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马由缰(6)
国祥老师的家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或者说是“同字屋”。坐北朝南的主屋是一栋楼房,两边的“抄手”是配套的平房,南面由门楼和围墙组成封闭的整体。听说他是侨属,所以房屋也很有档次。我惊讶地发现楼房的走廊棚板上有几窝燕巢,遗憾的是时值初冬时节,早已燕去巢空,想听巢中燕子的呢喃还要另找机会。想象中燕子落户的都是积善人家,最起码是有爱心能与小燕子和平共处,看着似曾相识的燕子归来,一年又一年,很享受吧。
最让我羡慕得五体投地的是、天井内的厨房门口居然有一口水井,井栏约有半米高,井水离地面不到两米,清澈见底。站在水井旁边注视着无波的井水,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中——食水用水方便到如此程度、简直不可思议。各位有所不知,我们山里人世世代代都被食水用水的困难程度所困扰,尤其是我所在的那一房头人叫做“排项人”,顾名思义,是因为住在“半山排项”而得名,食用水都要从流经村子里的小溪中挑取。“排项人”离小溪有好一段距离,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挑着水要一路爬坡到“半山排项”,挑着八十来斤重的一担水,要爬好长好长的上坡路,连大人都觉得喘不过气来。“排项人”的孩子在比水桶高不了多少时,就要帮忙家里挑水了,挑着小半桶水,一步一步地蠕动着身子、颤颤巍巍地往上爬,这画面至今仍定格在脑海之中。他(她)们不能像大人一样交叉着步子爬台阶,每个台阶都必须两只脚站稳了、再抬腿上另个台阶,现在想想都害怕,日复一日望水兴叹,“挑山工”式的日子真难熬啊!
站在水井旁的我,思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无边的原野上不着边际地展开联想。
“出发!”喝了两杯茶稍事休息后的国祥老师一声令下。陷入沉思中的我这才如梦初醒,电影还没看脑海里却跌宕起伏,貌似故事片里的许多情节。于是,我们的队伍重振旗鼓、又上路了。
我们抄小路前往晋中。所谓抄小路即穿越一大片水田耕作区,这大片耕作区就是现在所说的“晋中段农保区”。当年出三圳的路不是现在的路线更不是现在的样子,原来的路要途经莲塘头、再连接到三圳的所谓“墟头项”。换言之如果走大路到晋中是要绕很远的路线。
在一大片水稻田中,我们沿着田埂走,田埂连着田埂,完全不用担心迷路,似乎田埂会指引着我们走正确的路线。这条路线是附近几个村子的学生、从升入晋中开始走了一年又一年的捷径。热闹的马路不长草,同样的道理,有许多人往返的田埂自然是光溜溜的。
大概是秋分过后的季节吧,秋高气爽感觉视野特别开阔。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疯狂生长的水稻。那个年代在以粮为纲的大背景下,在希望的田野里到处都是大片的水稻田。从我的年龄和见识,我无法判断是否长势良好,无法预知是否丰收在望,但凭着对农村的那份特殊感情,我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芳香,隐约感受到醉人的稻香。在晚风的轻拂下微波荡漾,我们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之中。
我东张西望,看到这大片大片的庄稼地、除了惊讶还是惊讶。触景生情,儿时就富有丰富的联想、总会插上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地想象。我联想到咱们村里藏在七沟八梁中的山坑田,想到分布在“三畲两坑”的“蓑衣坵、笠麻坵”,想起“嶂下再子窝”的一条坑十几坵田加起来总共才一亩田……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磜背人祖祖辈辈与艰难困苦作殊死斗争,骨子里藏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血脉中流淌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为磜背人而感到骄傲,借用两句歌词为家乡人讴歌:风雨压不垮 苦难中开花……我的血脉流淌着 你的神奇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