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游记03:光荣属于希腊(一),雅典卫城石头记
海伦!
你那艳丽的面容,
你那紫兰的秀发,
你那仙女般的风采让我相信,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简称希腊(希腊语:Ελλάδα),是地处欧洲东南角、巴尔干半岛的南端的共和制国家。
希腊地处连接欧亚非的战略要地,希腊国土由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和爱琴海中的3000余座岛屿共同构成,从西北至正北部分别邻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三国,东北与土耳其国境接壤,自东而西分别濒临爱琴海、地中海与伊奥尼亚海。
希腊的历史可一直上溯到古代希腊文明。希腊被视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哲学、 文学、历史学、政治科学、民主制度、科学和数学原理,以及西方戏剧、奥林匹克运动会均起源于此 。历史上希腊的文化与技术进步曾通过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帝国传播至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雅典(希腊语:Αθήνα)是希腊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是欧洲第八大城市。 雅典记载于册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是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也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雅典城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一大批历史伟人,又被称为民主的起源地。 雅典是现代奥运会起源地,曾先后在1896年和2004年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和第28届夏季奥运会。
雅典市留存有完整的古城格局和大量历史遗迹与艺术作品,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如果说雅典城是一部“石头记”,那么雅典卫城当属其中最重要的篇章。
雅典卫城总平面图
雅典卫城(Acropolis),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面积约有4km²,希腊语为“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有趣的是字面的意思与“市中心”(downtown)刚好相对,在实用功能上也是这样——虽然位处现在的市中心,却是城市的精神领地,并非供市民居住使用。
于卫城上俯瞰雅典城
雅典卫城始建于公元前580年,最初是用于防范外敌入侵的要塞,山顶四周筑有围墙。卫城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庙和其他宗教建筑。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雅典娜生于天父宙斯的前额,是战争、智慧、文明和工艺女神,后来成为城市保护神,雅典城市因此得名。
雅典卫城雅典娜胜利神庙
彼时的雅典城已经产生工商奴隶主,他们联合小农业者和手工业者等平民群众,逐渐战胜农业贵族奴隶主,在城邦范围内建立起自由民民主制度,城邦成为“拥有公民权的人们生活的地方”,孕育出现代城市的雏形。
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雅典曾在两种阶级实力对决的希波战争中一度被波斯军队攻占,公元前480年,卫城还遭到波斯人彻底破坏。最终,希腊人战胜代表专制制度的波斯人,雅典进入古典时期。战后,雅典人花费了40年的时间重新修建卫城,再度用白色的巨石重建卫城的全部建筑。
雅典卫城山门
雅典卫城山门速写
这一社会变革被后人评价为“哲学的突破”——帕森斯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后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哲学的突破”阶段。所谓“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与这种认识随之俱来的是对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帕森斯虽然承认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圈内发生的“哲学的突破”,但谈到古代文化发展的创新,他只认为古代西方的希腊与以色列是他所谓世界文明演化的“苗床社会”(seed bed societies),而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文明则完全不在其列。
雅典卫城上的希腊国旗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卫城山脚身着传统服饰的老者
这种文明的飞跃也反映到建筑上,并以石构的形式流传至今。如果说雅典是“石头图书馆”,卫城则是“总目录”。
雅典卫城伊瑞克翁神庙
雅典卫城伊瑞克翁神庙的侧廊以女神像为柱。女神像比例逼真而优雅,姿势生动而协调,并出现了柱础和柱帽的形式,表现出数学和艺术结合的控制力与表现力。
雅典卫城伊瑞克翁神庙女神柱
雅典卫城伊瑞克翁神庙东立面
坐落于卫城中央高处,规模最宏伟的建筑是帕特农神庙(Parthenon)。她是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建筑师为伊克梯诺(lctinus)和卡里克利特(Callicrates)。
雅典卫城悬崖之上的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拉丁字母中Parthenon即希腊文∏αρθενωνας的译写,意为“处女的”(词根παρθενος,“处女”))。
帕特农神庙呈长方形,庙内有前殿、正殿和后殿。神庙基座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英尺,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46根高达34英尺的大理石柱撑起了神庙。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平面图
帕特农神庙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9年后建筑封顶,又用6年之后各项雕刻也告完成。相传庙内还曾存放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亚斯亲手制作)。但在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神庙遭到破坏。19世纪下半叶,人们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近景
古代希腊神话传说,雅典城在爱琴海边落成伊始,雅典娜和海神波塞为争夺这座新城守护权而互不相让。宙斯出面仲裁,提出谁能给人类一件最有用的东西,该城就归属谁。波塞冬用三叉戟敲击岩石,从里面跑出了一匹象征战争的战马;而雅典娜用长矛一击岩石,石头上却生长出一株象征着和平与丰收的橄榄树。人们欢呼起来拥护雅典娜。于是,雅典娜成为了新城的保护神。人们用她的名字将城命名为雅典,并在城中遍植橄榄树处。
在神庙东立面的山花中的浮雕,镌刻着智慧女神雅典娜从万神之王宙斯头里诞生的生动图案;而在神庙西立面的山花中的浮雕,便雕绘着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当雅典守护神的场面。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正立面想象复原图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古代希腊最伟大的典范之作。她的外立面采取多立克柱式,其中东西两面各8根,而南北两侧则各17根。大殿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正立面山花(pediment)顶部距离地面19米,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31,接近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比”。立柱高10.5米,柱底直径近2米,柱长细比超过了5,比古风时期多利亚柱式(三种希腊古典建筑柱式中最简单的一种)通常采用的4比1的比例更加颀长秀挺,反映出多拉克柱式走向古代规范的总趋势。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多立克柱式细部
帕特农神庙在立面设计上采用了“视觉矫正”的微妙处理,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获得了更为亲和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矫正在之前的多利亚柱式中已有发端,比如柱身的收分。在帕特农神庙中,这种矫正运用得更为充分。例如,此庙四边基石面就并非完全水平,而是中央比两端略高,看起来反而更接近直线,避免了纯粹直线所带来的透视变形又有利散水。相应地,檐部也作了细微调整。
在柱子的处理上,也并非全都垂直平行,各边只有中央2根真正垂直于地面,其余都向中央略微倾斜。曾有人发表测绘结论,指出帕特农神庙外围所有立柱的轴线在建筑正上方数千米处汇聚于一点。这样而略微外张的立柱一方面避免头重脚轻之感,也使得石质梁柱在重力作用下相互挤压紧密避免松散跨散之虞。另外,边角的柱子与邻近的柱子之间的距离比中央两柱子之间的距离要小,柱身也更粗(底径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 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边角柱背景是明亮柱廊,而其余柱子的背景是较暗的墙壁,在实际视觉感受中前者会较后者收缩,把亮处的柱子略微加粗,能获得与其它柱子一致的感觉。
墙面也不是完全竖直,而是略微内倾,以避免给建筑之前的人墙面外倾的迎面压迫错觉,同时装饰浮雕与雕像则向外倾斜,以方便观众欣赏。如此等等,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也采用了类似的视觉矫正手段,真是异曲同工之妙。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立面视觉矫正原理图
卫城南坡是平民的群众活动中心,有露天剧场和长廊。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地利用地形方面尤为巧妙——利用地形修建的巨大的半圆形露天剧场不仅容量巨大视线开阔,奇妙之处还在于其音响效果,位于边缘的观众仍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演员轻微的叹息和撕开纸片的声音。
雅典卫城爱迪库拉斯剧场平面图
剧场实景
剧场速写
雅典卫城的其他附属建筑中还陆续出现了其他一些古代希腊柱式,如爱奥尼克,之后古代希腊还出现科林斯、混合等柱式,逐步形成了五种柱式形制流传至今。
爱奥尼克柱式
经典五柱式样式及长细比简图
2500多年来,雅典卫城陡峭崖壁上白色大理石所建的神殿,在蓝天艳阳交互辉映下,展露庄严而绮丽的风姿。这一石砌的壮丽画卷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瑰宝。
(文中配图均为笔者拍摄或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