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母亲的“打算”
母亲的“打算”
文/晏金福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这是母亲的口头禅。
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我的心目中,母亲是最会“打算”的人。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年。虽然我们村的土地肥沃,粮食产量比较高,可是每人也才分了32斤小麦。秋季发水,除了水泡的白宇,没有其他收成。尽管省吃俭用,到了秋后,家里只剩下一小罐儿小麦。父亲是家里的唯一满劳动力,一年到头被生产队派去出公差,我在外面上学,家里只有母亲带着妹妹和两个弟弟。妹妹十四岁,机灵能干,是母亲的好帮手。二弟七岁了,因为“嘴瘸”(土语,挑食,好的撑个愣,孬的死不吃。),瘦得皮包骨头,三根筋挑着头。小弟只有两岁。我家院子里有一间屋框子,四面有半截墙头,可以挡风。上面没盖儿,不挡太阳。每天吃过早饭,太阳高一点,母亲就会搬两只小板凳,摆在屋框里的北墙根儿,然后把两个弟弟抱进去,再在每人的袄大襟里放一把炒熟的麦粒儿,让他们慢慢捏着吃。
忙完了这些,母亲就带着妹妹下湖挖野菜。最理想的野菜就是附子。附子在地上的部分叫附苗,附苗的叶子,心形,是家畜的好饲料。花,喇叭状,形似牵牛花,但颜色却艳得多。附子是附苗的根儿,白色,粗的接近筷子头,不仅味道好,而且富含淀粉,是穷人理想的代食品。看到一叶枯死的附苗,一抓钩刨下去,带起来的是一簇洁白的、盘根错节的附子,这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享受。
别人家都是把附子直接烀了吃,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母亲却不。我家有盘小拐磨,母亲总是把附子斩碎了,磨成糊儿,掺上切碎的苲草(一种水草),放点盐,贴成饼子。这种饼子,有点鲜味,很好吃,还能省下些麸子。
冬天,附子很难挖到了,妹妹在苇汪边上发现了一种野芹菜。这种野芹菜是独根儿,粗的像小胡萝卜。野芹菜根儿的口感虽然不如附子,但它水分少,淀粉含量更高。母亲不仅用芹菜根儿磨浆贴饼子,还把结余的晒成干儿,聚了一大筐。你可不要小看了这筐芹菜根儿,正是它,救了我们全家。
春天来了,家家都断粮,靠挖野菜充饥。人断了粮,肯定是不行的。幸好我家有筐芹菜根儿,母亲每天磨一点,掺上野菜吃。
那年暑假,我怀着忐忑的心理,回到家乡。当我看到全家老少平安无缺时,不由喜极而泣。母亲说:“能有这一家子,全靠你妹妹能干。”妹妹说:“不!全靠妈妈会‘打算’。”
几十年过去了,每次见到妹妹,她总是忆起当年的那一幕,我也总是陪着她流泪。
本文作者为晏金福老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磬乡文学》杂志主编,灵璧家园网文学版版主,灵璧著名作家,著有散文故事集《岁月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