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没有爱情
传统电视台处境愈发艰难。TVB也不例外。
曾几何时,TVB剧在内陆常能掀起热潮,这三四年来,火到内陆来的TVB剧屈指可数。
虽然TVB加强与内陆视频网站的合作,在制作上更加大手笔了,但好几部合拍剧都港味淡薄、尺度妥协,两头不讨好。
TVB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如果大制作行不通,“小而美”是否会开辟出新的出路?
最近,TVB也开始试水短剧,出乎意料地获得香港与内陆观众的好评,是今年口碑最好的TVB剧之一。
它就是——
《香港爱情故事》
星级指数:★★★★☆
一句话点评:畸高房价下的爱情百态
这是TVB年轻监制林肯首次监制的电视剧。
也是罗天宇、龚嘉欣这样的新人演员首次挑大梁。
该剧只有12集。
《香港爱情故事》是TVB危机背景下的试水,虽然从制作团队到演员都是以新人为主,但这也恰恰反映了TVB的变革尝试。
该剧在香港年轻观众中讨论度颇高,一个根本原因是,它是一部反映年轻人现实的电视剧。
它没有TVB一些都市剧的“滤镜”——比如拍摄都是在宽敞明亮的样板房。
《香港爱情故事》聚焦的是香港普通人的“蜗居”生活。
镜头对准的是,香港的公屋、劏房、钟点酒店、太空舱、菜市场等平民环境,让我们看到香港高楼大厦外的另外一种生活。
该剧探讨了一个主题,即房子与爱情的关系。
它通过香港平民社会里一个家庭的几个人的爱情故事,折射高房价下香港爱情形态。
香港的房价畸高,是举世闻名的。
经济学人智库不久前发表的《2020年全球生活成本》指出,2020年香港继续蝉联榜首。
香港房价不仅是“全球第一”,更是“断层第一”。
香港蝉联全球楼价最贵城市,住宅均价高达125万美元(约978万港币),每平方英尺均价也达到1987美元。
一英尺=0.3048米,一平方英尺也就是0.3048×0.3048=0.0929平方米。
换言之,香港每平方均价1987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29990元。
一平方差不多就13万元,还是均价。如果是在市中心的一些高端公寓,一平方20-40万,是很常见的。
根据《全球80城房价收入比研究报告》,香港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46.3。一个家庭不吃不喝46.3年才买得起一套房。
所以,房子是香港社会的主流话题,也是普通人最难以承受之重。
很多买不了房的香港人,只能申请政府建设的公屋。
但申请的人太多,也要排队。
以剧中的说法:18岁开始申请,得等30年。
符合条件的普通老人申请,也要等个两三年。
年轻人申请不到公屋,只能租劏房。
条件好一点的劏房,是群租房。
条件差一点的劏房,就是所谓的“鸟笼房”“棺材房”。
剧中的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只有二十几平米的公屋里。
父母汉声(白彪 饰)和少霞(龚慈恩 饰)之间,早就没有爱情。
汉声退休后每天宅在家里看电视吃花生,又脏又臭又邋遢又啰嗦。
少霞当了三十年家庭主妇,她没办法忍受每天与退休后的汉声一起生活的日子。她提出了离婚。
这是一种“爱情故事”:没有任何激情和温情的中年夫妻,又被逼仄的房子压迫到无法呼吸。
大儿子子朗(罗天宇 饰演),有一个恩爱的女友邱凯琪(龚嘉欣 饰)。
两人相恋七周年,想去开房,结果竟然连开房都要排队。
女友跟家人闹矛盾离家出走,去住太空舱。
俩人想在太空舱久违地“生活”一下,又被“捉奸在床”。
邱凯琪只能搬去跟子朗一家人住一块。
他们很恩爱,他们也一直为房子打拼。
但危机也埋下了——他们没房,他们为买房疲于奔命。
三十年前,汉声和少霞刚恋爱时也是如此甜蜜。
没有房子的爱情,最终慢慢被磨损被打败。
这是另一种香港爱情:彼此之间有爱的年轻人,仍然难以对抗房子这一障碍物。
大女儿陈子欣(王敏奕 饰),是一个先锋又新潮的都市女性。
她是自由摄影师,不追求稳定工作,没买房,拒绝“有房=成功”的价值体系。
炮友很多,走肾不走心。
她代表的是又一种香港爱情:根本上就不相信所谓的爱情。
看着很洒脱,但也很孤独。
小妹子婷(游嘉欣 饰),是个大学生,是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因为挤在公房里,她没有私人空间——客厅上空搭了一个铺子,拉上床帘,这就是她的天地。
所有她对房子有更大的渴求。她希望通过爱情和婚姻来改变命运。
她在大学里的主要精力,就是钓金龟婿。
她一直在社交网络上晒着精修照片,营造有钱人的形象,以吸引同类。
她游离于在不同男人之间,有钱的就“勾搭”,没钱的就当备胎。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港爱情:没有什么爱情可言,一切都是算计。
《香港爱情故事》令人玩味的地方就在这里:
剧名说的是爱情。
剧情里却没有爱情,或者有的只是爱情的消亡。
如果这部剧停留于批判角色的爱情观,那么它其实是拍浅了。
这就等同于把高房价挤压爱情的社会问题,转变成个人爱情观的问题。
是把社会问题,转嫁成个人问题。
《香港爱情故事》规避了这一点。
它无意指摘众人的爱情观,它想探讨的是:香港是如何成为一座没有爱情的城市的。
这当然不是说,香港人就没有爱情。
而是作为一个现象看,香港更像是爱情的荒漠。
比如香港女明星,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很多人的首选归宿是,嫁入豪门。
财阀与演艺圈女星的联姻,在香港非常普遍。
内陆的“我自己就是豪门”的宣言,很少在香港女星身上听到。
这不是说,嫁入豪门就没爱情。
而是对于很大一部分香港女星来说,嫁入豪门比在演艺圈打工,更能确保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爱情终究是一个利益的公式。
再比如,“港女”这个指称的变化。
在上世纪80年代,亦舒小说流行的年代,港女往往指代那些独立的、干练的、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
但现在“港女”这个词,在香港网络中,更多用来贬称有自恋倾向、拜金主义和媚外的香港女性。
《香港爱情故事》中的子婷,就是很典型的“港女”。
很多人想通过爱情走捷径。
比较极端的个例,就是2017年TVB真人秀《有楼万事足》里,一个叫Seasun的22岁港女。
她在节目中金句频出,“有楼才有高潮”。
她还发明了一套猴子理论:公猴负责出去抢地盘,母猴就负责伺候条件好的公猴,繁衍下一代,条件好的公猴当然需要一个洞穴,洞穴不能太小,如果母猴进去了,公猴进不去怎么办呢?
太高的房价,已经把人异化了。
也把爱情异化了。
这才是《香港爱情故事》的最终立足点。
它要呈现、批判和反思的是,香港社会畸高的房价,是如何一点点把人的爱情挤压、消耗、榨干的。
虽然全世界像香港房价如此畸形的城市,也是绝无仅有。
但高房价的城市却不少,房价收入比离谱的内陆城市也比比皆是。
何止是香港没有爱情?
批评个体的爱情观是容易的,但造成高房价的结构性问题,更值得去检讨和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