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没味是怎么回事呀

苏广田副主任医师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治疗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辩证,嘴没有味道,一般多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关,脾虚或者是脾胃阳虚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常伴有饮食少,腹胀,腹泻,胃部冷痛,四肢厥冷等症状。可以适当的口服健脾益气、温阳的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脾气虚引起的,可以口服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等。如果是脾胃阳虚,可以口服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等进行治疗。

味觉异常是指有人在进食时,口中有异味感或不进食口中也有异常味道,这常常提示了可能有某种疾病的影响,中医认为应脾开窍于口,肾、心、胃等,脏腑之气易循经脉上至口,故口中气味异常,则是上述脏腑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应。

口淡无味是指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中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有食欲不振等症状。

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虚、脾胃虚寒的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常常觉得口舌淡而无味。

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经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斜上清浅的,后者则属于邪退正虚的征象,歧义与口苦显然不同,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会有口淡,辨证多属于胃湿浊或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使用酷寒凉性的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均不敏感,味觉乏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组两种类型。

有些人察觉在一段時间内无论吃啥东西,一直觉得沒有一切味儿,假如我们沒有立即开展干涉,那麼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大家的胃口,而且这类群体一般精神面貌也不是特别好,但是也有一些人不清楚自身怎么会出現这类状况,也不知道到底应当怎样开展调养。

嘴唇无味儿是啥原因

第一:味蕾转变实际上和大家的心态溫度许多要素有立即的关联,只能清除这种要素,我们才可以把它和病症联络起來,例如少年儿童通常比成人的味蕾比较敏感水平高些,同一个人夜里会比早上高一些。

第二:口淡:实际上许多人到手术治疗以后食欲不佳,也也有口淡的主要表现。口淡在发炎感染中也常出現。

实际上大家出現这类病症,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寒造成 的。无论大家吃进来的是美味可口美餐,還是清粥小菜,都感觉乏味。有这类状况出現以后,大伙儿最先要查询一下舌苔发白。而且也不必凭着重囗味的食材来改进状况,也无需每日都吃的非常口味淡。

这个时候我们能够 把淮山药、红枣提前准备适当,随后放到水中煮半小时,制成淮山药红枣饮,每日适度的喝一些,大概一周上下便会获得转好,由于淮山药和红枣都能够协助大家健脾胃补气血,能够 让孱弱的胃肠获得非常好的调养。假如還是沒有实际效果,我们可能就需要根据中药材的方式开展调养。

总的来说如今应当了解嘴巴没味道是啥原因了吧,嘴唇沒有味儿,实际上和大家脾胃虚寒有立即的关联,而大部分人都是由于这类状况才察觉嘴唇是一切东西都淡而无味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适度的开展调养,大伙儿能够 服食一些治疗药物,还可以喝一些淮山药红枣饮。

脾虚的这个症状,医生真没时间告诉你:不管吃啥,没滋没味
本文理论依据:《脾胃论》、《中医百病症治大全》

列位看官,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这件事情,是最为要紧的第一大事。

但生活中,偏偏有人在吃的问题上出了麻烦。不是没东西可吃,而是吃什么都不香,都没有味道。

祖国传统医学,对这种现象叫做“口淡”。

“口淡”是怎么形成的呢?一句话,这就是脾胃虚弱。

今天,就跟您好好说说“口淡”这回事。

看官,你想想,这人的脾胃,负责受纳和运化食物。也就是说,它们的天职之一,就是想方设法的让我们吃东西。为了能让我们乐意吃东西,脾胃有一个绝招,这就是能让我们的舌头、口腔分辨味道,对美味十分敏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食欲,才会愿意吃东西。

但是,如果脾胃虚弱,这绝招就使不出来了。于是,我们就会口淡。

这样说,您明白了吗?其实这番道理,中医学经典的解释,就是“脾开窍于口”。脾有了问题,嘴巴里多半会表现出来。

那么,我们的脾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让我们口淡呢?

一般来说,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就是脾虚中寒。换句话说,脾胃里面寒气重,阳气衰微,脾胃功能随之减弱。这类人多半舌淡苔白,容易腹胀,吃进去的东西不消化,便溏,吃不下凉的东西,到了秋冬季节就容易腹泻。第二,就是湿热之邪阻滞中焦脾胃,令脾胃的功能得不到发挥。这类人多半舌苔白腻或者发黄,平时容易恶心,腹胀胸闷、腹部胖大较多见。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们尽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来调理。人参10克,茯苓12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用800毫升水来煎煮到300毫升,去渣服用。一日三次,一次100毫升即可。饭后服。此方由“精诚名医汇”选自《中医百病症治大全》一书。如果感觉麻烦,可以用干姜、白术、陈皮各等量来泡水代茶饮。这里面,干姜散寒,白术健脾,陈皮理气,搭配合理。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们尽可以用祛湿健脾的方法来调理。广藿香10克,厚朴6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蔻仁3克,杏仁10克,薏苡仁10克。用900毫升水,煎煮到450毫升取药汁服用。每日3次,每次服用150毫升,空腹服用即可。此方由“精诚名医汇”选自《中医百病症治大全》一书。如果感觉麻烦,就用藿香、茯苓、薏苡仁来煎煮服用,或者直接将藿香泡水代茶饮。藿香能健脾祛湿化浊,茯苓和薏苡仁能健脾利湿,直中病机。

总而言之,口淡,作为脾胃衰弱、不足的信号,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尤其是中老年和老年人,在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更应该提高警惕。

好了。口淡这件事情,我们就说到这里了。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

一、口苦。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口甜。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君子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口咸。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口酸。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五、口臭。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方药选用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胃肠食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治宜消食化积。可用中成药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3?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六、口淡。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药选用六君子汤加砂仁、焦谷麦芽等。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方药选用藿朴夏苓汤:藿香、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积极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嗜好,防止房劳过度,保持口腔卫生。
  味觉异常与疾病  (陈继培)
  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
  △口苦: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口淡: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
  △口甜: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口涩: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口酸: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应。
  △口咸: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 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去湿气健脾胃,效果奇好,一古方,万人已验证!

虽然现在已经到了深秋是养秋膘的时候,但是也有很多人会被湿气所困扰着,湿气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共有的健康问题。不仅常常会使身体无力,而且还容易使身体发胖,其实身体上存在的湿气和平常的一些行为有很大关系。

30秒都能看出你身上是否有湿气
1、身体沉重,浑身无力,干什么都没精神;
2、没有食欲,吃一点就胃胀,还有轻微恶心;
3、早起后眼睛浮肿,恨不得一上午都不消肿;
4、舌苔厚且发黄,并且舌体胖大;
5、脸上爱出油,总是满面油光,毛孔粗大,长斑长痘。
祛湿讲究的是方法:祛湿茶饮方
1、薏米银菊饮
原料: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甘草9克,薏米60克。
制法:薏米洗净,用清水泡透,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放入甘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煮10分钟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2、藿香苓术茶
原料:藿香3克、茯苓2克、半夏2克、白术2克、厚朴2克、绿茶3克。
用法:用400毫升开水煎煮藿香、茯苓、半夏、白术、厚朴至水沸后,冲泡绿茶10分钟即可。也可直接冲饮 。
功能:解表和中,理气化湿。

用途: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头痛、胸腹痞闷不舒、腹痛泄泻、肠鸣呕恶。

3、薏苡寄生茶
原料:薏苡仁5g、桑寄生3g、当归3g、续断3g、苍术3g、绿茶3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薏苡仁、桑寄生、当归、续断、苍术至水沸后,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健脾祛湿,利尿消肿
4、橄榄萝卜饮
原料:鲜橄榄3——5枚,鲜萝卜丝100克。
制法:橄榄劈开,鲜萝卜丝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取汁饮用即可。

功效:祛湿排毒,解毒利咽。

《伤寒论》中记载的祛湿古方
中医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晶,中医治疗湿气一直被采用,膏滋也是目前治疗湿气、健脾祛湿,滋养身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此法多为中草药熬制,用法简单,口感醇厚,药性温和。不过在选择此类方法时也需多加注意,百年老-字-号、非遗名方:::知·········。。·坤········。。·清···。,·······。食···········茶。

此方资质极佳,从古传承至今,一直遵循古方熬制,且早已在国家食药监局的备案,是目前养生类目中的翘楚。由20多味名贵中草药材遵循古方熬制而成,其中主料14味:薏苡仁、芡实、茯苓、白扁豆、藿香、鸡内金、百合、葛根、菊苣、魔芋粉、甘草、砂仁、肉桂、山药。可以有效的健脾利湿、消肿排毒,在改善气色、提振精神,缓解便秘和失眠等方面,97%的人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有脾虚、湿气重问题的亚健康的人群都可以放心使用。目前在家足不出户就能收到,对于外国患者来说,寄过去可能比较困难。

科普:祛湿的中草药
1、芡实:收敛滋补,能抗衰延年,最益脾胃。
2、淮山药:益脾生津,对人体的免疫、呼吸系统都有帮助,能增加活力。
3、莲子:养心健脾,对胃肠有保护作用,可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有抗老防衰的功效。
4、茯苓:健脾化湿,能促进、强化人体的免疫机能,常食用可加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伤寒论》“脾家实”临证体会

1“脾家实”的含义

“脾家实”见于《伤寒论》太阴病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脾家实”即脾阳恢复。脾为脏,属阴,病理上多表现为虚寒之证,脾家实的“实”是相对“虚”而言,即正气充实,脾阳恢复之义。

“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暴,突然,突然出现了烦热、下利,甚至一天下利十几次,这不是脾阳虚衰,寒湿下注的下利,而是“脾家实,腐秽当去”,突发烦热是正气来复,祛邪外出,正邪剧争的表现。如清代医家王丙《伤寒论注》所言:“烦而下利,似乎变证,然烦为阳气之复,利为阴邪之去,因前此脾气不运所停水谷已成腐秽……”。此处下利是脾阳恢复的外在表现,脾阳恢复,传导运化的功能恢复正常,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所以腐秽自下。这种“下利日十余行”,腹泻次数虽多,但下后病人感觉舒适,泻出物皆为滞留肠中的湿浊腐秽,待邪气排出,腹泻自止而病愈。

历代《伤寒论》注家对这种现象早有明确认识,如尤怡《伤寒贯珠集》云:“至七八日暴烦下利者,正气内作,邪气欲去也。虽日十余行,继必自止,所以然者,脾家本有秽腐当去,故为自利,秽腐尽,则利亦必自止矣。”

四川气候潮湿,湿为胶滞阴邪,最易损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运化人体一身之水液,湿邪外感,常先困脾,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内停。我们临床所见诸多脾虚湿停病证,治疗着眼于脾虚之根本,从健脾运脾入手,使脾阳脾气恢复,常能收到“脾家实,腐秽当去”之效,令湿浊之邪随下利而去。

2临证体会

例1:暑湿外感。袁某,女,21岁,2009年8月12日初诊。外感,头重,身痛,鼻塞,纳差,大便不通,舌淡、苔薄腻微黄,脉象模糊不清。一加减正气散合二加减正气散化裁。处方:香薷10g,藿香10g,厚朴15g,陈皮10g,茯苓20g,薏苡仁20g,法半夏10g,大豆黄卷20g,车前草15g,杏仁15g,茵陈20g,荷叶30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饮食宜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注意养护脾胃。服药第1剂即大便通畅,随之大便变稀,连服3剂后,诸症皆除,大便亦转正常。

按:夏秋之交,中医学称之为长夏,此时暑气未尽,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湿气最盛,湿为长夏主气,故有“长夏防湿”之说。卫阳为湿邪阻遏,经气运行受阻故头重、身痛,肺气不利则鼻塞。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脾阳,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故纳差、大便不通。舌苔薄腻微黄为湿郁略微化热,脉象模糊,不清为湿盛之候。患者外受暑湿,内伤脾胃,脾虚湿停,治以健脾理气、解暑利湿之剂。

加减正气散五方由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温病条辨·中焦篇》言:“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吴鞠通谓:“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又言:“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一加减正气散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主,二加减正气散治湿滞经络。本证兼而有之,故两方化裁合用。香薷称“夏月麻黄”,解表散邪,祛暑化湿。藿香芳香行散,化湿和中,厚朴、陈皮理气运脾,调中化湿,茯苓、薏苡仁、法半夏健脾利湿,大豆黄卷解表除湿,吴鞠通谓“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车前草利水除湿,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宣肺化湿,茵陈清轻生发,宣解湿郁,荷叶清香升散,消暑利湿,健脾升阳。

例2:湿疹。刘某,男,32岁,2009年5月6日初诊。手足心湿疹反复发作,每逢换季加重。加之近日因工作原因常与石灰水接触致皮损加重,手心湿疹较足心湿疹严重,瘙痒难忍,部分皮损有水疱,搔抓则水疱更明显,破后流水,大便几日未解。舌边尖红、苔薄白腻,舌边齿痕,脉缓。患者因工作较忙,希望服用成药,予中成药藿香正气液口服,每日3次,忌生冷甜食。患者诉服药3次后大便数次,便质较稀,诸症大减。

按:湿疹中医称湿疮,湿邪致病,缠绵难愈。湿邪分外湿、内湿,外湿多因气候、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外湿与内湿在湿疹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脾主四肢,湿疹发于手足心,提示病位在脾。肺与脾母子相应,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共同防御外邪侵袭机体,脾气虚损,常致肺气不足,表卫不固。本证无论外感内伤,皆因脾虚水湿不运,脾虚及肺而复感外邪,内不得宣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而发。治宜健脾化湿,宣肺透达,升清降浊,扶正祛邪。

藿香正气散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而设,藿香辛温,外散表邪,内化湿浊;紫苏、白芷助藿香疏解表邪,宣化湿浊;大腹皮、厚朴、半夏曲、陈皮化湿行气,和胃降浊;桔梗开宣肺气,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化湿,扶助正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例3:荨麻疹。杨某,女,26岁,2007年6月5日初诊。两手臂忽起风团,融连成片,自手臂内侧逐渐蔓延至外侧,而以手臂内侧为主,皮疹色淡,瘙痒。接触冷水后风团增多,瘙痒加重。大便较干。舌质淡,舌体稍胖、苔白腻,脉浮、重按无力。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三仁汤加减。处方:麻黄5g,连翘10g,桑白皮15g,赤小豆30g,杏仁10g,豆蔻10g,薏苡仁30g,茯苓15g,法半夏10g,山药10g,防风10g,车前草10g,牡蛎20g,荷叶30g。每日1剂,水煎服,并告知患者勿食生冷之物。服药2剂,排出大量稀便,荨麻疹随之消退。

按: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本例患者皮疹自手臂内侧发至外侧,且主要分布于内侧,外为阳,内为阴,自内而外一则提示内虚为主,二则提示病邪有外解之势,治疗当因势利导,逐邪外出。舌质淡,舌体稍胖、苔白腻为脾阳不足,水湿内生,脉浮提示水湿郁表,重按无力为里虚之象。接触冷水后风团增多、瘙痒加重亦表明病性属寒,阳虚为病之根本。大便较干为脾虚糟粕传导不利,水湿泛于肌肤而肠道津液不足。此由脾阳虚而母病及子,使肺脾通调与运化水液功能失司,水湿蕴郁于内所致,进入6月,又恰是暑湿严峻之时,易受外湿引动,外阻经络肌肤发为瘾疹。治宜健脾利水,宣肺化湿。

麻黄、连翘、桑白皮、赤小豆宣散利水,令表里宣通,湿邪有外泄之途。患者脾阳不足,故麻黄仅用5g,以免发汗伤阳。杏仁宣利上焦肺气,令气化湿亦化,豆蔻温中行气,芳香化湿,薏苡仁、茯苓、法半夏健脾除湿,使脾气健运,气畅湿行,山药益气健脾,扶正而不碍祛邪,此培土生金之法。防风祛风止痒,取“风能胜湿”之义,车前草、牡蛎利水渗湿,荷叶清暑利湿。

3小结

以上病例,均为脾虚湿盛,气虚或阳虚夹湿。一般而论,脾虚湿蕴多表现为大便稀溏,而此3例并无便溏,而是出现大便干、大便不爽,皆因脾虚水湿失运,泛溢肌肤经络,属于湿浊腐秽内盛的太阴病,以邪气盛为主,服药后脾阳恢复,正气祛邪外出,表现为大便通畅,次数增多,或排出稀便,腐秽湿浊之邪通过下利从大便而去,腐秽去净则下利自止,其病随之而愈。需要注意,当脾阳恢复后,以下利的方式来祛除体内的湿浊腐秽邪气外出,水湿之邪尚能通过出汗或小便外排,而湿浊腐秽只有通过下利方可排出体外,下利后非但不会令人感到倦怠乏力,反而觉得气机通畅,精神爽快,因此这里的“下利”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方式,不可一见下利就误认为病情恶化。

中医学强调扶正以祛邪,通过扶助正气来实现祛邪外出的目的,即所谓“正复邪自去”。《伤寒论》中“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通过健脾助运,令脾阳脾气恢复,湿浊腐秽自去,便是对此治疗思想的阐释。

【本文来源:徐姗姗,雍小嘉.《伤寒论》“脾家实”临证体会[J].中医杂志.2011,52(14):1255-1257.】

身上的“老人味”,到底从何而来?40岁后做好预防,老了也没味

我们与老年人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可能就会闻到他们身上有一股比较难闻的味道,具体也说不上来是什么味,但就是不好闻,对于这种老人味,可能很多老年人也比较无奈,甚至一家人在一起住的,可能还会因此出现矛盾。那么,为什么老人身上容易出现老人味呢?有的老人身上没怪味,又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为什么人一老身上就容易有“老人味”?

有一个原因可能难以避免,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以后,人体各项机能会衰退,皮肤也不例外,更多的游离的脂肪酸会氧化,其中就含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带有一种特殊的气味,不太好闻,且还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皮肤的皱褶也会变多,代谢还会变慢,这就比较容易藏有污垢,进而产生老人味了。

年龄大了,很多老人对卫生的要求也低了,现在又是寒冷的冬天,衣服可能穿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换衣、洗澡也不勤了;或者是床单被褥等这些与皮肤接触的东西没有定期的换洗晾晒,这都会使得一些死皮、污垢或细菌等不断的沉积,身上就容易出现难闻的气味。

跟日常饮食也要一定的关系,老年人的消化能力下降了,若是经常吃大鱼大肉,高油的食物的话,就不能完全被消化,残留在体内,产生的气味就容易上逆,从嘴巴里散发出来,再加上牙齿的咀嚼能力也下降了,嘴里的味道和这些气味,也会加重身上的异味。

还有一种情况更需要注意,有不少老年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旧疾,或者是代谢出现异常了,若是健康出现问题的话,也是会影响到身上的味道的。举个例子,比如说体内的血糖水平偏高,就会影响到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进而使身上产生不好的气味。

想要避免老人味的话,建议大家要做好下面几件事,提前做好预防,或许再老身上也没有异味,不遭人嫌弃。

在饮食上,尽量要多吃清淡,少吃油腻少吃刺激性强的食物,这既能促进消化,也能防止油脂过多,影响到皮肤的新陈代谢;在卫生上,早晚要坚持刷牙,勤换洗衣服勤洗澡,特别是耳部、腋下和颈部等地方要记得洗,居住的环境也要多通风,还要定期的打扫,保持干净。

若是因为健康出现问题的话,可能单单只靠日常调理并不能有效预防老人味,建议及时去看一下,在专业人士的建议下,进行缓解,健康没问题了,老人味自然而然可能就没有了。

综上所述,老人身上的老人味的由来,可能跟以上几个原因脱不开关系,折射的问题也有大有小,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缓解,或能有效缓解异味,老人的心态要好,家人对其也要多关心,不应嫌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