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从爱自己开始

    《孔子家语》和《荀子》这两本书里记载了同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叫来子路、子贡和颜回,问了他们三人一个共同的问题,什么叫智者?什么叫仁者?

    子路说:“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意思是,智者应该能使别人了解自己,仁者应该能使别人爱护自己。孔子点点头说,“可谓士矣。”

    子贡说:“智者知人,仁者爱人。”意思是,智者应该懂得了解别人,仁者应该懂得爱护别人。孔子点点头说,“可谓士君子矣。”

    颜回则回答:“智者自知,仁者自爱。”也就是,智者应该自己了解自己,仁者应该自己爱惜自己。

    听后,孔子赞许地说,颜回“可谓明君子矣。”

    孔子是想告诉我们,人生的修行,要从自爱开始,然后才能拥有爱人,以及过好生活的能力。

    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有余量来爱别人?

    好好爱身体

    前不久,我邻居的儿子因为纹身,被所在的高中勒令休学。

    老师说等纹身洗了明年可再读,但因为纹身的面积太大,洗了几次都洗不掉,只好放弃。

    很多时候,因为好奇,因为耍酷,一次冲动的选择会让人悔恨一生。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弟子规》上也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不珍惜健康,不爱护好父母赐予的躯体,是最大的不孝。

    夏天吹空调,冬天去汗蒸,吃垃圾食品,和手机“天荒地老”,歌舞升平,纵情享乐,声色犬马……

    身体是个躯壳,修行之人所谓的“臭皮囊”。这个皮囊很坚韧也很脆弱。然而再伟大睿智的灵魂,离开了这个皮囊也无法独立存在。

    吕凯特说: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生而为人是一件幸运的事。无论什么理由,都不应该透支生命。

    好好爱品格

    爱默生曾说:“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无需借助任何手段。”

    人生在世,能力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品格指路,人就会偏离正途,哪怕有再好的能力,也是白费。

    现如今,文盲少了,高学历的多了,可文明程度反而似乎下降了。

    在网上,那些低俗的视频大行其道,下流的文章与标题攫取了海量的眼球;在现实中,很多衣着光鲜亮丽的帅哥美女一张口就是污言秽语,倒是契合了刘伯温的那句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还有一位失业的汽车修理工,从美国到中国当外教。他说只需要在酒吧里花16块钱买一杯啤酒,坐在那里慢慢喝,很快就会有女孩子上来搭讪,甚至主动提出跟他去开房。

    《弟子规》说,“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纵然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即使你花容月貌美若天仙,若是不爱护自己的品格,你的人生注定是悲剧。

    好好爱名声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就像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生短短几十年,能让人记住名字的本就不多,能够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更是凤毛麟角。

    以前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现在是一辈子大起大落,从天堂到地狱的比比皆是。

    一个穷孩子努力学习改变了命运,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却抵挡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最终腐化堕落,身败名裂,从家族的骄傲变成了家族的耻辱。

    《诗经》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正直诚信,友善待人,虽然不能成为国之栋梁,至少做到洁身自好,不会辱没了名声。

    自爱,而后爱人。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年之时,应该戒美色等让人放纵的东西,青壮年应该戒争强好胜,老年人则要戒贪得无厌。

    孔子这段话,说到底还是提醒人们自爱。

    我们每天都在和欲望搏斗,虽然明知不可为,却常常做了欲望的奴隶。

    当今时代,孩童早熟,中年出轨,为老不尊,很多人异常浮躁。君子这三戒似乎不应该再分年龄段划分。色、斗、得,成为每个人一生随时警惕的东西。

    杨雄在《法言》中讲:“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懂得自爱的人才能爱他人,也才有条件和能力去爱他人,也才有可能获得别人的敬爱。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的,自爱,则是完成使命的前提。

    如亦舒所说:“自爱,沉稳,而后爱人。”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郑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