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挥玉斧:赵匡胤为何放弃统一云南?
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历来为文人雅士们所津津乐道,其中“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四句,更是十六个字道尽云南地区千年的历史,而在这其中,“宋挥玉斧”的故事,又因为其涉及了当时西南地区一个有名的民族政权,更得到人们的关注,而这个政权,就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大理国”。
唐朝时,云南地区诞生了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南诏国,其兴衰荣辱,和唐朝廷本身的的盛衰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不论是衰落的唐朝还是日益强大的吐蕃,其体量都不是南诏可以单独抗衡的,因此南诏在两个政权面前反复横跳,也多次和这两个强大的对手兵戎相见,以小返大,不论是输是赢,其实都已失策了。于是乎,曾经强大一时的南诏政权几乎和残唐一样,在公元10世纪初灭亡,而取而代之的,就是白族人段氏家族建立的大理国政权。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此后的十余年时间内,宋朝陆续削平了当时南方的多个割据政权,尤其是964年宋灭后蜀,进占四川后,传说当时统兵大将曾请示宋太祖,打算一鼓作气进攻云南,而赵匡胤则鉴于唐与南诏双双灭亡的历史教训,用玉斧在地图上沿着大渡河画出一条线,对请示的使者说“此外非吾所有”,由此,宋和大理也就以大渡河为界,双方维持了较为长久的和平。
而在真正的历史上,“宋挥玉斧”虽然不一定存在,但宋和大理双方显然也都吸收了唐和南诏的历史教训,以大渡河历史边界为界,无疆土争议之虞,宋灭后蜀后,大理就派遣使者祝贺,表达了臣服的意愿。而宋朝则没有立即接受,甚至百般推辞,不愿和大理产生更多的官方关系。直到徽宗年间,才正式册封大理国王,将其纳为藩属。
历史上,宋和大理双方都曾经有人提出向对方用兵获取领土,但宋朝人往往引用太祖“宋挥玉斧”之典故,拒绝对大理用兵。而大理国则是在段思聪时期曾有过进攻宋朝的动议,但大理国小兵弱,且君民信佛的多,因此这次进攻也没有实施。
时至今日,对于两国的心理,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揣测出来,宋朝鉴于南诏附唐、叛唐反复,甚至曾一度攻破成都,危害西南的历史教训,对大理采取了“冷处理”态度;而大理国的内核,则与南诏不同,他们性格温和,实力也并不强,基本上没有扩张的要求,只是想抱住宋朝的大腿,能够进行贸易,获得封赏和政治上的承认。总体上,大理和两宋维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关系,这在古代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1258年,蒙古灭大理,1276年,元灭南宋,这两位关系奇特的“难兄难弟”,也一前一后的走下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