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这种事物已经不多了
剩下的也正在腐烂,正在
被更多的杂草包围
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走独木桥
它的作用就要被消解了
幸好有一些四散的流水仍旧愿意
成为一座独木桥的证词
我也愿意吗?在小溪岸边
我试图通过它到达
想到达的地方;溪水很浅,很窄
可以一跃而过,也可以
踩着经过,抵达远处的山林
这首诗的动人处在于“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走独木桥/它的作用就要被消解了/幸好有一些四散的流水仍旧愿意/成为一座独木桥的证词。”当然,也是核心所在。独木桥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世俗意象,一面通向个人的精神高蹈和俗世疏离,另一面则是说,在某条道路上一意孤行,最终可能万劫不复。如此一个人所共知的意象,如何用诗歌的方式拆解、组合、解构、阐释、赋予、引申,是诗人首要面对的问题。这首诗起句不凡,呈现和占据了一个高度,即,隐喻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信仰、个人德行的日渐趋同化、同质化的基本现实,而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缺失了必要的主见和特立独行的意识。被消解的独木桥只余下流水,堪作证词。这种书写方式,既承接上一段的主旨,又有所提升。最后一段是自我意义上的诘问,“我也愿意吗?”“我”试图通过独木桥,想要到达的地方“溪水很浅,很窄”,可以轻松越过。这种写法和表达其实是一种回旋,即,即便愿意走独木桥的人罕见了,但我还是愿意在前人的足迹当中寻找山林的境界,这山林,应是一个更大的隐喻和象征,如王维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麓布衣,原名温云高,曾用笔名布衣、麓埜、鹿野、麓埜布衣、麓兮,江西瑞金人,曾在《诗刊》《人民文学》《延河》《星火》《诗歌报》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若干;获首届井冈山文学奖、2017江西年度诗人奖。
杨献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巴丹吉林沙漠从军18年。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天涯》等刊。曾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首届三毛散文奖一等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四川文学奖等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