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肺(10) 岐伯教你治肺病、养肺气(篇二)
弘扬国学精粹彰显中医 熟读黄帝内经擅治未病
(八)肺痹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面部呈现白色,脉象急促而浮大,上虚下实,常常出现惊恐的症状,病邪郁积在胸中,迫使肺气喘吁吁,导致肺很衰弱,这种病叫做肺痹。此病的产生是由于受到寒热邪气的侵袭,再加上饮酒过度,入房太过,致使邪气趁机侵入体内。
《平脉篇》曰:“呼吸者,脉之头也”。盖呼吸急则脉亦急,故以呼吸之喘急,以形容脉之急疾也。肺主气而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矣。胸中为气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积于上,则膻中之真气反虚,故为虚喘也。脏真高于肺,主行营卫阴阳,阴阳虚乘,则为往来之寒热矣。酒者,熟谷之液,其气惊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则满于胸中,醉而使内则气上逆,故有积气在胸中也。入房太过则伤肾,肾为本,肺为未,本伤故肺虚也。
(九)灌汗不复散发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十)秋脉如何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秋脉主应肺脏,属西方之金,在这个季节里,万物收成,因此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如果与秋脉相反,则脉气来浮软而中央坚,两旁虚,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秋脉太过于不及,都会发生病变。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愠愠然郁闷而不舒畅;不及会使人呼吸短气,咳嗽气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
(十一)五脏疾病的转变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五脏疾病的转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五脏是相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么三个月或六个月,或三天,或六天,传遍五脏就当死了,这是相克的顺传次序。
肺受病气于肾脏(肺金生肾水),传行于肝脏(肺金克肝木),病气留舍于脾脏(脾土生肺金),传到心脏(心火克肺金)而死。
(十二)诊喘
“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人在惊恐、愤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