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引言:

从前讲到柳宗元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把他和苏轼联系在一起。

觉得这两个人人生境遇相同,都是少年成名,英才天纵,文传四海,却也都在长期的被贬中耗尽了一生。

当然,他们也有很多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他们的性格,他们对待被摧残的态度。

苏轼是豁达乐观,“惯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能看淡所有生活强加的不幸,也因此那些打击就如同打在了棉花上,也就都算不上打击。

而柳宗元却是孤傲悲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如海如天的茫茫愁思,他只是深抑在心,在不断的咀嚼中,反而更加加深了这种痛苦的滋味。

他们最后一个活了六十四岁,一个却在四十六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

我曾经想,倘若柳宗元也如苏轼那样,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天性,也许他就能熬到回长安的日子,像他的好友刘禹锡那样笑傲群小。

“穷边自足愁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讲读《小石潭记》的时候,我曾拿纳兰性德的这句词给这篇文章作评。让学生做事还是多学苏轼的随遇而安。而千万不要像柳宗元那样,把别人的错耿耿于心。

但直到最近重读柳宗元,我才明白,那样讲固然没错,但却流于表面,并没有抓到柳宗元的精神实质。

他精神世界里最高贵孤傲的一面,就是无论外界是如何天寒地冻,即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都不会改变,他依然会一叶孤舟,蓑衣斗笠,独钓寒江!

当今世界,软骨症流行,多读读柳宗元吧!或许我们能在他的硬骨头上补到一些钙。

古人以封地为姓氏。据史料记载:鲁孝公的儿子伯展,封地在柳下,死后谥号为“惠”,因而后人称他为柳下惠。

相传河东柳氏的先祖即是这位名士。《论语》之中记载着柳下惠这样的小故事: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曰:“直道而 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做鲁国的大法官的时候,曾多次被罢免,有人劝他离开鲁国,他回答说,自己坚守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也不会逃脱被罢免的命运。如果自己违背正道侍奉君主,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秉道直行,刚正不阿,即使多次被黜仍不改初衷。这就是柳下惠的处事原则。

家学渊源,远祖如此。柳宗元的父亲柳镇也是这样危言危行。

“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

柳宗元在他的《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里就这样写自己的父亲,先君柳镇看到自己杀戮成性的顶头上司无故打人,将置人死,竟以身相护,不惜身受棍打棒击,即使气得上司摔桌子折席子,也不肯改变,颇有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后来在殿中侍御史任上,由他审理陕虢观察使卢岳遗产案,其间他主持公道,坚守正义,不惧宰相窦参淫威,秉公而断,以致被贬夔州司马。直至窦参下台,才得以官复原职。

他的这种宁折不弯的个性,让唐德宗也叹赏不止,夸赞他:“守正为心,疾恶不惧。”

贞元九年,当年仅21岁的柳宗元高中进士第,德宗听到这样的事,不由询问相关官员说:“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

觉得这样年轻就高中进士,怕是有人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但当听到是柳镇的儿子时,他立刻打消怀疑说道:“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

这是当年对抗奸臣窦参的人啊!我知道他这个人是不会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图谋私利的。

能得到皇帝这样信任的能有多少呢?他的正直之名当真是朝野皆知。

“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这份刚硬倔强直接影响了柳宗元。即使后来他远贬永州,也不曾低下高贵的头颅,向当权者悔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江雪》作于他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的时候。

它描摹的环境幽寂清冷,没有一点人间的烟火气。天地茫茫,大雪飞扬,千山寂寂,万径皑皑,没有一只鸟的踪影,看不到一点人的痕迹,一切生命的迹象全无。

在这样一个寥廓广大、浩瀚无边的背景下,有一老翁却不惧严寒披蓑戴笠,独钓一江寒雪。

是孤独,更是孤傲,是清冷,更是清高。任是地坼天寒,于他只有一份淡然超然傲然!这独钓的老翁就是他孤标傲世的精神写照。

永贞革新,他投入了全部的政治热情,与王叔文等人一起惩办污吏,削弱藩镇,整顿财政,打击宦官,完全不避锋芒。为此触怒权贵也毫不顾惜。意气风发的他,高蹈阔步,希望重振大唐雄风。

但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随着唐顺宗被逼退位,太子李纯登基而黯然落幕。最终王叔文被杀谢罪,而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名革新中坚被贬为远地刺史。

柳宗元自此开始了被贬的漫长岁月,从事业辉煌的顶峰直至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期间他遭尽了世人的嘲讽与打击,但随它风雨如磐凄神寒骨,他却依然素心不改,从不曾向当权者认错乞怜。

在他给别人的信中,他毫不避讳地写自己与王叔文相交多年,关系“亲善”,“奇其能”。甚至在给王叔文病故的母亲写的碑志中,仍热情称颂王叔文。无论世人如何诋毁这位改革的先驱。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优秀士子匹夫不可夺志的傲然风骨。

“仕虽不达,无忘生人之患”,他这样说着,也是这样做着。即使被打入痛苦的深谷,他依然孜孜为民,为当地百姓谋福祉。

首先他解放奴婢,解除了许多被压迫被奴役人们的痛苦。

当地风俗,贫苦百姓借高利贷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针对这种野蛮习俗,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凡能出钱还债的就可以赎身。

同时,柳宗元还根据柳州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他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拿不出钱的可按劳役时间计算报酬,报酬跟债款相抵,就取消奴婢身份,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

他的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因为当时广西许多地方都与此有着类似的情况,这一做法,后来就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其他州县,从而惠人无数。

其次,他重视文教,设馆倡学,使得柳州涌现出了一大批娴熟诗书深知礼乐的文化人士,从而改变了柳州落后的文化习俗,为当地的文化正本清源。

由于柳宗元才名远播,文动天下。“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在《旧唐书·柳宗元传》有这样的记录。

他以自己的文化素养、人格魅力,影响、鼓舞了当地的有志青年,对他们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当时的“蛮荒”之地开始有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不以自己的得失为念,心念国计民瘼,即使身遭厄运也不改其操,他用自己积极处世的态度表达了对当权者错误决定的深深藐视。

而这种做法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人,晚清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承继了这种光风霁月的襟怀。

说到柳宗元,就一定要说说他和刘禹锡的故事。

当年刘禹锡与他是同科进士,有同年之谊,两个人志同道合,肝胆相照,是最投契的朋友。永贞革新中,刘禹锡也同柳宗元一样,是这场改革中的急先锋,新政失败后,两个人都在被贬之列。

元和十年,,在被放逐十年之后,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等五人,同时接到回京的诏令,他们于当年二月间同回到京都。同柳宗元一样倔强傲岸的刘禹锡,在游玄都观时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讽刺那些因反对永贞革新而飞黄腾达的新贵们。当权者听闻,不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竟又把这五人全部贬到更边远更荒凉的地方。

其中刘禹锡被贬到播州,柳宗元被贬到柳州。

在韩愈给柳宗元作的墓志铭里,有这样的记载: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大概意思是说,柳刘二人,均在被遣之列,刘禹锡要去的播州地处遥远,气候恶劣。上有高堂的他如果携母远行,老人根本经受不住长途颠簸,即使能到达那里,恐怕也不能适应那里的恶劣环境。

而柳宗元就不顾个人安危,向朝廷陈辞,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也死也无憾。正巧有人(裴度)把刘禹锡的这个情况也告知了皇上,而刘禹锡因此就得以改任连州刺史。

这是怎样的襟怀和心胸啊!行文至此,以至韩愈不禁在文章中感叹“士穷乃见节义”。

大多数人处于这种情况,可能都会抱怨朋友的鲁莽任性,以至牵累自己。而柳宗元却明白刘禹锡的志节。不仅没有抱怨,反而肯为朋友着想,愿意异地处之。

数年之后,柳宗元死于贬所,临死托孤于刘禹锡,并嘱托刘禹锡编撰自己的文集。而此时刘禹锡的老母刚刚过世,他扶母亲灵柩到衡阳的时候,接到了柳宗元去世的消息。不禁嚎啕痛哭,忽忽如狂。

在他给柳宗元的祭文里,他这样写道:

鸣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

他发誓待柳宗元的儿子“同如己子”,并倾自己的心血整理编撰了朋友的文集!

这样的友谊现在还有吗?千秋之下,读起来都忍不住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我们这里要说的不只是他们的冰雪友情,而是两个人同有的不屈的个性。多年以后,刘禹锡遇赦回京,同样铁骨铮铮的他竟又重回玄都观,依然赋诗一首: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一曲高歌,唱出的仍旧是昔年友朋的共同心声。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的这句名言可以为他这样的行为做注解。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摧毁我。我现在又回来了,你们又在哪里呢?

在他的身上重叠着柳宗元挺拔笔直的影子。

虽然一个是沉默忧伤,一个是豪放乐观。但骨子里澎湃地却是一样的浩然正气!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昔人已随时光的流水远去,历史的橹声中,他的不折之志却如山水永绿。那个独钓寒江雪的遗世独立的渔翁,将永远鲜活在后人的记忆里!

(0)

相关推荐

  • 一诗一贬,不走寻常路的“诗豪”刘禹锡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 古诗词 季 秋凉离愁   伤春悲秋本常情, 为添新赋强说愁. 秋天,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凉,就成了秋 ...

  •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 唐:刘禹锡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 ...

  • 邹蓝|李白庐山政治站错队

    4,李白在庐山再走背字 昨天发出庐山随感的4567四段.其中第四段谈及李白在庐山的事.推出后,承蒙zhang cong先生指出,李白的麻烦,与另一段历史事实有所混淆.核查下大囧.确实是俺查证资料核查不 ...

  •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当四周的山上所有飞鸟都已绝迹,当所有道路都没有了人的踪影,惟有在这清冷的江面孤舟之上,我看见有一位穿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那大雪覆盖 ...

  • 柳宗元的孤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天地间只有漫天飞舞的雪花和江面上的一只孤舟,以及舟中那个披蓑带笠独钓寒江的落寞背影.孤舟清寂,钓影凄寒,世间一切仿佛就此静止, ...

  • 柳宗元最著名的20首诗文,让孩子感悟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 ...

  • 柳宗元:若是能为国家崛起而奋斗,谁又愿去“独钓寒江雪”?

    提起柳宗元,朋友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千万孤独",还是<扑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也"的 ...

  • (夏云)柳宗元名篇《小石潭记》手抄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 ...

  • 柳宗元:岭南江行

    岭南江行 [唐]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

  • 柳宗元的这首诗,只用了二十个字,便写出了绝妙的雪景,令人赞叹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古典诗歌中的雪是那么的摇曳多姿."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唐朝历史人物——柳宗元(唐宋八大家,唐朝诗人)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 ...

  • 追慕元结和柳宗元的太常博士

    刊发日期:2021-05-05 语音阅读: □  周欣   杨中瑜 打卡时间: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 打卡地点:永州市道县 蒋之奇画像(资料图片) 一 他姓蒋名之奇,出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