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其他学校都考什么作文?名校10月模考作文及解析,他山之玉不可错过!

1

皖江名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写作试题作文

“坚守高洁人格与做大生命价值”导写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审题】
此为皖江名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写作试题。此题明显仿照2020年高考全国卷写作题。2020年全国卷写作试题,规避时政热点,反身向后,选取齐桓公、鲍叔、管仲一君二臣这个春秋历史人物及后人评价来入题,就感触最深的一个,为班级读书会写一篇发言稿,其特色就是涵盖广泛,既可激活历史因子,对人物、事件、文化及著作进行评说,又可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在文化继承、继往开来中做实立德树人。
和2020年全国卷一样,此则月考写作试题呈现明显的新材料作文特点。其试题构成,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话题材料,二是体现新材料作文之新的情境任务,三是普适要求,即“话题材料+情境任务+普适要求”,其任务分别在于引导审题写作、明确情境任务、规定限制要求。
“要写什么?”就要审读话题材料,仔细分辨其中隐含的各种写作角度。整体感知,材料一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二是汉人的评价,其中心人物是屈原,渔父及贾谊,一是其对立面,一是议论阐发,服务于屈原。
研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屈原,身处“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代,因“正道直行”而遭放逐,又不愿让外物的污染、世俗的尘垢玷污自己的清白高洁,于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隐渠沟”,怀石投江;在渔父,一是不懂屈原的行止,二是何必与自己过不去,不如与世沉浮,好死不如赖活着。两人言说形成行事的两极,赞成屈原行止,可以抓住“清白身躯”“高洁品质”,立意写其守我高洁,不随波逐流;不想苟同屈原行止,可以站在生命角度上,讴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命价值不一定就体现在眼下的正道直行,它可以是爱国,心系故国,可以是为国辅君,正道直行,可以是活在当世,也可以活在未来,更可以在渔父随波逐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在随波逐流、与世沉浮中等待生命的出击,在历史长河中做大生命的价值。站在渔父角度看屈原,渔父自然是,随遇而安,苟活于世,决不与自己过不去,积极一点,就是与其一味固守高洁,不如适应世界,等待生命的出口,与其殉楚,不如等待。
再看汉人贾谊的评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言外之意,就是俗话说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即跳出楚国看世道,眼界放宽阔,摒弃坐井观天、约束自我之弊。“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要学林中凤凰,趋利避害,运用脑髓,善于分辨,在浮世中做大生命的最大值,楚国之外还有燕赵韩魏,不要只陷于一国一地,而忘了外面的世界,从而为像屈原一般身处困境的屈原们廓开胸襟。站在屈原立场上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难移旧时情,故土难离。
总之,材料“要写什么?”具体地,可写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困厄,宁可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即使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讴歌其洁身自好、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可写渔父,作为屈原形象的对立面,身处污浊的现实世界,主张随波逐流,决不与自己过不去,虽不怎么高尚,但务实稳健,看淡外在,体现随遇而安、听天由命的活法;可写汉代贾谊的看法,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以趋利避害的智慧体现个人己见。宏观地,就是在两两比较中,挖掘材料背后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自己的思辨,所谓“千读万读炼思辨,千写万写运思辨”。
“怎么写?”此则写作试题相对开放,没有像2020年全国卷那般设置情境制约,只给了任务指令,即“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其信息指令,一是“给什么写什么”,不能越位自选,必须基于试题所给历史材料,二是“怎么给怎么写”,不能就材料一锅端,搞大杂烩,必须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来写,其它最好以之为参照物,不致使行文单一无角度,无参照对象,反对平均用力、全盘套用。
“用什么写?”要求限制中,“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前三句是就审题立意而言,虽显啰嗦,但示强调。后两句,“明确文体”,一般而言,文题本身就带有文体趋向性,因是历史评说类,该材料多指向议论文体,但又没有限死,在议论文体之外,适当选用应用文、记叙文等文体,也许还能带来审美新鲜感,如选用书信,让屈原写信给贾谊,理是这个理,但曾经沧海难为水,情理难以两全;“自拟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应试作文再怎么样,还是要讲究一点拟题艺术,以靓丽的标题吸引阅卷人,或引用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曾经沧海难为水”为题,激活文化积淀,或以哲理新见拟题,“做大生命的价值”“等待生命的出口”,廓开人们的眼界,或以二元亮题,“与其固守,不如适应”“与其殉楚,不如等待”“与其自沉,不如逃离”“坚守高洁人格与做大生命价值”,启迪后人等。
【示范作文】
坚守高洁人格与做大生命价值
尊敬的屈大夫:

展信佳!我是你两千多后的一个粉丝。说实话,我也和你一样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看到那些舞弊作假者就伤脑筋,读到那些台上一套背后一套的正人君子就恼火。

我敬佩你一个皇家子弟,却能有忧民济国大志。你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家世高贵显赫,“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蒙荫受名,身托厚望,“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重视自我修养,决不给祖上抹黑,长大成人,就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誓要为君开道指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走上强国安邦的正途。

我更赞赏你坚持自我,宁遭放逐,也决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你这样一大批爱国守身的正直人士。纵观历史长河,就在这颠倒黑白、甚至黑暗灭顶之际,总会有一大批民族脊梁起来,掮住将倾的大厦: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决不苟同于武王的伐纣之行,隐居首阳山;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姜小白,重用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尊周睦邻,一匡天下;你屈大夫,虽受嫉贤妒才小人的排挤,不是如渔父所言,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苟活于世,而是危言危行,葆我高洁,如荷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你能听听贾谊之言。你有这么高贵的显赫家世,又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抱负,放在哪里都是一个国宝级人才,何必为了一个小小楚国就窒息自己的生命,让本该显示最大值的生命过早陨落。你会说,我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生于斯,长于斯,怎能放得下楚国?曾经沧海难为水,怎能舍得楚国?但你讲情义,楚国没有给你讲情义。而跳出楚国看天下,当时多少仁人志士,异地为官,纵横天下,张仪魏国人,为秦丞相,商鞅卫地人,变法富秦,乐毅中山人,重用于燕,燕昭王还设招贤台,广纳天下贤才,何不就此赴身一任,做大生命的最大值?

林中凤凰,翱翔千仞高空,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相信聪明的你,肯定智比凤凰,理占情商。作为粉丝,我非常希望你在保守高洁人格的同时,又能做大生命的最大值。

热切等待你的新生!

你的一个粉丝
二十一世纪庚子秋分
【教师评点】
选用书信体,切合当下高考盛行应用文体之局势,又拉近你我距离。扣题选取感触最深的屈原,穿越时空,古今对话,既以己度人,褒扬屈原的正道直行,高洁清白,又敢于提出新见,保持高洁人格之外,又选择舞台,做大人生价值,廓开眼界,引人生思。结合材料,用足材料,选写屈原,不脱材料,又让材料中的渔父、贾谊、凤凰,一一现身,恰到好处地为行文服务。

2

南京2021届零模作文“衣食与修养”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而饱暖生淫逸的事例却时有耳闻。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审题】
这则材料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精妙无双,可谓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暗藏了很多思考的维度、人生的境界,把准了全国卷在真实情境中写作、在日常生活中悟道的方向,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很大的启迪。
1. 紧扣热点问题,坚持精神引领
国家有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全社会积极响应,但“光盘”“N-1点餐模式”等倡导,主要是在行为、制度层面,目标在于物质积累。本题也关注“衣食”,但关联到的是“修养”。“荣辱”“耻”等用词涉及的是认识层面,“志于道”和“淫逸”的对比提醒了衣食习惯影响到的是精神追求。所以,这则材料引导学生不攀比,不拜金,反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不良风气,要求学生辨荣辱,志于道,切中时弊,立论堂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 提出任务情境,激发真实写作
任务驱动型材料成为新高考的方向,主要不是因其新,而是因其真。本题真实模拟了一节生动活泼的班会课,接地气,有生活,让人有情可发,有话可写,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的口号式、概念化的表达。班级讨论会写发言稿的任务,至少需注意两个要点:作为班级讨论会发言,立论和论据需贴近学校生活和当下社会,一味引经据典或不适宜;作为个人的现场发言,应采取坦诚交流的态度,现身说法,晓之以理,一味唱高调、树大旗、表决心或不适宜。考生可以就此话题,结合亲身体会,选择立意角度,进行个性化写作。
另外,题目操作性强,区分度高,在平和易懂之外,还含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可以多方面思考,从“衣食与修养”关系的四个境界来谈谈写作的思路如下。
第一种境界
凡夫的境界
作为普通人,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需求,在衣食无忧之后,自然还希望吃点好的,穿点美的,人之常情,本无话可说。但正如材料所言,凡人不免欲壑难填,饱暖生淫欲,因此需要我们节制物欲,提升修养,既是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为了个人自身的安宁与进步。所以大部分学生第一眼看到此则材料,就会想到“节约是美德” “生活上低要求,修养上高要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等熟悉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发乎情,止乎礼”,要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物欲,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第二种境界

犬儒的境界
有一派修行者,以鄙视物质享受为修行的法则,往往和常人反着来,号称“最牛逆行者”,比如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衣衫褴褛,用个破碗装饭,最后发现连碗都多余,干脆扔掉碗,用手抓饭吃。类似的苦行者,往往刻意追求粗衣恶食,用衣食的低劣来砥砺修养的高尚,往往能惊世骇俗,惹人钦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但不太适合我等凡夫俗子效法。若有苏洵《辨奸论》中批判的“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之人,则更值得我们警惕。所以我们学生发言,还是应该近人情,说实话,不要为了突出道德修养而刻意贬低物质追求。

第三种境界

达人的境界
追求精美的食物,漂亮的衣服,也可以作为修行的一种方式。孔子不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嘛,如果我们思想通达一些,不把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认清精神必须借由物质体现,就会发现,美食华服,亦有道存焉,唯君子善取之。比如想吃网红美食,排队几小时,看似浪费时间,其实何尝不是修养自己的耐心。更进一步,为了吃到美食,亲自学习烹饪,从而精通厨艺,在劳动中修行悟道,如解牛的庖丁游于艺,不也是一种修养的法门吗?再如设计漂亮衣服的时装设计师,往往也有很深的艺术修养,过人的勤奋与毅力。因此,追求衣食质量不一定就是贪图物质享受,也可以是提升修养的途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看你如何取舍罢了。

第四种境界

佛陀的境界
衣食就是衣食,本无高下之分,既不要醉心于美食华服,也不要刻意追求糟糠粗衣,对待物质生活采取随遇而安的态度。遇到鲍鱼鱼翅,并不嗤之以鼻,以为妨碍修行之物,也不趋之若鹜,以为稀有的美味;碰到清粥小菜,不要嗤之以鼻,嫌弃味道寡淡,也不自我满足,升起道德优越。只要是有营养的,都是平等的,都可以为我所用。吃完了就不再回味,不再希求,方是真正的大智慧、大修养。用一颗平常之心去看待衣食,用不分别的心去面对生活,才能常生欢喜,不起烦恼,这样的修养之境,难以骤得,却值得我们心向往之。
【问题反馈】
1. 题目不能体现两者关系。
做内心丰盈的人/俭以养德,俭以安邦
好题推荐:轻衣食之欲,修身心之德
衣食丰足,不忘修养(更需修养高)
2. 首段不能及时提出观点,确立论证对象。
3. 语境意识不强。
“小康社会”“意识充足”“淫逸事件频发”
4. 概念内涵、论证都不够具体、明确。
5. 不能建立两者联系,深入挖掘理论。
6. 注意语言要适合文体。
【示范作文】
1、低调于衣食  高贵在心灵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低调于衣食,高贵在心灵”。古人有云:“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亦有言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今,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姓将少有为衣食生忧,但衣食温饱问题解决了,浪费、奢侈问题却接踵而至,这不得不引起重视。我们不难见到有人衣食足而耻恶衣恶食但我们更应该低调于衣食,高贵在心灵。所谓低调于衣食,并非拒绝享受,坚持最低级的生活质量要求。“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艰苦求学精神固然值得称颂,但这种生活方式却不必模仿,生活在小康社会,却拘泥于苦行僧般的生活,只会自讨苦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标志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增强个人的体质,从而更好的工作与学习,推动社会发展。而与之相对的奢侈浪费行为应当坚决杜绝。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有钱任性”的奢靡中挥霍的不仅是财富,还有个人修养;买来的不是奢侈品,而是高傲却脆弱的虚荣心。有钱人与暴发户的区别,不仅在于财富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修养和对待财富的态度。只懂得挥霍却不思积累,浪费却不愿节约,再多的财富,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彰显一个人高贵的不在于外物而在于心灵。衣食住行是为了生活而非用来炫耀。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更高远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最肤浅的追求,为何我们不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广一点,将视野从自身投向社会,投向仍处于贫苦的地区,投向世界其他的角落,甚至看向将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贪图享乐终不可取,提高自我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多为社会做贡献,才是有担当的表现,正向马云、任正非、马化腾等大企业家做的那样,不只顾自家企业,带着许多小型企业共同发展,并且热心于慈善事业,还推出“蚂蚁森林”软件,关注环境保护……相比于高昂的身价,这些才是真正的“高贵”。同学们,我们青春学子将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低调于衣食,高贵在心灵不只是口号,更应落实行动,从点滴做起,共享节俭生活。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2、衣食足,更需知荣辱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衣食足,更需知荣辱”。衣食与修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哲人们乐于讨论的话题,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衣食等物质条件,是生存的基础,也是修身养性的前提。有了丰富而充足的物质条件,我们才能致力于更高层次的发展。但仅仅做到“仓廪实”“衣食足”是远远不够的,衣食的丰富是修身养性的前提,而修身养性则是更高的追求,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毅议也。”过度地追求物质的富足,是嫌人们所鄙弃的。

物质的节俭,精神的富足,才真正被世人称道、传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却“仍不改其乐”,便是流传至今的佳话,先贤的事迹虽已成为历史,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仍然熠熠生辉。时光流转,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空前的丰富,我们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但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饱暖生淫逸”的现象却时常发生。餐馆中,铺张浪费盛行,泔水桶中的剩菜剩饭,甚至超过了许多人一年的口粮;校园里,盲目攀比成风,许多同学追求名牌衣服、进口零食甚于学习。经济社会的发展却滋长了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势头,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在这里我们也需要反思,你是否盲目攀比、盲目消费,一味地追求物质,却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何拒绝奢靡,提升道德修养,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应当牢记先贤的告诫,拒绝浪费,提倡节俭,反对物质奢靡、追求精神富足。不少餐饮企业推出“小分菜”,实行浪费食物收费制度,提醒我们奉行节俭;社会上不断号召“光盘行动”,提醒我们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传统美德。餐桌上拒绝铺张,浪费校园内反对攀比之风,从每一处细节做起,以勤俭节约、精神富足为荣,以奢靡成性、物欲至上为辱,我们才会成为真正富有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真正文明的社会。仓廪已实,衣食已足,那么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知荣辱”之道,共同创建和谐美好的明天。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3

河北衡水中学2020年10月高三质检

有关“江苏白湘菱同学高考录取与否”的思考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江苏省共有34.83万考生,白湘菱同学以430分一举获得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然而她的选修科目政治是A+,历史却考了一个B+。许多名校在江苏招生除了高考分数要求外,还严格要求选修双A+。此事一经公开,立即引发激烈的争论。有人希望名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破格录取白湘菱;也有人说招生还是要按录取规则,不能把规矩视同儿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事例,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变通”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中心事件是名校该不该破格录取白湘菱,材料给出了两种观点,前者倾向于打破规则,后者侧重于要树立好规则意识。考生可以支持其中任何一方观点。然后结合具体事件展开分析,进而延伸到人生、社会的层面思考。写作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以及发言的对象。

【优秀标题】
把稳规矩尺,不负骐骥心
穿上制度马甲,插上选材翅膀
奏响规则高八度 唱出守规好声音
莫让规矩冰又冷,人间温情尚且存
社会公平须长存,勿视规矩为儿戏
录取规格引争议,莫为规则误人才
不背绳墨以维本,崇尚规则盛新风
我劝名校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秉规划地而立,持矩兴绳以行
有规以治社会,有则以匡天下
打破固有方圆,换得更大天地
权衡有度,过满则亏
遵规矩?要人才!

【示范作文】
1、万物同频倚其道,百事益彰仗其规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近日江苏高考状元白湘菱与名校失之交臂的事引起热议,不少网友认为,一代华夏才子,即使没有达到双A的标准,也应该受到破格录取的待遇。但在我看来法律是树人之本、盛国之根,容不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侵犯。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间,但不应放浪形骸之外。法律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万物为鉴,书写出整个人类社会乃至星球宇宙的运行准则。

规则是君子发扬蹈厉、修身齐家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就是规则,小到作为公民过马路遵守规定,大到管理国家不能徇私枉法。而像白湘菱也不过是一届高考状元,又怎能因此违背法律而破格录取呢?或许这对白湘菱来说是一种遗憾,但对于全国几百万的考生来说却是一种应有的公平。况且白湘菱如果是真正的人才,就应拿到全A;就算不被录取,她依然有高校可以选择;而规则于她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激励、一种深刻的提醒呢?

规则是邦国兴起、国家强盛之源。“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因为有了规则,中国才能在凉山大火中及时施救;因为有了规则,中国才能在与疫情的抗击中取得全方位的胜利;因为有了规则,中国才能引导“一带一路”发展,屹立于更高的世界民族之林。相反,假如没有规则,山洪海啸无人治理,杀人放火处处可观。这又是一种何等悲惨的社会现状。高考规则亦是如此,如果今年破坏录取,那么明年破格之事便会屡见不鲜,此时的法律究竟是一种规则,还是单纯的摆设,忽视法律而引起的社会动乱之事也会由此而生。

规则是万众同频、天下大同之保障。“天下同归而殊途”,要使之不为所乱,必定需要有公平、公开、透明、科学而强有力的法律来引导。无论是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规范全球秩序的联合国完章,都是汇拢全球共生共长,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坚实基础。因此国家应以雷霆万钧之势维护法律的尊严。“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在法律的建设和维护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同学们,身为中华民族的筋骨之士、脊柱之才,我们每个人也应恪守法律,定格中国青年于时代发出的最强音弦。

我的发言完毕了,谢谢大家。

2、剑鞘之清辉
亲爱的同学们:

铸稀世之利刃,需契合之剑鞘,识千里之马,需明辨之伯乐,成千秋之伟业,亦需变适之制度,使凤麟之才,不没于世,不负其时。读了白湘菱未达选修双A而错失名校的新闻,我愿以剑来作比,同大家交流思想的火花。

文人挥剑起舞,清风拢于两袖,武将抽剑披刺,血包沾染双眸,酒气消散,山河终静,那剑便铛的一响,已归鞘中,唯余剑鞘之清辉,森森于世间。在这次事件中,白湘菱便是那稀世之剑,高考制度便是收剑之鞘,要使剑刃恢恢然于世,便需修缮剑销,使制度不断改进,以满足选拔人才的需要。

利刀也,重器也,剑鞘修缮以容者也。白湘菱以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结使我们惊艳,其因选修未双A而错失名校令我们扼腕、叹息。剑有锋利细长而易夭折者,亦有粗万厚重而耐久者,剑无完剑,人无完人,白湘菱优异成绩已证明其超群的学识,又焉能为历史末达A的缺漏而失去到更好平台学习与施才的机会?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阙者,则凡才子之力何以致专也。如使人之所恨莫甚于此者,则凡社会之望何以致孚也。

背绳墨以追曲兮不可取,铸同共鞘而损刀兮亦不可取。在制度之确立时,便应充分考虑选拨人才的标准,并及时补充与改进。固然,徇私枉法擅变制度是冒天下之大不题,但也要有人站出来为“白湘菱们”发声。改变现有制度中不合理,不完善的部分,使成绩绝对优异者,不受限于一科之失误,不抱恨于一科之短处。

明剑鞘需相合兮,强学识且图宏兮。在变革与发展的当代,制度的漏洞不止存于高考。受限制的利剑,不止一个白湘菱。我们不只应改善高考的制度,还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推动社会司法、政治、经济各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我们的脚步不应止足于发现问题,而是提高白身素养与能力以解决问题。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

愿你我铸一把剑鞘于灵台,使清明之辉照耀前程,愿制度日益完善,使亟须之才不没于世。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3、遵守规则,永筑稳定和谐社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近日,江苏省文科状元因有一科未达高校招生分数双A要求而与名校擦肩而过,引发网友热议。多人强烈希望名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破格录取白湘菱。可无规矩不成方圆,岂能因个人好恶而任意妄为?规则就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只有遵守规则,方能构筑稳定和谐社会。
规则是种子,能让我们在公平的阳光下破除土壤,茁壮成长。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理智不能用大小或高低来衡量,而应该用原则来衡量。”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客观对待事物,高考成绩不能代表未来,即使白湘菱有异于他人的优秀,广大网友被她的才华折服,弃规则于不顾,提出“破格录取”的无理要求。今日先破一例,明日再开先河,这无限的黑洞后果应由谁来承担?
君可见,社会生活中不守规则法律的人无处不在:瑞幸咖啡20亿,财务造假弃股民利益于不顾;特朗普断供世卫组织,置人类安全于脑后。这种不守规则、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损人不利己,还会让社会不良风气泛滥成灾。所以,我们应该将遵守规矩的种子扎根心底,用理智的思维冷静处事,才能守护社会和谐稳定。

规则是风帆,能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乘风破浪,一苇以航。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规矩是前行路上的方向标,规则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原则。若没有了道德准则,那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单车乱停等不文明现象则会影响社会治安和文明发展;若没有了法律准则,那杀人放火、偷盗抢劫则会危害公民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若规矩指东而偏往西,则会在前行中迷失自我,甚至走上不归路。拿破仑因不懂得失道寡助而兵败滑铁卢,庞涓因骄傲自大、无视规则而被孙膑军队乱箭射死。由此可见,人类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将规则作为成长航行中的风帆,迎风飘扬,勇往直前。

规则是光芒,能让我们在无尽的黑暗中不惧艰险,阔步前方。

在遵守规则的路上,“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同学们,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应树立大局观念,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即使在迷茫无助时也遵纪守法,即使身处窘境,也不会铤而走险,选择依规行事定不会出错。唯有如此,每一个人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方能构建法制社会,共谱华夏和谐篇章。

遵守规则,人人有责。从你我做起,让我们携手打造美美与共的大同中国!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4、莫让规矩成为风中的一纸空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白湘菱事件引发全民热议,有人认为要破格录取,有人认为要按录取规则招生。而我却认为:规矩不同儿戏,破格录取不可取,切莫让规矩成为风中的一纸空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古至今,从边陲小镇到通衢大道,人们都被各种规章制度约束。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十字架。”的确,规矩或规定是约束全部人的,众生概莫能外。设想一下,即使是小小社会单位如学校,没有了规章制度,学生肆意打架、随意旷课,谩骂老师、不尊重老师,破坏校园环境……学校还是教育人的学校吗?

规则如同戒尺,警示着我们遵守规章制度。

昔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高铁事件”一例例触目惊心,令人深思。假如公交车上乘客遵守交通安全条例,或者违规后有人出来及时制止,又怎么酿成如此惨不忍视的悲剧?假如男子遵守条例,不肆意跨过高铁黄线又怎会失去可贵的生命?戒尺可畏,规则必守,就如古人所说,“心有所畏,方行有所止”。

规则如同明火,引导着我们遵守规章制度。

从雅典的《民法大全》到罗马的《罗马法》再到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无一不显示着规则、制度的重要性。周恩来遵守规矩,冒雨去图书馆还书,不因自己总理的身份而破例;列宁遵守规矩排队理发……身份高贵的人尚且知道遵守规矩,为什么我们不行?

反观当下,“贪污腐败,走后门”等破坏规则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些人破坏规矩,肆意妄为,将规章制度抛之脑后,令人痛心不已。既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又往往在东窗事发后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谈。可矛盾的是,总有人在事件面前不遵规则,感情用事。建议大学破格录取白湘菱的人们就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似乎不破格录取,大学招生处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样。试问:

2020年江苏省考生近35万,岂能因文科第一的缘由就违反规则破格录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既然名校在招生要求上有了严格的招生标准,就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制定规则的意义何在?历次考试中的“白湘菱”们又如何甄别?又如何确保高考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一以贯之地体现于招生各环节?玩火必自焚,不遵规则亦然。

规矩如同一道门,门后是万丈深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遵纪守法,在校严守校规,在外严守法规。不要让所谓的规矩成为形象主义,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规矩永远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

同学们,让我们以规矩来约束自己,穿好规矩的外衣,莫让规矩成为风中的一纸空文,离我们渐行渐远。

我的发言到此为结束,谢谢大家!

4

浙江十校联盟模拟作文:和而不同,尊重差异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趋同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人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的缺乏,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审题】
本题是权衡选择性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引导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围绕人际交往中的“趋同”问题展开讨论,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并引导考生思考成长中的交往问题,在思辨中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材料中的观点看似对立,却并非正误对立,考生在论证过程中不可单极思维,要能够比较权衡。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和而不同,尊重差异。
2.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3.不同,让交往的世界更多彩。
4.敞开心扉,接纳不同。
5.在求同存异中开出友谊之花。
偏题立意:
1.尊重差异,世界大同。(脱离人与人的主题)
2.交往,让人际关系更融洽。(泛泛地谈交往)
3.包容他人,和谐相处。(空谈包容,忽略差异性)
【示范作文】
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交友的原则往往会趋同,在我看来,求同不错,但更应该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一味的趋同,会使个体双方失去独立的个性。

这一点与服装设计相似。每当某一款服装在市场上取得了突破性销量之后,便会产生数以万计的“趋同”商品,反过来进一步导致大众审美的趋同,一件牛仔开衫可以从女孩身上普及到妇女甚至老人身上。这种“烂大街”的穿衣现象,往往会导致个体特征消失,同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一味趋同,会使个体个性受抑。

在我看来,趋同并非是一味追求共同点,在人与人之间划出圈子,形成帮派。求异也不是一味追求个体的鲜明个性。《论语》中所谓“和而不同”,即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在保持个体特征的前提下,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妥善处理多方关系,以求和谐相处。这正如烹调,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才是佳肴;又似音乐,宫、商、角、徵、羽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才是妙音。

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一致,而是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和谐。

交往本身是一件奇妙的事,它使每个独立的个体有机会融入到一个大集体中,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则会更容易融入其中。但此时的融入却不够完美,因为缺少了一种使其完美的“药剂”,那就是个体差异,保留个体间的差异会推动这个集体更进一步。正如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潮相融合,才能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寻找一纸救国良方。

尊重差异不仅仅是人与人交往的原则,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原则。

千百年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各民族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明,如何看待不同文明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日新又新的重要问题。谈如何看待世界文明时说,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

还是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做总结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