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火、加油到自动巡航 ——谈教师的课堂激励


从点火、加油到自动巡航
——谈教师的课堂激励
袁建国
(注:本文发表在2020年09期《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摘要】课堂教学应该“循学而教”,用课堂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循学”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开始或活动的起始阶段,设计“点火”环节,让学生充满挑战新知的欲望和战胜自己的勇气;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加油”,适当激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将要结束时,力争将学生的状态调成“自动巡航”,将学习的动力、热情带出课堂,带到家庭和社会。这便是从点火、加油到自动巡航的课堂激励。
【关键词】点火 加油 自动巡航

【正文】

课堂教学“循学而教”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只有“循学而教”,才有可能实现“受教公平”。如何做好“循学”?用课堂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前提和基础。
行为科学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我们做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激励策略,让学生拥有动力,让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开始或活动的起始阶段,设计“点火”环节,让学生充满挑战新知的欲望和战胜自己的勇气。
听到过不少教师上公开课这样激励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与大家一起学习某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们齐声回答:“有!”这样的激励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因不够具体,属于浅层次的激励,很难触动学生的灵魂,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震撼和共鸣。
如何具体一些呢?可以这样激励:“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某某。在某班,他们用一节课的时间掌握了全部内容,课后测试只有一名同学不是满分。如果我们班能做到全部是满分,我们就是全校的第一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这是横向对比激励。我们也可以采用纵向对比激励:“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某某。某年,某科学家用了三十年的研究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争取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掌握。同学们能做到吗?”
对于有明显错误的教材内容,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激励资源:“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某某。这篇文章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看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否找出来,谁能找出来,谁就是‘专家’,谁有这个信心?”
我执教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一上课我便“点火”,学生的挑战欲望被激发起来,整节课学习都特别认真,效果非常好。经过认真仔细地阅读和研究,一位同学说:“我认为课本61页第2段第4行的‘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过’字用得不好,不如改成‘埋葬着’。因为‘过’表示‘曾经或已经’,给人的感觉是‘已经过去了’;而‘着’表示‘正在进行’,更符合文意。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1941年9月18日,当时东北三省仍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这位同学的发言博得了全体同学热烈的掌声,他们祝贺这位同学的同时,也在庆祝这节课“挑战成功”。课后,我将这次质疑写成文章,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
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加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因此,“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激励,一是为满足学生合理需要提供条件和可能,从而提高需要的迫切程度,促成并强化动机;二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形成刺激,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进入新的循环。简言之,通过“满足”引发“需要”,激发学生行为的心理动力,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需要什么呢?
学生需要爱。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神圣。课堂上,爱是一种精神支柱。有爱才有宽容,才会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去看待。有爱才有关心,有爱才有激励,有爱才有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的课堂。
学生需要赏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不论年龄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赏。来自他人的表扬或鼓励,总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一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实践证明,学生的年龄越小对老师的表扬越重视,其学习动机更多倾向于为得到老师的赏识。
学生需要表现。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被别人注意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在低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促使学生信心百倍地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的课堂,无论提问、朗读、复述、背诵、讨论、表演,都要恰到好处地适应学生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价值,并为自己完成了美妙的创作而感到陶醉。
爱、赏识、表现机会等许多资源,都是教师手中的“油”,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加油”,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滋润和赏识的愉悦,自始至终充满学习的乐趣和挑战的勇气。
许多名师都非常善于课中激励。于永正老师的方法有很多,他自己总结说: “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于老师总结出了教师课堂上激励学生的“五项原则”,即 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教学将要结束时,力争将学生状态调成“自动巡航”,将学习的动力、热情带出课堂,带到家庭和社会。
古希腊有句格言:“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待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优秀教师的课堂都具有延伸性,即能够将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就是“点燃了火把”。做到这一点,除了他们将学科本身的趣味变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外,还注重课堂结束时的激励,将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自动巡航”,使学生带着兴趣与挑战走出课堂。激励方法有很多,如目标激励、环境激励、榜样激励、档案激励等。
目标激励,即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或直接给学生指明目标,如:“今天的作业是某某某,我们将根据这次作业评选出我们班的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同时会对获奖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并制作视频在家长微信群里宣传,希望更多的同学获得表彰。”
环境激励,即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工作与生活条件等环境激励学生。比如在行为规范方面,全体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学科公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对消极行为进行约束,对错误的行为进行惩戒。比如班级、家庭都设立“表扬栏”“批评栏”,奖优罚劣,随时随地表扬、鞭策、警示全体同学等。
榜样激励,即树立某项学习、实践任务的标杆,使全体同学赶有目标、学有方向。一方面,这本身便是对“榜样”的激励,另一方面,还是对全班同学的引领。
档案激励,即将学生的全部学习行为记入档案,时刻警醒学生: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都应该认真、负责,自己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应该积极、向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无论哪一种激励方法,都是从外部给学生施加正面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把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由“教师导航”变成“自动巡航”,并朝着外界和自身所期望的目标奋斗。
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为学生点火、加油,实现学生的“自动巡航”。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