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隐藏在黄土沟壑间的大宋风华
在偶然听过一次秦安小曲之后,笔者竟然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这温婉悠扬的曲调似曾相识,在多次搜寻听了一些曲目后,印象逐渐明朗,这曲调和昆曲有些接近,和苏州评弹有些类似。
笔者对音乐知之不多,无法从乐理方面找出它们的异同特质,但这并不妨碍笔者的兴趣。
试想想,在秦腔弥漫西北各个角落并成为最主流的人民艺术的氛围环境之中,还能存在这样一个和它迥异——近乎对立面风格的唱腔,这真的是一个奇迹!毕竟秦腔的粗犷和豪放更符合这里遍布沟壑梁峁的光山童岭以及苦焦干涸的土地,而昆曲、苏州评弹更和烟柳画桥,青砖黛瓦吴侬软语是相一致的。
然而,秦安小曲确实已经传承下来了,虽然可能它在秦腔大海的氛围中受众寥寥,但非常幸运的是,在经历了上世纪最艰难的岁月,它顽强地被酷爱它的人们以口口相授的方式保留下来,也终于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作为“非遗”被保护和发扬起来,这值得庆幸!
关于秦安小曲,相信多数人会问,如果它和昆曲,苏州评弹有渊源那它是如何在远在西北的秦安落脚并得以流布呢?
据一些人整理的民间说法,秦安小曲始创者是明代天水乡贤,曾任苏州知府,山东布政使,河南巡抚都御史,大名鼎鼎的胡缵宗(公元1480—1560年),说胡在十九岁时忽然创造了几支曲子然后就流传到今天,这是其一。另一种只是口头传闻,说金灭北宋后金兀术(或其部将)领兵攻占了秦州,在今天秦安叶堡川的金城里建立行宫(行营),安置掳来的宋廷宫女,宫女当然娴熟宫廷音乐和歌舞弹唱,于是北宋的宫廷小曲就流传下来了,也就是今天的秦安小曲。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传说,没有佐证的文字资料。
首先关于胡缵宗,如果一个在西北读书少年突然创造出有东南特质的曲子,这恐怕比天才还天才。但是如果看看胡的履历,如果认为他在退职归里后带来了精于苏州评弹或昆曲之类的婢女或者自己学会了苏州评弹或其它流行南方的曲子,然后就传播到自己的家乡,显然是合乎逻辑的,毕竟他不仅任过安庆、苏州知府,还编撰过《安庆府志》、《苏州府志》。自然地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在流传中终究会被当地方言替代,于是形成了和苏州评弹及昆曲风格接近的另一种曲调。就胡缵宗本人留下的文字资料似乎找不到关于秦安小曲的片言只语,按照依附名人的民间传统,关于胡缵宗创制小曲的传说不过是一个普遍的例子罢了。
其次,关于金兀术(完颜宗弼)攻占秦州,据史料,金兀术虽然是灭亡北宋和岳飞、韩世忠等对垒的金国主将,也曾和吴阶、吴璘兄弟大战和尚原(今属宝鸡),仙人关,但他本人应该没有驻跸过秦寨(今秦安县城)。但是占领秦州成纪县的部将把俘虏来的宫女带来也是有可能的。
而这两种传说相差四百年!哪一种更可信呢?
或者,两者都不是,而是明代初期国家大规模移民屯垦边地的时候来自南方(南京或苏州一带)遭到流放的罪民被安置的屯户带来的、有南方特质的小曲呢?而这更有可能性!
笔者其实也很想天真的认定关于金兀术或其部将掳来宫女的传闻的真实性,毕竟,大宋的宫廷音乐竟然在西北的穷乡僻壤里被流传下来,这将是一件多么让人震惊的事情!
其实 ,秦安小曲和苏州评弹一样就是一种说唱艺术,和苏州评弹相同的不光是音乐特质的温婉悠扬,还有它们都主要由三弦伴奏,不同的是苏州评弹用小三弦,并琵笆辅奏;秦安小曲用中三弦,辅奏用摔子(铜质碰铃),而且他们都有类似于词牌的曲牌。它们都是用唱代替说,是唱故事,据一些朋友整理的秦安小曲集本,那些经典曲目不仅词语文雅,曲调也比较固定,已经基本可以形成戏曲了。可惜它迄今仍然没有象秦腔那样有一出像样的整合所有曲牌的剧目。
我们不能确定秦安小曲来自北宋宫廷,因为它和有丰富记录的宋代乐志资料所描述的宫廷宴会或礼仪中的演奏程式中所用乐器比起来实在太简陋了,但是从说唱艺术的角度追溯它的渊源,我们还是能够确定它真的是大宋遗音,是中国最早的商品经济繁盛、市民文化兴起的时代的标志物。
繁盛于北宋都市里勾栏瓦子的说唱艺术流传于后世有不同的分流,话本故事成为小说的滥觞,唱词和曲调演变成了元代散曲并催生了戏剧的勃兴,单说和双说衍生出今天的相声。
据此,再看秦安小曲,它的传承演变符合中国说唱艺术的发展范式,有单曲,套曲;有经典故事,也有依曲新编,就文字内容来说有散曲和套曲,就故事内容来说有的取材民间传说,有的取材经典小说,而且都是明清时期的。因此,就秦安小曲本身来说它一定是北宋说唱艺术的传承过来的,也经历了元代散曲的发展演变,最终脱离了勾栏瓦子场景说唱而变成一种自娱自乐的小曲,而苏州评弹却因其社会经济条件的存在继续按照说唱艺术形式延续着。
显然西北黄土沟壑里艰辛生活和过于稀少的人口已不足以支撑这种充满富足闲适的文化生活,它只能在民间作为一种在艰苦生活中的自我陶醉和娱乐,甚至由于天然和黄土地上的焦灼感格格不入以至于不能和秦腔、道情一样成为歌舞娛神的必备选项。
然而,它毕竟以家传和兴趣的方式保留到今天了。
作为“非遗”,现在秦安小曲已经得到充分保护性传承,如果从更久远和宽广的视野看,它确实是在北宋曾经响彻于勾栏瓦子的说唱艺术,从它温婉悠扬的曲调之中我们仍然能够体会一千多年前人们的市井的日常,窥见那早已成尘,早已凐灭在历史长河之中的绝代风华。
它的温婉完全能够匹配有西北小江南之誉的天水的文化气质,因而它不应也不该只局限于兴国镇到郭嘉镇这一葫芦河谷,或许也不该是小曲而应该是秦曲,是应和昆曲一样可以媲美的西北的高雅艺术。
如果热爱它的人们能够整合它的曲牌,编演出一台大戏,那时候它一定会让世界惊艳的!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