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家】孟子论士人做官

【儒道释家】

孟子论士人做官
    【原文】
    周霄①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②也。出疆必载质③。’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④。’”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⑤,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⑥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注释】
    ①周霄:魏国人。
    ②皇皇如:若有所求而不得的样子。
    ③质:指初次拜见尊长时赠送的礼物。
    ④吊:哀伤。
    ⑤粢盛:祭祀用的米粟。
    ⑥媒妁:媒人,即介绍婚姻的人。
    【译文】
    周霄问孟子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
    孟子回答道:“做官。古代的记载说:‘孔子三个月没有被国君任用,就惶惶不安;离开这个国家时,必定要带上谒见另一个国家国君的见面礼。’公明仪说过:‘古代的人如果三个月不被国君任用,那就要去安慰他。’”
    周霄问道:“三个月不被国君任用,就要去安慰,这不是求官太迫切了吗?”
    孟子回答道:“士人丢掉了官职,就好像诸侯失掉了国家。《礼》上说:‘诸侯亲自耕种,用来供给祭品;夫人养蚕缫丝,用来供给祭服。用作祭祀的牛羊不肥壮,谷米不洁净,礼服不齐备,就不敢用来祭祀。士人失掉了官位就没有田地俸禄,也就不能祭祀。’祭祀用的牲畜、祭器、祭服都不齐备,不敢用来祭祀,也就不敢宴请,就像遇到办丧事的人一样,难道不该去安慰他吗?”
    周霄问道:“离开一个国家时,一定要带上谒见别国国君的礼物,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士人做官,就像农夫种田。农夫难道会因为离开一个国家就丢弃他的农具吗?”
    周霄说道:“我们魏国也是个有官做的国家,却不曾听说想做官这样急迫的。这样急迫地想做官,君子却又不轻易去做官,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男孩一出生,父母就愿意给他找妻室;女孩一出生,父母就愿意给她找婆家。父母的这种心情是每个人都是有的。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同意和媒人的说合,就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翻过墙头跟人约会,那么,父母和社会上的人都会认为这种人很下贱。古代的君子不是不想做官,但又厌恶不从正道求官。不从正道求官,是和钻洞扒缝之类一样的行为。”
    【阐释】
    在这一章里,孟子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士人想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这是很正当和合理的事情。
    在魏国人周霄问道古代的读书人想不想当官的问题时,孟子回答得很干脆:当然想,而且想当官的心情非常迫切。接着,他例举了圣人孔子三个月不当官就惶惶不安的事例。还引用另一位贤人公明义的话,说明对士人而言,失去官职是很严重的事情,犹如一个国君做了亡国奴一样。
    那么,古代的士人为什么很急切地想做官呢?俗话说士、农、工、商,在古代,士人是一个地位很高的阶层,离上一级阶层很近,只要迈出出仕的这一步,就到达国家干部的阶层了。
    尽管孟子认为士人想当官,甚至心情很迫切的求官是正常的和合理的,但是孟子同时也认为,君子想做官也要走正道,如果不走正道,利用下三滥的手段求官,是可耻的行为,真正的君子是不屑为之的。孟子把利用下三滥的手段求官同男女偷情看作是同样遭人唾弃的行为。有研究孟子的学者认为,孟子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谴责依靠游说国君起家的纵横家们,认为他们就是不走正道和不择手段争取做官的人。这样理解也许太过片面了,毕竟在学说交流方面,儒家一向是主张“恕道”的。其实,孟子所说的“又恶不由其道”讲的道理跟“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是相同的,是在劝诫士人不能以扭曲自己的人格为代价求取官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