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肾病,要从科学饮食并控制好这几个重要指标开始
研究表明:有糖尿病病史10~20年者,50%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病史在20年以上者,几乎100%发生糖尿病肾病。在欧美国家,30%~4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在我国,这个比例可能更大。在发达国家的透析患者中,绝大多数是糖尿病肾病;在我国,糖尿病肾痛透析患者也占40%以上。
糖尿病人饮食不节制会肾脏负担,比如饮酒会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增加血液中的尿素氮含量,所以大量饮酒必然增加肾脏负担。饮料为高度酸性液体,饮用后会明显改变人体酸碱度,而肾脏是调节人体酸碱度的主要器官,长期过度摄入软饮料及运动饮料,必然增加肾脏损伤的几率。
俗话说“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米淡饭能长寿”,高蛋白饮食是加速肾脏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因此,注意不要过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其次,避免高钠食物。过咸饮食易造成肾脏损害,理想的试验摄入量为6克,饮食应清淡、易消化。
此外,需注意水分摄入不要过多,每日尿量保持在1500-2000毫克即可。戒烟忌酒,适当吃些芝麻、黄瓜,韭菜,裙带菜,豆腐、核桃、花生、羊肉、泥鳅、菜、虾、海参对肾脏有益的食物。每年还需定期检查身体,特别是进行尿液化验、肾功能化验、以早期发现、及早诊治各种肾脏疾病。
糖尿病饮食是低脂饮食,要控制总热量,而糖尿病肾病热量补充应适当。热量供应不足,可使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等升高。热量摄入太高,又不利于血糖控制。脂肪可提供的热量较多,要求低脂饮食。
蛋白质摄入过多可加重肾脏负担,所以要控制蛋白质摄入的总量。尽量少食植物蛋白,适当限制主食(白面、大米也含有一定的植物蛋白),可适当补充牛奶、鸡蛋白、鱼、瘦肉等动物蛋白。一般说来,患者的血肌酐水平越高,内生肌酐清除率越低,蛋白质摄入控制更应严格。
糖尿病肾病电解质紊乱以低钙高磷为常见,所以应重视饮食的高钙低磷。但是往往含钙高的食品含磷也很高,所以高钙低磷饮食强调低磷。
高纤维饮食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维持人体代谢平衡。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可以帮助 1 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减少一半,使 2 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降低 1/3,显著减少微量白蛋白尿。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值是,空腹血糖低于 6.1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低于 8.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 6.5%。
严重的肾病多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严格控制血压可以减少白蛋白排泄,延缓肾功能恶化。对普通糖尿病患者,血压建议控制在 130/85 mmHg 以下;对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建议控制在 120/80 mmHg 以下。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一定注意要限制钠的摄入,每日膳食中钠应<3g。并且进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尤其对于肥胖的 2 型糖尿病,即使体重轻度下降对于血压控制也十分有益。类似于血糖监测,患者也可以记录血压日记,每日早晚测量血压,可评估不同时间血压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而脂代谢紊乱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加重肾损害,因此也需积极治疗。治疗包括食疗和药疗,提高用药依从性的同时,在饮食上,要少吃富含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
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水的摄入量建议控制在前一日尿量加500ml为宜。并且注意观察尿量、颜色、性状变化,及皮肤水肿变化情况,有明显异常时及时就医,予以相应处理。
患者在临床肾病前期大部分没有特异性表现,易被忽略,一旦出现异常,肾脏已经受到明显伤害。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或肾病指数是早期肾病的敏感指标,对于早期发现、干预肾病十分重要。没有肾病的患者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至少1~2次,有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程较长及已有其他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