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暑益气汤探讨现代人们阴虚火旺的体质(三)
现在这个季节,很多患者伤热耗津之后,或者是身体余热未清时,会出现口干口渴,喜饮,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或烦躁不安,睡眠不好等一系列气津两伤的症状,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明原因的高热不退,这些情况在治疗时,如果老人身体状况偏实偏热,李老师最常用到的方剂就是医圣张仲景的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清热泻火,医圣张仲景的方剂药味不多,但更有针对性,药味量大,力度猛烈,适合用于患者体质较好,尤其治疗一些老年人身体燥烦,津液亏虚,饮食不下等疑难杂症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一些身体较虚弱,脾胃状况不好的患者,尤其是一些体质较差,脾胃虚弱的女性患者,李老师就常用后世的清暑益气汤,后世的方剂特点就是药味用的多但用量很小,非常平稳,后世医家还喜欢用一些药食同源的药味,这些方剂安全实用,药味面面俱到且价廉易得,很适合现代人们的体质和病症。
后世医家在运用张仲景的方剂时,会根据当时患者的病症或者当时社会大环境特点,加减药物演变出很多适用当时情况的方剂,比如我们开篇所讲的王孟英版本的清暑益气汤,虽然药物有所不同,但治疗思路是一样的,就是在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除烦的治疗基础上,加了更多的养阴生津的药物,比如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中没有用人参,而是用了西洋参,而西洋参是近代明清时期才开始传入到中国的,王孟英还加入了西瓜翠衣,也就是西瓜皮,而西瓜这种食物是在金元时期我国才开始种植的,后世医家治方时,也是站在医圣张仲景这位巨人的肩上,沿着医圣的治疗思路,在方剂中根据患者病症和当时年代的气候环境的特点,还有大众体质,加入了相应对症的药物或者是药食同源的食物,演变出了新的方剂。
近年来李老师在临床接诊时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人,并不是像古时候那样老人在逐渐衰老之后就会身体阳气虚衰,脾胃虚寒,而是恰恰相反,现在我们见到的很多老年人,甚至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依然是热盛津亏,同时伴有气阴两虚,身体一派热像,喜欢吃凉的,生的食物,就比如说我爷爷今年已经八十八岁高龄,天气热起来之后,血压飙升到高压180,低压100,平常总是感觉自己心口窝的地方有烧灼感,嘴里含着冰块才会觉得舒服点,现在很多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出血,往往都是身体一派热像,热盛津亏阴虚火旺,这时就可以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是麦门冬汤加了竹叶、石膏,方中药物以竹叶、石膏为主起到清热除烦的作用,麦冬滋养肺胃之阴,清虚火,同时配合人参,补气生津,养阴复脉,考虑到老年人胃失和降,易有痰浊呕逆,还加了半夏意在降逆化痰止呕,半夏虽然性质偏燥,但方中有大剂量麦冬,半夏燥性减而保留了降逆的作用,此外方中还有甘草、大枣、粳米来补脾益胃,保护胃气,使中气健运,胃气得养,诸药配合,使热祛烦除,气津两复,胃气得调。
最近李老师接诊了很多老年患者,不明原因的发高热,有的甚至高烧持续几个月,用了退烧药之后能降下去,过几个小时就又会烧上来,如此反复高热,用解热镇痛药之后又会发汗过多伤及津液,造成身体气津两伤,气阴不足,兼有阳明燥热,身体出现多汗,胸闷气短,心烦恶心,口渴食不下等症,这类持续高烧不退的多是老年人,而且脉象多细数,脉细为津液不足,脉数为有热,脉细数说明是身体津液不足引起的身体虚热之象,李老师在治疗时最常用到的方剂就是竹叶石膏汤加减,清热生津泻火,益气和胃,辨证用药得当,有的患者用药后一剂而愈。
以前我国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中医大家,说自己一辈子没有见过一例阴虚的患者,在我们看来,说这话未免太过武断了,从这位中医前辈的体质来看,身体干瘦,每天烟不离手,烟本身就属于火,每天烟火不断,烧灼冶炼着身体的津液,津液自然是要亏损的,他本身就是一种阴虚火热的体质,反而大肆宣传用扶阳热药,对一些没有精研医道的人是一种误导,不加辩证的过量用扶阳热药,对身体而言是后患无穷的。临床中经常见到很多老年患者,本身体质较好,常出现一些热症,如果这时还误用扶阳热药,伤及人体阴津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的时候,他们还美其名曰是排病反应,真是害人害己,祸害匪浅。无论任何疾病,我们临床要辨证施治,不能持有偏见,固执的认为某一派别好,无论扶阴还是扶阳,都要根据患者体质病症,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