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馆——海南省博物馆(高清图片 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海南省博物馆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建立时间:1984年创立

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一个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省文化公园东部。1984年前,海南省博物馆曾经是中国省级博物馆中唯一只有名字、没有馆舍的一个省级博物馆,后于1984年开始筹建。于2008年11月15日开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60余亩,第一期工程占地约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服务设施、办公用房。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依托“华光礁1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

发展历史

1984年开始筹建海南博物馆。

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海南省博物馆”。

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两者合署办公。

2004年下半年,海南博物馆马上动工。

2008年11月15日,海南省博物馆,正式开馆。

综述

海南省博物馆是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总占地面积60余亩。主体设计以遵循亲近自然、节能降耗的设计理念,将不同功能模块及交通空间的穿插和搭接,形成了几组不同尺度的院落空间。以一期、二期之间的传承为设计中心,在一期的轴线和参观中延续了二期序列,并以古沉船展厅为整个序列的高潮和终结,从而将一二期工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该馆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8000平方米;设有10个展厅。

主体展厅

一期展厅共三层。首层主要为书画厅和两个临展厅,二楼为陶瓷厅、历史厅、精品厅,三楼为少数民族厅、历史厅和精品厅。馆内设有基本陈列4个,《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陈列展厅共有1号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2号展厅——重器灵光展,该展厅也就是金属展馆主要展示青铜等金属藏品;3号展厅——海南历史陈列,4号展厅——海南馆藏文物,主要是石器展馆和陶瓷展馆藏品的展出;5号展厅——海南少数民族。

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设置“华光礁1号“沉船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美术作品展示厅、安(消)防控制中心、学术报告厅等。

场馆组成

石器展馆

石器展馆,展出文物中最早出土的是旧石器时代(2-3万年)的砍砸器、石核。还有新石器时代的不少文物展出。该展馆最主要是以唐、宋时期间出土地的各时期精品计共22 件展品。其中于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福湾出土的伊斯兰教徒珊瑚石墓碑,是研究海南回族历史乃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之一。

陶瓷展馆

陶瓷展馆展出的是宋、元、明、清等时代陶瓷器,主要产于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陶瓷器从宋元时期的青釉、青白釉、酱釉陶瓷器一直延续到明清的青釉和青花瓷器等。

陈展的这些青釉、青白釉、青花瓷器为研究中国陶瓷史、海外贸易史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物依据和参考资料。

金属展馆

金属展馆,展出的文物,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越王亓北古”青铜复合剑剑,为国宝级文物。其他展出的是主要是汉代时期出土的文物。有造型奇特的青铜绹纹环形器,器型硕大的青铜釜,颇具异域风情的缠枝花鸟纹铜盘、铜器座,栩栩如生的犀牛望月镜架等。虽然展出的文物不多,但件件都极具特色。该馆共有6件展品展出。

书画展馆

展出的明、清书画作品,虽缺乏大家之作,但同样构思巧妙,笔墨生动。特别是清代海南本地名人的书法作品,或凝重或潇洒,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艺术风貌。绘画作品中展出的有佚名《松鹤图》轴、钱载《四季花卉图》卷、赖尚元《龙舟大神宝像图》轴、方炳南《墨梅图》轴、何仁山《引福归堂图》轴等。[5]  该馆共有 9 件展品展出。

虚拟展馆

虚拟展馆有:陶瓷撷英和大海的方向。

陶瓷撷英——国家文物局划拔海南省博物馆入藏文物的特展。

该展馆共展出的130件珍贵陶瓷器,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对于完善海南省博物馆藏体系,丰富展览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

800多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宋代巨舶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历经数百年,直至二十一世纪,方被考古学家打捞出水。沉睡近千年的华光礁石1号宋船,终于在这里重放异彩!

馆藏文物

陶瓷展馆


模压莲花纹砖

唐—宋,长35厘米,高25厘米,厚4.3厘米。三亚大云寺遗址出土。

泥质黄陶,实心扁方砖,模印莲花纹。以莲花为主体花纹,莲心中有莲籽,外部联珠纹。莲花图案端庄沉稳,模压清晰,制作规整。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从越州(今浙江绍兴)出发,遇强台风,漂流至振州(今海南三亚)水南村,居住一年半之久,指导修建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


黄釉菱花口碟

宋代,高7厘米,口径12厘米。

菱花口,六瓣菱纹形腹,坦底,矮圈足。通体施黄釉,釉色润泽,有开片纹,虽素面无华,却玲珑可爱。


陶屋

宋代,高34厘米,面宽22厘米,进深19厘米。海口市琼山区林村出土。

冥器,泥质红陶,施红泥浆陶衣。单间单进式仿砖木结构,前有宽敞大门,四出庑殿顶,瓦楞式顶盖。


青花瓜棱缠枝花卉纹小罐

明代,高6.5厘米,口径3.5厘米。西沙群岛海域出水。

方唇,直口,外均分八棱,内圆,溜肩,肩部有三道弦纹,圆腹,圈足微外撇,平底。罐腹等距离绘四组缠枝花卉纹。器形精致,青花艳丽,有开片纹,玲珑可爱。


青花荷蟹菱口大盘

明代,高8.3厘米,口径41.5厘米,足径19.5厘米。西沙群岛海域出水。

菱花口,宽沿斜折。内壁纹饰以弦纹分为两组:沿面为荷塘禽鸟纹;腹部素面,上下各为单圈、双圈弦纹;盘心绘荷塘、禽鸟、螃蟹等,组成“和谐”的寓意。口沿残,可复原。


褐釉扁壶

明代,高33厘米,腹径21厘米。

管状口,扁圆腹,圈足外撇。肩侧及下腹部各贴附横系一对,可穿带。颈肩交接处刻划花瓣,四系根部刻划如脚趾形状,器形犹如爬行的乌龟,既规整又生动。


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罐盖

明代,高6厘米,直径23厘米。西沙群岛海域出水。

罐盖荷叶边呈波浪式上卷,叶面边缘宽且下凹,通体刻瓦楞条纹,胎骨坚厚,釉质明润,工艺制作精巧。


德化窑仿犀角杯

明代,口径10.6厘米,足径4.3厘米,高6厘米。

杯为菱形花口,口沿外撇,深腹,腹壁斜收,下腹呈圆筒状,平底,矮圈足。胎质致密,通身施白釉,釉色温润光洁。外壁一侧贴塑一只小鹿和两枝梅花,杯体另一侧堆贴龙、虎纹。杯底圈足露胎,白皙坚密,细腻均匀。造型新颖,构思巧妙。


青釉双鱼洗

元代,口径12.2厘米,足径5.2厘米,高3.6厘米。西沙群岛海域出水。

折沿,浅腹,矮圈足。外壁饰莲瓣纹一周;内壁底心贴饰背向小鱼一对,鱼摇头摆尾,首尾相接,形态生动。器物通体施青釉,釉色泛微黄,釉汁肥厚润泽,是元代龙泉青瓷的优秀作品。


龙泉窑菱口印花碗

明代,口径19厘米,足径6.5厘米,高8厘米。

菱花口,外壁饰数道弦纹和变形莲瓣纹,内壁模印缠枝花卉纹。器形规整,釉色青润,为明代龙泉窑的精细之作。


唐三彩马

高73.1厘米,长81.3厘米

此马为立马俑,四腿直立于长方底板之上,通体施棕黑釉,呈自然毛釉斑点,马前脸、鬃、尾、四蹄为白色。伸颈昂首,细腰健蹄,两耳直竖,眼睛炯炯有神目视前方。造型精美、简洁,但细部处理却一丝不苟,如梳理整齐的三朵花式的马鬃,有花纹装饰的马头革带,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马体形硕大,外形逼真,把皇家马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立式马俑。


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

宋代

口径6~7.3、足径10.4、高40厘米

此花口凤首壶的造型,是受唐代波斯金银器影响、演变而来的。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首上大喙、大眼,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上飘呈钩状,平衡了凤首的坐标,展现了凤的精气神,长颈渐宽,丰肩圆腹,颈下部有三道凸弦纹,腹部有两道凸弦纹。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晶莹剔透,凤首美如琢玉。是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莲花纹瓦当

唐代

直径15厘米,边轮宽0.85厘米,厚3.5厘米

2002年海口珠崖岭城址出土。

浅灰陶,夹杂极少量砂砾,火候较低,质地疏松。圆形,或残存一半。外凸起厚实的廓边,主体纹饰为10个莲瓣纹和10个莲籽,中心为圆珠。


青黄釉褐彩双联罐

唐代

高19.2厘米,单罐底径9.6厘米

东方市罗带乡十所村出土

口沿微侈,卷圆唇,束颈,圆肩,深腹,直壁内收至底,腹部双联,腹壁不通,两罐肩腹交接处附加环形耳,平底。通体施青黄釉,釉下绘褐彩花卉。器形独特,装饰手法古朴清新。


福建松溪窑刻划花碗

宋代

口径25.8厘米,足径7.2厘米,高9.4厘米

西沙群岛海域出水

撇口,圆唇,深腹,矮圈足。釉色青中泛黄,内、外壁刻划有荷花纹,图案简约,线条流畅。


白釉刻花碗

宋代

高8厘米,口径14.5厘米

敞口,圆唇,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碗内壁肩腹部划弦纹,弦纹内刻划花卉纹,花纹写意、生动。


景德镇窑青白釉芒口刻花碗

宋代

高4.2厘米,口径9.2厘米

直口,斜壁深腹,圈足。薄胎,胎质灰白、细腻,釉色清亮,釉面光滑,釉质温润。芒口犹如碗边镶嵌的一条金边,碗心刻划一朵梅花


青白釉魂瓶

宋代

高47厘米,口径9厘米

冥器,又名谷仓。一对,带盖。此瓶形体修长,束颈,颈部尤长,肩部起一凸沿,堆塑祥云,祥云之上环列十二俑,俑上堆塑云。圆雕龙。盖顶形若宝塔,四边贴附云纹,顶部一只仙鹤昂首引颈,从全器看,可谓“亮相”之笔。高浮雕、圆雕等艺术手法变化多样,造型生动。瓶身光素,与颈部、盖顶纷繁的雕饰成对比,构成鲜明的层次感。通体施青白釉,釉色薄、透、鲜亮。


侍女俑

明代

高17.5—22.5厘米

海口市金牛岭公园明代陶贵家族墓地出土

共8件,泥质陶,由头、身和底座组成,人物面容生动,发绘黑彩,面施铅粉,或铅粉脱落,上身着左衽或右衽短袄,长裙及地,立于抹角方座之上。从手势可以分辨其手持不同的物品,进而了解其侍女的身份职责。


买卖地券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

长25厘米,宽13.6厘米,厚2.8厘米

泥质灰黑陶,抹角长方形,两方,一为卖地契砖,一为买地契砖。买卖地券刻记墓主籍贯、生卒年月、墓葬地,为死者买阴间宅地,祈求幽冥各级官吏不要侵害死者灵魂,阴阳殊界,死者鬼魂也不要回到人间作祟,复连生者。 

石器展馆


有空石刀

新石器时代中期,长11厘米,宽2.8厘米。陵水石贡遗址出土。

砂岩质地。略呈长方形,上部略宽,刀背平直。上部及中部各起一斜脊,后三分之一处有圆形穿孔,应是安装长木柄,用麻绳或皮条等绑扎、系固之用。对于此有孔石刀的用途,有人认为是收割工具,有人认为是砍伐工具,考察其伴随出土的石璧等器物,还有可能是仪仗使用的礼器。


石拍

新石器时代,长21厘米,肩宽8厘米,厚4.6厘米。白沙黎族自治县出土。

双肩长柄,下沿圆钝,侧面有弦纹。基本认定石拍是在黎族地区流传的古法“绩木皮为布”的工具,即与树皮布制作有关。


双肩石铲

新石器时代晚期,高29.3厘米,肩宽15厘米,柄长2.3厘米,柄宽3.5厘米,刃宽10厘米,厚1厘米。1985年,定安县岭口区群山乡蹲虎岭出土。

灰黑色页岩磨制而成,通体磨光。短柄、耸肩、束腰、弧刃,出土时断为四段。此件石铲材质精良,磨制精细,形体较大,不具备承担劳动工具的实用功能,或许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活动的礼器。


珊瑚石雕人像

唐代,高82厘米,宽30厘米。陵水黎族自治县军屯坡珊瑚石墓群出土。

珊瑚石雕刻而成半身人像:头部椎髻,面部丰满,阴刻双眼和嘴,鼻部直、挺。身体部分肩平直,双手合抱于前胸。军屯坡珊瑚石墓群中的墓葬用珊瑚石板构筑,石板打磨光滑,用企口榫卯套合成长方形金字顶墓室,墓室南侧砌一小龛,出土此件镇墓珊瑚石人像,随葬品有青瓷杯、壶、罐、碗等。


砍砸器、石核

旧石器时代(2—3万年前),长18—12厘米,宽7—11厘米。2006年,昌江保由旧石器出土点出土。左:石核右:砍砸器

砾石打制而成,厚体砍砸器,仅在一端单向打制。昌江境内南阳溪二级阶地上发现的直接打制的石器,文化序列上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是迄今发现祖国最南端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这一发现说明,远在2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石雕女子头像

明代,高29厘米。西沙群岛海域出水。

青石雕琢,略呈圆形。头发高绾至顶部,用花顶形簪拢住,花胜插于额前发上,挽于耳后。面容丰,眉目低垂,温婉,鼻部稍残,唇微抿,神态宁静安详。


伊斯兰教徒珊瑚石墓碑

唐—宋,高66厘米,底宽47厘米,厚10厘米

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福湾出土。

选取海南海边特有的珊瑚石作为墓碑,圭形。碑刻阿拉伯文,内容为《古兰经》文、墓主名字,“斋月吉日”等,饰圆月、卷云、花朵、生命树等图案,既有鲜明的伊斯兰教民族特色,又有独特的海南地域特色,是研究海南回族历史乃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之一


双肩石铲1

新石器时代晚期

高26.3厘米,宽15.5厘米

石铲呈黄色,为灰色水层岩石制作,短柄、宽肩、弧刃,材质精良,厚重,保存完好,仅刃部稍残。通体磨光,整个器体莹润平滑,有一定光泽度,应是用于祭祀活动的礼器。


砍砸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阶段(1万年前)。长13.4厘米,宽10.2厘米,厚4.8厘米。三亚落笔洞遗址出土。

由扁椭圆形砾石打制而成,劈裂面略平,背部隆起,台面斜平,从劈裂面向背面单向加工出弧形刃,刃缘加工较粗,刃偏厚,刃端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金属展馆


“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战国

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

此剑为复合剑;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刃一侧微残(有小缺口)。剑格正、背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正面有铭文一行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做“戊(越)王亓北古”;背面亦10字在左右两边对称分布,作“自乍(作)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台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佥(剑)”。

越王“亓北古”,马承源先生以为即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亓北古”古音与“盲姑”相近。


青铜绹纹环形器

战国,外径10.6厘米,孔径6.2厘米,厚0.2厘米。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大仍村出土。

出土于昌江县七叉镇大仍村,共9件。器物呈环状,外沿有锯齿。环上布满类似绳索的纹饰,故名。这种造型奇特的青铜器物,在全国属首次发现。


“朱庐执刲”印

汉代,边长2.5厘米,高1.9厘米。1984年,乐东县志仲镇潭培村北出土。

银质方形印章,蛇形纽,篆书阳刻“朱庐执刲”。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军队自徐闻向南越过琼州海峡,登陆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二郡,从此这个远离大陆的孤岛正式列入祖国版图。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儋耳并入珠崖。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罢珠崖郡,置珠庐县,隶合浦郡。此印是西汉晚期政府颁给有功的朱庐县守官的赐印,充分说明了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是研究汉代海南历史地理和政权设置的重要实物资料。


铜釜

汉代,高55.3厘米,口径61厘米,耳高7厘米,宽6厘米。儋州市洛基镇洛基西队出土。

青铜四耳釜。盘口,直身,圜底。口沿外附四个环形纹耳,耳上各立两只小兽。直腹,腹上装饰三道凸弦纹。海南岛西部出土的青铜釜,应是汉代伏波将军的队伍带来的行军锅,可以推测汉军曾经驻扎于此或在此采取过重大军事行动,对于研究汉代在海南岛设郡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青铜釜

汉代,口径50厘米,底径44厘米,通高39厘米。东方市感城镇布磨村出土。

盘口,直身,圜底,腹部有五圈凸弦纹,口沿两侧附绹纹耳,双耳上各立有一对小鸟。雄浑大气,粗犷豪放。


蛙锣

直径24—42厘米。

黎族蛙锣被视为贵重的珍宝,是权力、地位、财富和威望的象征。锣面光滑,中部略凸,顶端有三耳,耳上铸饰有青蛙或水虫,在民间称之为“宝锣”。它既是民间乐器,又是宗教器具和传信工具。

书画展馆


无款《松鹤图》轴

明代,绢本,设色,纵140厘米,横42厘米。

此图绘一白鹤独立在坡石上,回首远眺,若有所思,坡前野菊盛开,与古松相映,愈加突出主体形象。该作画法继承南宋院体风格,工细中稍加放笔,有所变化,风格精工富丽。作者不详


方炳南《墨梅图》轴

清代,纸本,设色,纵194厘米,横54厘米。

此图绘老梅一枝,主枝盘虬,枝条纷披,或扶摇直上,或斜刺而出,用笔遒劲,顿挫得宜,恰当地表现了老树之气势,梅花分布疏密有致,或含苞,或盛开,呈怒放烂漫之态。遒枝、繁花,生动传达出老梅苍劲、清幽之韵势。方炳南(生卒不详),名绍廉,字炳南,四川梁平人。善画花卉,笔意蓬勃,生动有逸趣,深得朱熊章法。


钱载《四季花卉图》卷

清代,纸本,水墨,纵30.4厘米,横708厘米。

此卷作者打破时空的局限,把桃花、绣球花、玉兰花、兰花、杜鹃花、荷花、水仙、茶花、梅花等十三种四季花卉绘于一幅之中,花卉多以白描勾勒,笔法纵逸,兼有写意、工笔之能。该作物象清新雅逸,神韵生动,为钱氏晚年水墨花卉画的代表作。钱载(公元1708—1793年),字坤一,号箨石、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福老人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中进士,官礼部侍郎,学问渊博,品行高洁。工诗,善写生,从学于陈书。遊都门,曾得蒋博指点,笔法益进。晚年致仕鬻画。著有《箨石斋集》。


张岳崧《行书》轴

清代,纸本,墨笔,纵118厘米,横40厘米。

此轴书法风姿绰约,飘逸潇洒,运笔轻快,简约精细,笔锋起伏变化,顿挫转折,生动灵秀,韵味幽淡自然,有文人雅逸之风采。


《行书丘濬五指山诗》轴

清代,绢本,墨笔,纵165厘米,横51.5厘米。

此轴行笔流畅,婉约多姿,字距紧密,气格清秀,系学二王,而自出机杼。该作品曾为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先生收藏,2004年由其家属捐赠给海南省博物馆。杨(生卒不详),襄陵(今山西临汾)人。


王映斗《楷书七言诗》联

清代,纸本,墨笔,纵128厘米,横26厘米。

此联端庄沉着而不拘束,活泼流畅而不浮华,通篇显得自然得体。王映斗(公元1797—1878年),字运中,号汉桥、瀚桥,海南定安人。道光甲辰科(公元1844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卿,曾编《定安县志》。


张绩《草书临孙过庭〈书谱〉》屏

清代,纸本,墨笔,纵170厘米,横40厘米。

此屏草法连绵,点画多变,有飞动之势,充满韵律感。运笔豪迈,酣畅淋漓,表现出书家极强的个性。张绩(生卒不详),原名张纲,号治堂,海南儋州人。嘉庆戊寅科(公元1818年)举人,任甘肃省古浪县令,有政声。后赴山东省任知州。工诗赋,尤精书法,善学米芾、赵孟頫等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其执管题书“东坡书院”、“载酒堂”等匾额,尚存于东坡书院,众皆称赞其笔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


赖尚元《龙舟大神宝像图》轴

清代,纸本,设色,纵154厘米,横150厘米。

水陆画是在佛教寺院、道观及祠堂内举行水陆法会时使用的一种宗教人物画。此图用工笔重彩描金的手法,绘龙舟大神、忠烈康灵王、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等181位道教诸神及民间诸神联合作法的场面。该画作在人物表情、动作、服饰的描绘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庞大的场面,通过几个群体的聚散组合,有机地统一起来。绘画颜料采用多种矿物颜料,虽经250多年,仍光彩鲜明,富丽堂皇。赖尚元,画史无考。


张岳崧《南安书院碑记》册

清代,纸本,墨笔,纵23.3厘米,横15.3厘米。

此册是清道光年间时任陕甘学政的张岳崧为甘肃陇西县南安书院题写的碑文书法真迹,对研究清中晚期的教育分布情况、陇西地区文化建设情况以及张岳崧的生平和书法艺术,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张岳崧(公元1773—1842年),字子骏,一字翰山、澥山,号指山,海南定安人。嘉庆己巳科(公元180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曾任湖北布政使、护理湖北巡抚等职。书法宗欧阳询、虞世南,与郭兰石大理齐名。当时碑版多出其手。

交通信息:

公交在市区乘坐29路、33路、43路、48路、51路公交车到海南广场下车即可抵

自驾:从海口市区出发,沿国兴大道按路标指示行驶便可到达省博物馆。

古美征稿启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