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善难培养,恶难消除?王阳明这句话道出真相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曾向他请教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何天地间的善难以培养,而恶却难以消除呢?”

事实上,纵观古今中外,我们费尽心思来传播“为善”的理念,却很难有所成效。而那些见不得光的“为恶”之举却被快速传播出去。

为何会如此呢?王阳明做出了如下回答:

“圣人无恶无善,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

他认为,因为心中有善恶之念,引发好恶之心,才导致为善或为恶。

因此,真正的圣人是既无善念,也无恶念的,他们求的是“心安”。

孔子的人生态度,就是求心安。心若安定了,那么外面的风吹雨打便都可看作过眼云烟。

就是说要保持一颗安定、清静的心,不因外界的挫折、打击或者诱惑而摇摆不定,也不过热追求那些心外之物。

这种态度就如同佛家的思想一般:

“世间的风起云涌,皆因心动。心是最有反应、最有感觉的器官。

我们看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开花落,

我们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无常,

我们看世间的生往异灭、轮回流转等,

都会因为心的触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现。”

普通大众想要做到不被外界左右心境是极难的,因为人的心境非常容易受到干扰。

恶人受到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因为心中的执念等让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

如果一个人容易轻易被外界的事情所干扰,从而产生欢喜、愤怒、懊恼等情绪反应,那么他的心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

最终,就无法保持清醒的状态看清事物的本质,于是内心出现迷茫,对未来看不清方向,甚至连自己究竟是对是错都分辨不清。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越来越迷茫、焦虑的根本原因:心不安定。

特别是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下时代的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衬托、尔虞我诈等干扰本心的人、事、物。

所以相对而言,我们更难保持一颗安定的心。因而就难以辨别方向、明辨是非、看破迷障,所以才会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如“不知道该怎么走”、“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等表现的“中年危机”。

于是在心无法获得清静的状态下,就没有办法对于“为善”还是“为恶”进行本质的区分,只是去做一些走过场式的“善举”。

其实善与恶的区别,都是由于人们的好恶之心而产生的,是错误的观念。

王阳明曾举过关于“花草”的例子:

当人们想赏花时,就认为花是好的,而它周边的杂草是恶的,因为那些杂草影响了赏花的效果;而当人们想用到那些杂草时,则又认为它们是善的。

我们应该像圣人那般做到“无恶无善”,而圣人的无恶无善是在告诫世人,不从自身私欲出发而产生好恶之心,不要随感情的发出而动了本心。

就如佛家所说一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只有保持清净之心、安定之心,心中无我,便能发现虚无。再高的山都没有人心里的山高,只有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己,翻越这座高山。

人世间最可怕的不是做错事,而是心中动了歪念。如果一个人心摇摆不定、狂热偏执,那么就会动歪念,于是继续做错事。

世人皆向善,而圣人无恶无善。

有时我们明明做了善事,却因世人被一些表象所迷惑,看不破眼前的迷障,误以为我们是在作恶,于是妄加指责。因而让我们心生烦恼,最后干脆心中动了歪念:“既然世人皆说我作恶,那便顺了你们的意。”

《佛经》曰:“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一念之间,已然明了。”

这里的“一念”,其实指的就是人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