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部电影的核心并不在于建构一个个案件,而是这些案件出现的本身,给人物带来的形象的塑造作用。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和大部分电影不同,其他电影总会最终让凶手“现形”,揭露犯下所有罪的最终凶手,但是这部片在这一点上却得很暧昧,有意让观众沉浸在一种『 我大概能猜到是谁杀了谁,但不是很确定,并且有两个人到底是被谁害死的,我真的想不清楚 』这样一种混沌的心理状态当中——而这,也许正是这部片深层次的母题,即此片试图探讨的一种抽象化,普遍化的话题,也就是此片的片名:本能。在片中,这种本能特指杀戮本能和性本能,但要在抽象层面对这些东西进行探讨,是很难的,直接描绘出一个个杀人如麻,性瘾成疾的人物,观众看到的只是欲望的化身,难以真正对这些晦暗的,在潜意识中流动,并且人人都可能付出实践,而后果却十分惨烈的冲动的深层意义。要直白,透彻的对这些东西进行讨论,最好的媒介,应当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学当中的心理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几十万字的《罪与罚》便是一大经典,其中对于潜意识和梦的探究远早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也从不掩饰自己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取的经),心理描写秋毫必查,入木三分,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心态、自我说服、在宗教中寻找救赎(实则是自我麻痹)等一系列心理进行了极深的雕刻。但是,电影没办法像小说一样做这些讨论,商业电影首先是工业,然后才是艺术,它要考虑受众,要考虑观感,投资百万美元,要保证回本,就应该讲好一个精彩连环的故事,而不是探讨东,说教西,它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和野心,融入到这个故事当中去。所以,也许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把这部电影呈现的东西当做在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甚者把它当做寓言故事都不够,因为寓言故事至少还要讲基本的事实和逻辑,只有把这部影片当做模仿梦境,对潜意识进行书写的,影像化、故事化的心理学和文学作品来进行解读,才能消化掉片中的不合理性,最终得出一个更好的结论。而在这部电影中,笔者仿佛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场关于潜意识,关于杀戮和性本能的,模糊混沌的梦境,而其中潜藏的,却是人性最底层的本能冲动。尼克对于凯瑟琳的色诱,几乎毫无抵抗力,贝丝甚至在对尼克进行心理评估的过程中直言“我还在想你”,而凯瑟琳对于性的狂热的欲望和兴趣,也从来不耻于表露,她的每一次暴露,都是主动和刻意的,以此一步步控制住尼克的大脑,最终,他甚至为了能继续和凯瑟琳保持性关系,放弃了对真相的追寻,让贝丝做了替罪羊。可以说,虽然凯瑟琳暂时还未将他杀死,但尼克此时完全就像《聊斋志异》中堕入狐妖香怀中的书生一样,早被吸干了精髓,离死就差半步了。是的,在此片中的性,是同杀戮与死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和贝丝有染的大学教授,贝丝的丈夫,凯瑟琳的丈夫,摇滚明星强尼,这些男人的死,也许应当是一种隐喻,就像是我们最终所看到的尼克一样,都是性的牺牲品,是谁杀了他们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男人已经死了,死在性之下,色字头上一把刀,但性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人们总是明知山有虎,偏上虎上行——在这片谋杀与爱欲的迷雾中,在这场声色俱全春梦里,导演最终完成了其极端的悲观认知的传达:在性之下,人类根本没有任何的思考能力。但是,回过头来,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忽略此片中巨大的逻辑和事实漏洞,要真正抱着笔者所说的“把这部影片当做模仿梦境,对潜意识进行书写的,影像化、故事化的心理学和文学作品来进行解读”这样的态度,是需要极大的宽容心,极大的善意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样迁就这部影片的纰漏。所以,诚实的说,这是一部很可惜的电影,它甚至都远远还到不到瑕不掩瑜,因为逻辑的漏洞真的太过明显,此片豆瓣评分7.8,IMDb评分7.0,很多人表示此片至少8分,但是,这真的是很中肯的一个评价。不过,这部影片耀耀生辉的神采,磅礴的气势,以及它的企图,都能被每一位敏感的观众感受到,虽然这部电影并不是很成功,但是它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实际上,对梦和潜意识的影像刻画真的是很难的事情,比如《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 (2001))这部片,由于对梦境的描绘太过“写实”,导致叙事变得混乱,不少观众看得晕头八脑,最终看了相关的解释说明才明白电影在讲什么,于是很多观众抱怨到,一部需要说明书的电影,根本不是好电影。但是,如果你真的拿到这个说明书,把影片解读一遍,你会发现这当中的东西真的很有意思。那黑洞中难以认知的心智,正是靠这些艺术家们一次次伟大的尝试,而被慢慢照亮角落的,最后,我们不得不再次对《本能》在这方面迈出的一大步,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