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成语】一鸣惊人
【释义】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史记·滑稽列传》
【今译】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学者名叫淳于髡,他身材矮小,不满七尺,在齐国作上门女婿。虽然他身份低微,其貌不扬,但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擅长用隐语向齐王进谏。
齐威王像
当时的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刚刚即位。他不理政事,沉迷酒色,把政务交给卿大夫管理,弄得齐国吏治败坏,土地荒废,遭到许多诸侯国的攻伐,危在旦夕。齐威王身边的人多因畏惧,不敢劝谏。
这时,淳于髡站了出来,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回事吗?”齐威王幡然醒悟,对淳于髡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城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根据官吏的政绩优劣进行赏罚,封赏了治理得当的即墨大夫,诛杀了治理不当、只会阿谀奉承的阿大夫,一时间发兵御敌,震惊了诸侯各国,纷纷归还齐国占领的土地。齐威王雷厉风行的举措使齐国举国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各诸侯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敢对齐国出兵。
【延伸】“一鸣惊人”的蓝本最早来自《韩非子·喻老》:“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发布政令,日夜寻欢作乐,诏令国人说:“有敢向我进谏的定杀不饶!”伍举入宫进谏道:“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于是庄王停止淫乐,处理朝政,楚国日益强盛起来,成为天下诸侯霸主。这与齐威王的故事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更能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不管是哪个版本,“一鸣惊人”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从谏如流、知错能改的君主形象,和一个正直敢言而又机智灵活的劝谏者形象。它启迪后人,作为管理者,只有广开言路,善于接纳反对意见才能有所作为。而淳于髡的劝谏实践也告诉我们,有时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可以用“非逆耳”的方式表达。同时,成语“一鸣惊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实现厚积薄发,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