手中,国政把持在三桓中实力最大的季氏手中。晋国的国政为范、中行、知、赵、魏、韩六卿家族所把持,晋君已然被架空,六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齐国的国政落入卿大夫陈氏的手中,其他各诸侯国国政也沦入卿大夫手中。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企图除掉权臣季平子,反而被季氏驱逐,他不断请求齐国和晋国的支持,希望回到国内,但始终未能如愿。七年后,鲁昭公客死他乡,他的太子也没能继承君位。公元前504年,季氏的家主季桓子被家宰阳虎挟持,鲁政落到阳虎手中长达三年之久。

孔子和弟子在泰山边上遇到了一位在坟前哭得很伤心的妇女,孔子让弟子去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女子回答说: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女子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弟子们说,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孔子痛恨猛于虎的苛政,痛恨对于周礼的破坏、僭越,痛恨由种种争权夺利带来的战乱、苛暴,他认为正是礼制败坏,上下侵凌,造成了当时这种黑暗混乱的局面。

公元前501年,阳虎谋取季孙氏家主地位的行动失败,出逃晋国,已知天命之年的孔子终于迎来了出仕的机会。次年,他出任鲁国的司空,继而担任大司寇,孔子计划毁去三桓所有封邑的围墙,削弱三桓的势力,这一行动触犯了三桓的利益,在君权早已旁落的鲁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公元前497年,在鲁国不得志的孔子,怀揣着一个重建东周的抱负开始了长达14年的宦游生涯。这期间,他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一路颠沛流离,倍尝艰辛,他在匡邑被围困,在蒲邑被拘禁,得罪了宋国的权臣,仓皇离开宋国,困饿于陈、蔡之间,在郑国,他和弟子们走散,一个人仓皇地东张西望,被看到的郑人形容为丧家之狗。

天下之大,一路颠簸,他却找不到可以让他施展身手的弹丸之地。在诸侯国之间及诸侯国内部的权益博弈如火如荼、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孔子鼓吹的重振君主权威、爱义忘利、德政惠民、轻傜薄赋的理论实在引不起掌有实权、忙于争权夺利的卿大夫们的兴趣。公元前484年,漂流在外14年后,68岁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政治上的失意,老年的来临,使他断绝了仕进的想法,从此他专注于教育活动。

春秋后期,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着高贵的世系、受过教育,可以被称作贵族,但却很贫穷,实际的社会处境和普通平民差不多,这样的破落贵族后裔组成了贫困的士阶层。孔子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如此绅士背景,没有带给孔子什么实际的社会地位,曾经的贫贱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孔子广收学生,有教无类,宣布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能拿出十条干肉作见面礼的人,就可以做他的学生。

史称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寒微,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西周和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家臣主要由士一级的低等贵族担任,而到了春秋晚期,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跻身到士的阶层,进而在国家政治中展露锋芒。他们所依仗的不是自己的出身,而完全是自己的政治能力。孔子的弟子们,就是这样的士的先驱。

《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春秋时期政治生活中的必需品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成为及教学的主要内容。《六经》实际上在孔子以前已经有,孔子的他的工作是对它进6行整理,这是对传承中国文化,他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孔子弟子很多,也有比较亲近的弟子,比如说颜子、颜回,比如说子路,比如说子贡,比如说子张等等。这些弟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特点,这些弟子对于孔子的理解可能也有侧重,但是这些人和孔子,他们朝夕相处,形成了很深的感情。

公元前479年,孔子自作了一首歌,泰山其颓乎,梁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他的学生子贡听到后赶去看望他,他对子贡说: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天下明王不兴,没有人听我的,我快要死了。七天以后,孔子去世,终年73岁。孔子的一生,始终以周公为榜样,非常希望能像周公一样,在政治和文化上有所建树,然而,生不逢时,他的一生中基本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但是,孔子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上表现出了执道而行、不为其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孔子死后弟子们主动为他守丧三年,自贡甚至守丧六年,在当时,只有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丧三年的规定,而在礼制荒废的情况下,三年之丧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们,使他们成为自己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也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对汉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现在我们讲世界四大文明,儒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这四大文明大体上都是在这个时期里面形成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讲,就是说儒学,它是和那三大宗教并列的,现在影响人类最大的四大文明之一,所以(孔子)他不仅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代表之一。

孔子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上入朝堂、下进闾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和传统文化的轴心。孔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对世界文明也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0)

相关推荐

  • 5.11 孔子的实际政治操作能力有多强?

    孔子十五岁而治于学.孔子到三十岁这一年,孔子自己表述叫"三十而立".为什么是在他三十岁左右?季孙氏的家长当时叫季平子,认为孔子还有点小能耐,于是把孔子引为他的家臣.孔子最初给季平子 ...

  • 撕下鲁国的“画皮”

    春秋时,世人都说"周礼尽在鲁",其实鲁国的周礼都是表面礼,不是内心礼,是假礼,不是真礼. 所谓礼,就是"篱",藩篱的意思,让你守规矩.鲁国哪里守规矩了? 先说国 ...

  • 孔子“复礼”为什么会失败?弄清楚“礼”是什么,就知道了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然后将都城迁往洛邑.东周,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春秋时期,就这么开始了. 从春秋时期开始,诸侯再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开始互相吞并,争相称霸. ...

  • 学习《论语》我们还要知道一些背景

    因为<论语>的每一段都很短,前后连贯性也不是很强,因此想要准确了解每一章节的意义,我们不仅要知道文本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还要了解文本背后的时代背景.地理背景.人文背景.政治背景等,只有这样, ...

  • 中国通史 | 第二十七集:丝绸之路(视频、文字)

    ❆ 解说词 第二十七集:丝绸之路 汉代西域图 西门关 西域是见诸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地理概念,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汉朝初年,匈奴征服了天山南北30多个小国,完全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 ...

  • 中国通史 | 第二十集:郡国并行(视频、文字)

    ❆ 解说词 第二十集:郡国并行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 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5月,刘邦战胜项羽,在六位诸侯王的拥戴下,刘邦成为西 ...

  • 中国通史 |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视频、文字)

    ❆ 解说词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chè]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 ...

  • 中国通史 | 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视频、文字)

    ❆ 解说词 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 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商王,经过数代的经营,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鼎盛,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甘肃.南到江汉流域,都处在西周的控制之下,国家的各项礼仪制度已然定型 ...

  • 中国通史 | 第十集:周公摄政(视频、文字)

    ❆ 解说词 第十集:周公摄政 伐商之后,周武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还远远没有被摧毁,为了稳定局面,在离开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民,他对武庚并不放心,所以又封自己的弟弟 ...

  • 中国通史 | 第八集:商代文明(视频、文字)

    ❆ 解说词 第八集:商代文明 这完全是一次意外的发现,1899年,晚清翰林院编修,金石学家王懿荣偶染痢疾,医生为他开了一张处方,上面有一味中药被称为龙骨,然而当王懿荣按照药方将龙骨购回家后,突然发现龙 ...

  • 中国通史 | 第七集:殷商兴亡(视频、文字)

    ❆ 解说词 第七集:殷商兴亡 传说上古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有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契,契于是成为传说中的商族的始祖,他因辅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地,赐姓子氏,这个黄 ...

  • 中国通史 | 第六集:夏王朝觅踪(视频、文字)

    ❆ 解说词 第六集:夏王朝觅踪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 ...

  • 中国通史 | 第五集:邦国时代(视频、文字)

    ❆ 解说词 第五集:邦国时代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整个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城堡四起,争奇斗艳的邦国时代.1954年冬季,湖北天门.京山两县大搞水利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