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失败的患者管理项目,需要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专栏作者/安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卧底医药公司市场部。
对于提供慢性病药物的医药企业来说,患者的依从性差是营销药品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从性差表现为患者服用药物剂量不够、疗程缩短、擅自停药等行为,这降低了每一个患者的总体用药量;另外一方面,由于不规范的用药,也有可能造成患者症状控制不佳、病情反复、愈后变差,最终对药物的长期口碑造成伤害。
基于这些影响,慢病药物的企业都会将患者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进行布局,或与相关的学会组织合作患教科普项目,或者干脆亲自上阵成立患者教育团队,设计患者管理平台/APP。
但回顾这些声势浩大的项目,大多数没有跑赢时间,至今能够影响广泛的运营项目寥寥无几,甚至是专业的医药平台的患者管理项目也很难赢得口碑。
最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至今都仍然缺少被患者广泛认同的患者管理项目,更不用提其他慢性疾病的管理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项目参与的出发点,药企与患者存在冲突。
药企做患者管理项目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患者的用药量。但是从患者角度来说,愿意参与管理疾病的出发点是希望控制疾病症状、减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命质量。这两个出发点,其本质是不一样的。
而医药平台多是电商思维,其目的则是为了出售药品器械获取运营利润,也没有站在医患的角度来看待慢病管理。
初心决定项目每一个细节的引导方向,一个以盈利为目的所设计出的项目不易获得患者真心认可,患者会在疾病过程中时时刻刻感受到被劝说多用药、久用药或者是多购药,而不是感到有专业人士在真诚地帮助其克服疾病,从而实现早日不用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其次,项目执行层面,很多实操存在很大挑战。
一是患者管理项目多依托APP等互联网工具进行,而要做出一个界面友好、用户粘性够强的软件,既需要软件符合疾病管理的医学要求、又符合患者使用的场景习惯,这需要药企的产品经理既理解医学知识又理解软件设计,并把两者融会贯通成一个新的模式和产品。
但这其实对于一个专门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都不容易,何况是一个临时由供应商、药企、专家组成的组织松散的项目小组呢?因此设计出来的APP使用感不佳,不能够广泛地得到患者的认同。
二是患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服务项目,需要随时根据使用情况进行改进和迭代才能保持项目的生命力,这需要长期耗费人力财力维护。
在药企里,产品经理的变换很常见,项目的人力持续性面临挑战;另外,患者管理只是产品管理的一部分,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产品组也就无法倾注全部心力去调整和改进项目,很多时候患者管理只是达到“做了”的效果,而不是“做好”的效果。
第三,医生推广药企患者教育项目的动力不足。
患者管理项目多是由学科专家号召发起,具体执行还是需要大量一线大夫参与。一线大夫的特点是什么呢?疲于应付临床工作、科研任务,但患者管理的意识薄弱。如果没有明确的使用获益,医生是不愿意为某家药企长期推广患者管理项目的。
除此之外,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于医生推荐的事物总是带有有色眼镜看待,如果一个患者管理项目设计得目的性过于明显、操作流程繁琐难懂,就更劝退医生和患者了。
综上所述,想要做成功一个患者管理项目着实不容易。
首先,出发点要以患者为中心。
从初心来说,商业成功的秘密之一在于利他,对于他人有价值的事物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可。所以一个患者管理项目能否成功的秘密,说到底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是否以患者为中心?
其次项目设计要做就要做到专业。
这里专业的意义包括很多内涵:
疾病管理的体系设计要客观专业,要符合医学逻辑的疾病管理流程,避免围绕药物销售这个单一目的来设计项目,要切实从患者利益出发;
项目/软件的设计要专业,需要有用户思维的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来设计软件的交互界面、流程步骤,做到友好易用,项目越不需要用户动脑子、越有利于项目的广泛传播;
运营维护要专业,有专人关注用户数据,及时给予用户反馈,及时调整项目设计并升级迭代。
第三,与专业的医疗平台合作。
药企也可以考虑与专业的医疗平台合作开展患者管理,借助对方巨大的流量广泛传播疾病产品信息的同时发挥自身药品专业性的优势。
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相关的治疗器械、康复用品、营养运动等产品服务的供应商,扩大整个服务的内涵,真正做到为患者提供整个疾病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四,放大项目意义,为参与者带来更多获益。
药企还可以思考如何放大整个项目的意义,为患者、医生、机构、企业等参与者都带来更多获益。比如根据患者管理的大数据,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活指导建议;为医生提供科研素材、个人品牌建立,可以与相关医疗研究机构推出疾病白皮书、地域性疾病谱等;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疾病市场信息等。
这样做,就能放大一个患者管理项目的意义,也创造出了一个项目自我驱动的生命力,可以更长远健康地运营。
以上这些是做好患者管理项目的一些粗浅的思考,具体地执行起来还会碰到各种各样实际的困难,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到哪里去找答案呢?建议到使用者那里多倾听一下他们的反馈,比如医生,比如患者。
把自己始终和使用者放在一起,就像稻盛和夫说的,在“现场”,那么就可以真实地了解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向。
最后,希望有更多的、属于广大医药企业的优秀患者管理的项目涌现,帮助我们的患者,实现我们的价值。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