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美院士库正式上线,抢先体验!

本学者库对当选为“历年在大陆接受教育后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的人数做了一次统计,并且建立华人美院士库,共26位院士,本文探讨院士们在求学过程中的经历。

欢迎访问全球华人专家库查看更多信息:

https://gct.aminer.cn/

不久前,《知识分子》曾对当选为“历年在大陆接受教育后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的人数做了一次统计,共26位。针对这26位院士,洪纬先生做了一番调查研究,主要看看他们当年是如何选择导师的?我们从中又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根据调查结果,这26位院士始终是在结合自己的兴趣,寻找年轻有为的中青年教师,而非刻意寻找头顶“院士”或者“诺奖”光环的导师,进而使得自己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

对26位院士所研究领域进行探究,共统计到大部分院士均为生物学家,还有6位物理学家、2位化学家、1位社会学家和1位统计学家。当中没有人从事计算机和数学领域的工作,也就不需要去考虑图灵奖或者菲尔兹奖了。为了简化,从众多头衔中,挑选出两个最简单和有分量的指标,即“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

这26位学者的头衔频繁呈现“院士”字样,有头衔的导师在比例上超过了50%,少数几人还是“诺奖得主”时。

不过,再进一步仔细比对院士们的求学生涯与导师们获得头衔之间的时间差,获得了另外一种结果。仅有3位院士的博士导师有头衔,也就是说还有88.46%的院士们的导师当时没有获得院士头衔或者获得诺贝尔奖。这3位“院士”分别为叶军、吴皓和高华健,他们分别从事物理学、生物学和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高华健博士毕业后,直接受聘为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非常有趣的是,叶军和吴皓二人,在与博士后导师开始合作时,导师均没有“头衔”。可见,他们之所以找到当时的导师,并非因为导师带有多么耀眼的光环。

难道他们当时真的仅仅关注自己的科研兴趣,继而随便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大展拳脚的实验室而左右不顾其它吗?为了找到答案,洪纬先生又考察了一下其余23位院士的博士导师们后来的发展状况。他们当中有11位最后至少获得了“院士”头衔。也就说,至今,头顶光环的导师在数量上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了。

下图是这26位院士的人才迁徙地图,有图中可以看到,这些院士均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且大部分院士辗转在中国和美国之间。65%的学者辗转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另外有部分学者有在欧洲等地流转。

本文挑选两位库中的院士,和读者们分享他们在求学路上的故事。

袁均瑛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便直接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她的导师是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值得一提的是,霍维茨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获得诺贝尔奖等,皆发生在袁均瑛毕业之后——袁均瑛1989年博士毕业,霍维茨1991年才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非常有趣的是,霍维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从未在哈佛任职,而袁均瑛毕业于哈佛。201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对袁均瑛进行过一次访谈。她在访谈中讲述了一段哈佛求学经历。在开展科学研究之前,袁均瑛阅读了大量的原创性文献。她注意到,前辈学者只是观察到了细胞死亡,但却没有注意到以下一连串问题:细胞死亡本身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在疾病中有的应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有的不应该死亡的细胞却死亡了?

这促使袁均瑛把“细胞死亡的机理”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在哈佛,她找不到理想的实验室,于是来到了邻近的麻省理工学院,跟着霍维茨进入了细胞死亡研究领域。在霍维茨实验室中,她发现了线虫细胞的死亡基因,这是生物史中发现的第一个控制细胞死亡的基因。7年博士生涯结束了,她毕业了。正是此时,麻省总医院计划成立一个心脏研究中心,他们听说袁均瑛有志于人的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高度调控的细胞死亡机制)机理的研究,于是聘请她成立一个实验室。

如果没有敏锐地发现一个前瞻性的科学问题,没有对科研生涯做一个全面规划,袁均瑛也许就在哈佛随性地度过研究生生涯——毕竟,不管将来发展如何,对大多数人而言,“哈佛毕业生”这个标签一直以来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可是如果那样,她就不会到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论文也不会在霍维茨的指导下完成。

还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时,吴皓便开始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这项工作使她萌生了放弃从医的想法——她想在免疫学领域里继续摸索前行,攻读博士学位。X射线晶体学虽然更多地属于数学和物理领域,但却能被用在解决生物学问题上。吴皓说,她完全被这个领域迷住了。在1987年举行的一个国际生物化学会议上,她有幸聆听了一场来自普渡大学的结构生物学家迈克尔·罗斯曼(Michael Rossmann)的讲座。罗斯曼正是这个领域的领衔科学家。

讲座结束后,她直接询问罗斯曼是否有可能赴美随他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问题。在拿到普渡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吴皓放弃了即将唾手可得的医学博士文凭,前往美国。之后,她一直致力于结构生物学研究,利用它攻克免疫学领域里的科学难题,造福人类。

除了杨薇在大三期间转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就读,其余25位院士均是在中国大陆完成本科教育直至前往海外攻读研究生。仅从他们挑选导师的经历来看,他们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最关键的是,他们始终是在结合自己的兴趣,寻找年轻有为的中青年教师,而非刻意寻找头顶“院士”或者“诺奖”光环的导师。

目前大多数海外知名学府和研究所招收科学家的原则是吸纳全世界最优秀的人。然而,“最优秀”的标准不关乎头衔,而关乎他们是否属于有能力进行开创性研究的人群,这与院士们选择实验室、选择导师殊途同归。

(0)

相关推荐

  • 华人3大世界级数学家,一位在国内很出名,另外两位无人知

    华裔数学家在外国很出名,但在国内却不为人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问题我们有请下面这三位华裔数学家来回答! 第一位:张益唐 张益唐解决了孪生素数的猜想,一时间获誉无数,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 但张益 ...

  • 古田诗者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

    深切缅怀 沉痛哀悼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 享年91岁 袁老 在我们心中 您只是走出了时间 于我们而言 您是星辰长明 不曾离开 1 昨大雨天惊闻袁老隆平院士仙逝讯 作者 ...

  • 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国士无双。感念与袁隆...

    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国士无双. 感念与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伟大人物处于同一时空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世界的星空因你们而璀璨.

  • 袁隆平的国际地位到底有多高?

    笔者 东邪 2021年5月22日,中国一位伟人离开了我们,他就是被誉为"中华拓荒人"的袁隆平.袁老于22日下午13时07分离开人世,去世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享年91岁.袁老逝 ...

  • 送别袁隆平院士。袁爷爷一路走好。

    送别袁隆平院士。袁爷爷一路走好。

  • 宁建新:悼袁院士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悼袁院士 宁建新 您用毕生血汗 充实天下粮仓 您用博大爱心 强壮共和国脊梁 您用超凡智慧 填饱人类肚肠 ...

  • 悼念袁孟两院士

    ​双星飞升山河动 四方举哀天悲鸣 世间无痛凭圣手 苍生有福饱无忧 致敬中国脊梁

  • 贡禾穗士 【悼袁院士】

    [悼袁院士] 长期饥育苦生平, "拷问"过程天未亲. 立志农科良谷种, 人间温饱伟功成.

  • 悼袁(隆平院士)公 / 七律

    悼袁(隆平院士)公 七律 五月悲哀环宇慟, 夏初噩耗栋梁殇. 心泉润绿科研稻, 胆识增添亿亩粮. 国士倾情民饱暖, 后人欣趁壮禾凉. 恳祈英杰天堂歇, 吾辈耕耘气势昂.

  • 挽袁隆平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老 ...

  • 院士谈如何做好研究生:要逼着自己去想问题,最大的浪费是聪明人不思考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大学.百度百科 临近开学季,不少导师也陷入了焦虑,那么作为研究生,该如何利用好新学期在科研上做出成绩呢?今天给大家分享袁亚湘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为研究生开的专题讲座,希 ...

  • “医食无忧”组合再难同框 钟南山为袁老献上缅怀之辞

    ["医食无忧"组合再难同框,钟南山为袁老献上缅怀之辞]惊悉袁隆平院士逝世后,钟南山院士送上简洁而深情的缅怀之辞: 隆平大哥: 我的挚友! 天堂里好好休息.你己经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 ...

  • 19岁从中科大毕业,海外求学获得三院士头衔的女孩,现状如何

    女王杂记 关注 今天08:26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非常的好,那就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个人在一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人生并没有任 ...

  • [首藏作品](5599)吕凌:让移植后的肝脏“随遇而安”

    吕凌:让移植后的肝脏"随遇而安"◎本报记者 金 凤弘扬科学家精神肝移植患者无论手术多么成功,术后都难以摆脱终身服药来抵抗排异的困扰.这一"魔咒"如今被打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