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 | “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
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
馆藏展
2020年10月17日开幕
北京服装学院5号楼三层·民族服饰博物馆
主办单位:
北京服装学院
承办单位:
民族服饰博物馆
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博物馆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开闭馆时间:
2020年10月17日至10月23日
8:30-11:30 13:30-16:30
2020年10月24日起
8:30-11:30 13:30-16:30(每周二、周四)
13:30-16:30(每周六)
展览介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这首《菩萨蛮》生动描绘了一幅女子晨起梳妆打扮的场景。词中的主人公懒起梳妆,簪花临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绣有成对金鹧鸪的绫罗襦裙,更映衬出其娇美姿态。爱美是人之天性,尤其对女性而言,而服饰又是彰显美的极重要方式。千百年来,各族女性都将这种追求美的心愿寄寓在飞针走线中,用美丽的服饰装扮自己。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收藏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民间传统服饰千余件套。其中,既有婚嫁节庆穿用的礼服,也有日常生活穿用的便服。本次展览以该时期女性服装为主线,以反映清代至民国不同时期服饰风格特点和时尚变迁为宗旨,选取数十件在形制、材质、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观赏性的服装,配合相关饰品、女红技艺工具、文字说明和老照片等,为观众呈现出该时期女性服饰变迁之路。
● 第一单元 ●
第一单元为“清代汉族女性传统服饰”,主要展示清中期至晚期汉族上层女性穿用的袄、褂、衫、裙、坎肩等传统服饰。
清代是中国少数民族满族统治的多民族大融合的朝代,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初因“男从女不从”之故,汉族民间女装沿用明末旧制,基本保持了本民族服装特色,“衣服务尚宽博,袖广至一尺有余”,下配马面裙,足踏莲鞋。清中后期,汉满文化彼此碰撞、交融,女装流行上衣搭配大裆宽口长裤,衣缘及裤口注重花边装饰,并有“寻常一倾细衫子,只见花边不见绸”的说法,形成具有清代特色的、日趋华丽繁复的装饰特色和审美风格。
石青缎三蓝绣花卉博古纹对襟女褂
五彩绸鱼鳞百褶裙
玫红色缎五彩绣十二团窠纹盘金如意饰边女袄
蓝缎饰平生富贵纹阑干裙
花青缎织金百子纹对襟女褂
蓝地花蝶纹二色缎织成大袄
蓝白条提花绸福寿纹盘带饰边女袄
清末汉族女装逐渐演变为紧俏合体样式,年轻女性多穿裤装搭配合身的长衫,边饰也明显简化,裙子由围裹式的马面裙简化为筒裙。
黑色团龙纹芝麻纱贴绣兰花边女褂
石青缎五彩绣折枝散花女袄
一八六〇年代 广州贵族女性
(图片引自《壹玖壹壹》)
● 第二单元 ●
第二单元为 “民国女性服饰”,主要展示了二十世纪初期至五十年代女性穿用的“倒大袖”上衣、筒裙、旗袍、马甲等服饰。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动荡,传统的政治、经济运转模式开始改变,新观点、新事物不断涌现,引起人们思想的觉醒。1861年第一批产业女工在英国怡和洋行创办的上海纺织局上岗,自此,产业女工逐渐出现在丝织、棉织、食品、火柴、卷烟等轻工业中,女性的劳作也从过去的“家内劳动”演变为含有商品价值的社会劳动。民国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女装真正意义的开端,数千年来伴随朝代更迭而缓慢演进的服装款式与纹样进入快速变化的时期。随着各地新式学堂、新女校的开办,中西文化融合,传统与时尚交锋,一批新时代的女性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和启发,时兴穿起了“文明新装”,上衣为收腰、敞口喇叭袖、圆下摆的大襟短袄,下配西式的筒裙或长裤,旗袍也随后开始流行,繁复的刺绣装饰逐渐被印花工艺和新型面料所取代。中国女性第一次展现出既含蓄优雅,又意气风发的全新面貌。
紫灰色横罗元宝领长袖单衫
浅紫素缎珠绣饰边倒大袖女袄
绿色暗花绸圆摆倒大袖薄棉袄
黑色车骨蕾丝中袖旗袍
桔黄色提花绸长袖托绒夹旗袍
一九二〇年代 穿文明新装的年轻女子
(图片引自民族服饰博物馆数据库)
一九三〇至一九四〇年代 旗袍女子坐像
(图片引自民族服饰博物馆数据库)
● 第三单元 ●
第三单元为“清代至民国服饰配饰”。这一单元展示了云肩、肚兜、莲鞋、藕覆、荷包、扇套、点翠凤冠、簪钗头饰,以及民国女性内衣、绦子边、头花、旗袍领条等配饰件。展览还同步展出了折纸针线包、粉线袋、熨斗、裁剪纸花样、缝纫机等多种传统服饰制作的工具,并对折纸针线包的具体制作方法进行复制研究。这些工具大都由手艺人按照实际使用需求自己考量制作,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本身也成为一种女红技艺的体现。
黑缎饰堆绫盘金绣人物帨带式云肩
杏黄缎三蓝打籽绣凤穿牡丹纹肚兜
油布手绘荷花学童包
银点翠发簪
银步摇
棕色刷桐油折纸针线包
清代至民国时期是一个从保守到中庸、再到开放的过程,服饰变迁的过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女性思想意识的逐步解放、话语权的增多和逐渐拥有的更广阔发展空间,也昭示了该时期女子的聪慧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文物的存在从汇入博物馆之后,将成为另一种新生命的开始。民族服饰博物馆愿积微撷秀、展示珍藏,通过各种展陈方式,让观众产生认知、启发兴趣、进而了解、关心并研究传统文化,从而身体力行的参与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服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承载满满的服装知识干货,反映服装服饰的动态资讯,推送有关服装的深度学术文献,让你看到服装服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