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智能传播与智媒研究
关于智能传播在知网上找到582篇文章,从2018年起智能传播论文数从两位数上升到三位数。不过,其中有不少文章是科技方面的研究。智能传播的研究最早来自理工科,新闻传播学对智能传播的正式探讨始于2011年的两篇文章:《物联网:人类迈向智能的传播》、《智能传播空间的构建及其未来》初步对智能传播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可以说,最近十年新闻传播学科对智能传播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来梳理一下到底做了哪些研究。
张洪忠等在《2019年智能传播的八个研究领域分析》一文从国内外论文中归纳出智能传播研究在2019年的八个关注方向:社交机器人、机器写作、类人类机器人、算法、智能传播的媒介伦理、智能传播对媒介生态的影响、智能传播的法律问题、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教育。笔者主要梳理了国内关于智能传播的研究并把它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智能传播发展
众多学者对智能传播发展从宏观层面和不同视角进行了描述:《众媒时代、信息实在和智媒传播——关于我们处在一个何种传播时代的漫思》、《未来的智能传播:从“互联网”到“人联网”》、《智能技术体“域定”传媒的三重境界:未来世界传播图景展望》、《人工智能:营销传播“数算力”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困境》、《关于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智能技术体“域定”传媒的三重境界:未来世界传播图景展望》,这些研究有利于人们对智能传播发展态势和走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研究者还提出“人联网”、“数算力”、“超线域定”等新概念。
二、智能传播应用
关于智能传播应用的探讨是最多的,主要有《一云多屏 互动传播 智能服务——中央电视台移动客户端的实践与探索》、《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传播及其盈利模式》、《艺术传播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研究》、《利用智能传播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智能传播推进动态新闻内容的多元化创新》、《自媒体时代我国智能移动终端媒体的传播及营销策略研究》、《媒体融合要善用智能传播平台》、《智能传播平台 智能传播平台的构建——以今日头条为例》、《内容智能分发平台对新闻传播的价值创新分析——以“今日头条”为例》,这些研究主要是微观和中观层面的应用研究。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关于智媒体的研究,如《智媒体的特点及其构建》《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传媒业的应用与思考》《媒体融合运作体系构建方法与实现路径——以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与相关运作体系为研究样本》等,这些都智能传播结合媒体重构的实务研究。
三、智能传播理论
学者们还从多个理论视角对智能传播进行学术探讨,主要有《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论智能传播时代的传播主体与主体认知》、《传播中的离身与具身:人工智能新闻主播的认知交互》、《智能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对智能传播的主体和认知展开了深入分析。2018年,《新闻记者》组织了一次关于智能传播的学术对话,学者们智能传播的生存与发展中若干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吕新雨在总结中指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业所处理的问题其实依然是价值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也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意义再生产的过程。当一个社会的共识意义和主流价值的再生产不能维持良性发展,就会产生危机。今天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业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危机,这是我们所有讨论的核心问题。”[i]智能传播的理论研究更多指向传播主体以及其认知和伦理。
四、算法与伦理
算法和伦理是近年来学界关注较多的两个问题。“国内学者对于算法的关注度高过国外学者,国内学者以观点和观察为主,国外学者以实证研究为主。”[ii]关于算法的论文主要有:《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算法推荐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考》、《解构智能传播的数据神话:算法偏见的成因与风险治理路径》、《驯化、人机传播与算法善用:2019年智能媒体研究》,学者主要对算法目前面临的缺陷和价值展开讨论,其中不少已涉及技术伦理问题。
在算法的伦理问题上,部分外国学者认为目前算法已经做出了一些带有伦理意味的决定,但这样的机器决策很可能不是基于以理性为中心的传统核心人工智能视角,而是基于机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和情绪的模型。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较多探讨,陈昌凤、虞鑫(2019)在韦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分的基础上指出,在工具理性通过科技快速扩张的同时,价值理性也正在被人为嵌入和制度化。算法偏向可能导致的价值偏向可大致分为六个维度:确定性、可解读性、误导性、公正性、自主性、可追溯性。董天策等(董天策、何旭,2019)对算法新闻涉及的隐私权问题、技术伦理问题、价值偏向问题做了梳理,阐明其研究进展,初步探讨了未来强人工智能技术下算法新闻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与伦理规范,揭示进一步研究算法新闻的可能方向。严三九等(严三九、袁帆,2019)通过问卷调查为主、深度访问为辅的方式,调查算法工程师对伦理问题了解程度、对伦理问题威胁性评估以及对算法伦理问题改善倾向,发现大部分算法工程师对算法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的伦理问题了解甚少,仅了解一些热门事件,对伦理问题的威胁性评估偏低且改善倾向整体趋于保守。郭小平等(郭小平、秦艺轩,2019)聚焦算法偏见这一现象,力图打破数据神话,指出智能技术是人类的工具,使用者的价值立场直接决定了技术的立场。[iii]
五、物联网与智能传播
关于物联网的研究很多,但物联网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探讨智能传播的研究并不多,但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文章有:《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体外化的人内传播——物联网与可穿戴设备带来的新的可能性》、《5G时代的物联网变局、短视频红利与智能传播渗透》、《物联网:人类迈向智能的传播》、《浅析传感器新闻生产及风险化解》等。“由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所构成的第一代互联网将重构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从物质世界到人类社会,在这个全新的传播领域中一系列新问题摆在传播学者面前,这些问题牵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而物联网的出现则使这些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iv]
万物皆媒,智能传播研究将从“人机合一”向“人物合一”拓展。从智慧地球到智慧社区,人们开始研究智慧社会。彭特兰在其《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一书中提出基于交互、接触、连接的“想法流(Idea Flow)”的概念,并建构基于“社会感知计算”的全新社会科学领域。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智能传播研究中、算法的伦理研究、智能传播中的具身问题都是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许多研究聚焦在“人机合一”所生产的问题,笔者认为“人物合一”有更多的问题值得研究。在此过程中,跨学科研究和非线性思维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