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自媒体写作损伤你的文采
网络科技的发达,为每个网民创建自己的“发声器”提供了方便。像我,写博客已经12年了,是本地博客点击量最大的,我坚持倡导自己的“刻苦学习”理论,博客有上千名固定的拥趸。我的微信有4000多好友,微信公众号有一万多订阅者。这一个月来,我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人点赞和打赏。这样的写作传播着自己的观点,貌似很惬意。自己有点事儿,呼吁一下,响应者众多,有点做网红的感觉呢。
自媒体虽然火爆,但网民们打点自己的园地,需要时间和精力,慢慢地,新鲜劲儿过去之后,很多自媒体就自消自灭。譬如,七八年前博客红火了好大一阵儿,很多网民都注册了自己的博客,不时地晒晒自己的生活,但是,那些写作能力不足的网民,逐渐地感到了疲倦,很多博客就荒芜起来。QQ空间也一度风靡,但随着微信的出现,博客和QQ空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冷落。因此,很多网民总是在喜新厌旧,把最便捷的自媒体视为娱乐和宣泄的工具。
自媒体的兴旺,对纸质媒体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直接影响了纸质媒体的订阅量。对文学副刊而言,好稿子一下子少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有自媒体成为写作人的“发声器”,作者写作更自由,观念更开放,行文更率性。时下的微信公众平台还有打赏功能,一篇好稿子,比投到纸质媒体,见效会更快,收益甚至会更多。最大的方便就是省事儿,自己只要不违法,爱咋咋地,用不着毕恭毕敬地请所谓的编辑老师过关。
自媒体好是好,但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自媒体的写作者往往因写作太随意,而达不到读者的满意,尤其是,因为缺乏编辑老师的把关和修正,写作者的文章良莠不齐,减弱了读者的阅读快感。譬如,我今天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就发了一篇文章《生活先是眼前的苟且,才有诗和远方田》,题目有误,后面应该是“远方的田野”。当读者向我提出来后,我才发现题目的偏差——估计是复制时太粗心了。也是在该文中,我还把“不屑”打成了“不懈”。想当年,我和妻子在孤灯下手抄稿件给报刊投稿,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每篇稿子,都被我们校对了不少于10遍。后来,我电脑写作,每篇稿件要打印出来校对,我觉得差不多了,还要由妻子挑错。如此一来,稿子无论是语言上、结构上,都非常生动或紧凑。
可是,自媒体的随意性,使得写作者仅仅是发泄自己的理念,不在乎是不是有文采。这种稿件跨越了“编辑审阅”一关,总体写作水平都达不到纸质媒体发表的标准。我有个学生,参加了“天黑写作团”,这个群要求每个成员每天都要交500字以上的作品。她对这种写作很热衷,写作量也不小,几个多月过去了,她的文字语言活泼,生活气息很浓,但是,我发现,如果用汉语语法细抠,文章里的病句就会显而易见。尤其是,她的行文思路不清晰,层次性不够,想到哪里算哪里,一些篇目,读得算是有味道,但依然达不到在纸质媒体发表的层次。
当然,就写作而言,孤芳自赏也没什么不可,但需要引起警觉的是,因为自媒体的普及,文学爱好者们的优秀作品有断代的迹象。多数爱好写作的年轻人被网络和自媒体吸引而去,开始沉溺与手机阅读、电脑阅读中,名著读得少,基本功没有经过专业编辑的指教和指导。现实中,80后和90后的崭露头角的作家越来越少。包括我这样的60后作家,因为自己博客有大量的粉丝,沉浸于“每天都有新文章”的写作快感中,篇数提高了,但是精品基本绝迹了,尤其是青春时代那种朝气蓬勃的文字风格没有了。我是拼音打字,敲字敲得快,不知不觉就会出现“白字”。虽然在发表前,都会认真审阅一番,但是因为自己写的文字很容易走眼,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就更难免了。我年龄大了,时下的写作多少有些商业气息,如果年轻人依然这样不加雕琢地写了就发,那是很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尤其是很难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纸质媒体虽然不怎么景气,但是写手少了,副刊依然会有足够的园地供文学爱好者们耕耘一番。纸质媒体的副刊就像检车场,过了纸质媒体的关,才算是会写文章。如果你非要在自媒体上肆意发表见解,追求发泄观点的快感,那也没人挡你,只是,你的文章慢慢地就没有了文采,不会有虔诚的粉丝喜欢你的文章——你的写作,永远停留在爱好者的层次,怎么折腾也成不了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