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的叙事结构 电影《告白》的叙事技巧探析

摘 要:影片《告白》以冷峻的姿态表现了青少年犯罪的阴暗极端,通过不同叙述主体的告白透视作品中的人物内心。在报复外壳下,暗含着导演呼吁人性拯救和人性回归的希冀。本文以对影片叙事技巧的探析为基点,从叙事视点、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三方面入手,了解影片中人物的伦理取向和情感结构,从而达到让观众反思和警醒影片所要指向的主题和内核的目的。
  关键词:告白;叙事;多重声;回环式套层;暴力美学
  作者简介:范萍,山东济南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为2010级电影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2
  《告白》这部电影,是根据凑佳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以冷峻的姿态表现了青少年犯罪的阴暗极端,虚拟的故事叙事背后,包含着导演对民族和社会心理的反思。在这部影片中,相当于小学年龄的孩子,对杀戮显得毫不在乎,选择用杀人这种方式来引起社会重视,让人不寒而栗。影片中每个人的告白都具有寓意,像一把利刃,割开不同人物的伦理取向和情感结构,也割开这个病态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
  影片在视觉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区别于正常电影的暗色调,基调压抑而冷酷,具有导演个人化的风格。然而夸张怪诞的视听冲击,对影片的主题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影片聚焦于特定的青少年犯罪的氛围中,真正需要人们反思和警醒的是影片所表现的深刻伦理内核和社会的残酷黑暗。本文主要是对这部影片的叙事视点、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进行探析,从而使更多观众了解影片所要指向的主题和价值。
  一、多重声的叙事视点
  “多重声”的叙事视点往往围绕着一个事件展开叙述,但是又通过各自的视点出发,这就必然形成“同事异说”的现象。这种叙述上的差异性属于一种“主观重构”叙述类型,叙述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叙述者在主观上的取舍态度造成的。《告白》中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讲述者的人并不是只有一个,整部电影共有五个人的告白。通过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告白,建构起观众期盼的心理机制。而多个“我”者叙述所形成的叙述差异,也使叙述过程具有某种类似于“悬念”设置一样的情节张力。实际上,悬念作为观众的叙事手段,来源于观众对故事进程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多重声的叙事视点,使得观众对影片的判断并不依据单一的叙述,对影片的伦理取向和主题模式有了多种选择。这样就会给观众留下无限的询问和探索的空间,并将故事的未知因素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影片的本文时间并不采用单一的线性时间发展,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叙述,自由组合,造成叙事的复杂。运用了回忆、闪回等方式,渲染气氛或展现出不同的“我”的心理时间流程,并将这五个“我”的声音都纳入到叙事中去。尽管单一的“我”可以作为展现个体的叙事视角,但是主观性太过强烈,故事发展的多元性受到局限,叙事视角的呈现并不是全方位的。而不同的叙述主体则可以透视作品中的人物内心,可以穿梭于电影发生的时间,亦可以交代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1】随着电影进程的铺陈,整个故事被逐渐拼凑完整:森口悠子由于女儿爱美被无辜杀害,一条生命成为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展实现自我目标的牺牲品,又因为他们年龄太小法律不足以惩戒,而亲手展开报复。对下村直树的母亲下村优子而言,自己的儿子哪怕杀了人也还是一个无辜的人,她对儿子的溺爱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最终让直树走向一条不归路。渡边修哉杀人原因是自幼缺少母爱而导致的心理扭曲,从而造成了人格的缺失,对他而言,得到母亲的重视要比牺牲他人的生命要重要得多。直树胆小而卑怯,他想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念头促使他下手杀害爱美,最终在渡边修哉讽刺的幻觉中又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这样,电影的多重声,始终使电影的进程处于不稳定的悬念之中,每一个人的叙述都是有局限的,都只能展开故事的某一部分。只有当所有的告白都拼凑起来,才能反射电影事件发展的多个棱角,展现人物性格的多种层面。
  二、回环式套层的叙事结构
  由于叙述者“我”的不断切换,从而也造成了时空的畸变,由时间上跨落的差异,使电影的本文时间的自由转换特性发挥出来,最终形成了回环式套层结构。所谓“回环式套层”结构,指以叙述上的多层叙述线索为叙事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的结构模式。1故事开始的时候,与故事结局到来之时的景象大相径庭,期间,并不一定以情节的曲折离奇来取胜,而是主要以叙述角度取胜。这种叙述结构并非是按照事件自然发展顺序来进行,而是人为的打乱事件本身发生的时间顺序,导演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把事件拆分加以变形,造成差异和不确定性,使得事件的真相隐藏在话语背后。《告白》的叙事结构是由女老师森口悠子的女儿爱美死去开始,由此反推理出杀死爱美的凶手以及杀人的原因。最让人感觉讽刺的是,本来计划杀人以博取社会重视的渡边修哉没有成功,而本没有杀人之意的下村直树却成了真凶。
  在《告白》这部影片的事件顺序呈现上,先呈现出了爱美被杀的结果,进而铺垫森口悠子锋利的报复。森口悠子始终没有直接介入到杀人者的生活,但是她却用她看似温婉的方式,给两个孩子铺砌一条通往绝望和煎熬的路。渡边修哉因为缺乏母爱,企图引起母亲的重视而杀掉爱美,最终却在森口悠子的报复下杀掉了最爱的母亲。影片的结构就在这种阴差阳错间、环环相扣之中,使事件的本身退居次要位置,而不同人物对事件的重述过程则成为重心。每个人的表述背后都有其根源,都对事件赋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构建起自己的叙述立场。
  假如这个故事是按线性顺序发展下来的,观众看起来事件发展是会比较顺畅,然而就缺少了叙事悬念的张力。回环套层式结构切断了情节发展的线性联系,通过分段插入不同人物的告白,打乱了事件的时间空间的因果进行,激发了回环套层结构的叙事潜能。
  三、静态暴力美学的叙事风格
  在感官风暴席卷电影的今天,暴力美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视域之中,无论是视觉上体现的残酷杀戮、血流遍地还是充满枪炮立体声音的音响效果,都把人们带入到与正常现实生活不相干的另一个世界。作为艺术,特点和个性就是它最美的表现方式,因而暴力美学既有暴力叙事中乖戾的丑,同时也有经过艺术加工、变形之后产生的美。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暴力美学以暴力作为审美客体,削减了暴力过程中的血腥味、残酷性,从低级阶段上升到以美学的高度衡量和评判,用慢镜头、细微物件使片子能够诗意化甚至悲壮化。
  导演中岛哲也在影像处理上整体感觉是具备感官美的,这完全符合日本导演对待暴力和死亡时冷静的态度。他处理的死亡不像一些别的影片中死者是血肉模糊或者脱离人形的,让人在视觉上感觉不舒服,而是采用钝化的方式,以色彩绚丽的、节奏缓慢的镜头画面,营造精致而凄美的氛围。在《告白》这部影片中,多是采用暗淡寂寥的黑蓝色作为主色调,当鲜血和火光出现时,作为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亮色调却显得那么凄凉。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部分,以电影中屡次出现的逆转的钟表为契机,隐喻时光倒流的画面,仿佛每倒退一秒都让人感到战栗,而暂时停顿后的时间前进,则让人感觉无奈和悲怆。渡边修哉幻想母亲被炸死前的种种情形,采用慢镜头回放和特效的奇观化视觉冲击,让死亡在爆炸和坍塌中具有审美意蕴,解构了人们对死亡感到恐惧的本能。加上充满绝望气息的背景音乐,使得一场爆炸变得唯美且宏大,暴力的杀戮气息便随着诗意化的处理被弱化,成为一种符号化了的、作为表现电影场景的形式美。
  以诗意的画面来渲染暴力,对画面细节精准的捕捉,让暴力乃至死亡都显得唯美,甚至是杀人时的血珠飞溅,都不至于让人感觉惊惧和恶心。屏幕中铺陈出来的鲜血,达到了瞬间美感,观众在这一刻感受的只是形式上的杀戮,而忽略了真实杀戮的惨烈和不堪。
  结语
  导演用沉静的画面,讲述了日本社会中病态的人的思想。片中森口悠子一边承受的是失去女儿的痛苦,另一边却面对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因此她只有以自己的方式来报复伤害她的人,同时也报复了这个社会。森口悠子赢了,因为她如愿以偿地报了仇,但是同时她也输了,因为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徒增罪恶。珍贵之物消逝的声音,在影片中是轻巧的、如同泡沫破碎的“啪”的一声,然而人们的心中都回荡起如尸体倒下的沉重的“呯”声。
  注释: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2]、宋晓雪.多重叙事风格成就不同时代经典佳作——《城南旧事》、《罗生门》与《太阳照常升起》叙事结构比较[J].电影评介,2011.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