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当谏官,第一件事就是写诗,他却对乾隆说:求陛下不要写诗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写诗做多的诗人,那可能有两个答案,一是现存诗最多的陆游,二是据说写了两万余首诗,仅存四千首的杨万里。但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写诗最多的人,非清朝乾隆莫属。他一生的御制诗就有四万余首,与《全唐诗》篇幅相当,数量惊人。
然而,创作欲望如此强烈,作品如此丰盛,却没有被列入诗人队伍,可见乾隆的诗歌水平真的不敢恭维。其实不光我们这么说,当时的文人也心知肚明。只不过因为畏惧皇权,绝大多数官员只能起哄叫好,不敢批评。但是,在当时也有一个谏官,也曾劝说乾隆戒掉这个爱好。
他叫做李慎修,虽然是山东人,却没有大汉的身躯,反而因为身材矮小,而被人成为“短李”。尽管其貌不扬,五短身材,李慎修的骨头却很硬,经常仗义执言。乾隆发现了他的这个优点,亲手将他从江南驿盐道提拔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得到这个官职的时候,李慎修写下了一首《改授御史》的诗作:
风纪清班世所荣,君恩晚岁许题名。
老成岂敢当天奖,孤直由来自性生。
晨漏勉随鸳鹭序,朝阳虚说凤凰鸣。
祇今衮职无遗阙,愚陋何缘补圣明。
这首诗的水平倒是不算绝佳,不过流露出的孤臣胆识还是令人钦佩的,特别是那句“孤直由来自性生”也是他一生敢于直谏的写照,而最后那句“愚陋何缘补圣明”,则明确表示自己虽然愚蠢,但也要奋不顾身指出天子的缺失,使其尽善尽美。
这首诗的表态,就是李慎修的就职感言,相比乾隆也会感动的。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李慎修担任御史之后,居然就开始找他的麻烦。
那还是在一年的元宵佳节,乾隆赏赐了大臣们很多烟花,并且饮酒作乐。估计乾隆还诗兴大发,做了不少诗,李慎修实在是忍不住了,便起身向乾隆提出意见:陛下您日理万机,已经劳心劳力了,实在不应该再写诗伤神,更不该因为写诗耽误了国事。(皇上一日万几,恐以文翰妨政治,祈不以此劳圣虑。)
乾隆估计心情好,不但没有理会李慎修的意见,居然还根据此情此景,随口又吟诵了一首诗,这首诗名字就叫《李慎修奏对劝勿以诗为能,甚韪其言,而结习未忘焉,因题以志吾过》:
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可不为。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遗闲时。
其实还别说,乾隆的诗最让人诟病的就是用典过多过滥,不光出处找不到,而且还生搬硬套,非常不合时宜。倒是这首诗,语言直白,写出了真情实感,还有些意思。他就在自我辩白说,我不是不知道作诗太累不好,但是在这种清平盛世中,又能用别的什么事情来打发无聊的闲暇时光呢?
当然,李慎修并不是以乾隆作诗只重数量不注重质量而规劝。别说天子,就是普通人也很难接受,他是灵活地以乾隆龙体安康为借口,说明他在直谏之中也有运用了智慧。只不过,大家都是文化人,当时乾隆可能没有意识到,之后心中肯定有所怀疑。
因此,乾隆后来还特意召见了李慎修,直接问他:“你这个小个子,凭什么有这样的胆量,敢如此直言?”(是何眇小丈夫,乃能直言若此)
这个话暗含杀机,李慎修稍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险。然而他却再次以机智地回避了乾隆:“丑归丑,但臣是一片善心忠心!”(臣面陋而心善)
李慎修没有回答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规劝乾隆不要作诗,反而自嘲,乾隆听后哈哈大笑。但是,毕竟这样的人,他还是觉得如意,因此将李慎修外放为为湖南衡郴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