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公众号,以及长期主义可以给我带来什么?
Part 01
这个公众号主要更什么内容
首先简单来介绍一下这个公众号,有些朋友可能会糊涂,看上去好像写的内容都挺跳跃的,今天是神话,明天是希腊,还有香农、图灵、加缪等。实际上,西方史是主线,原本是打算神话更完之后再更西方史,但后来我算了一下,文章内容挺多,同步更也没啥问题。像一些这几天更的长篇文章,基本都是西方史后期的内容,只不过我提前先放出来了,后期还会修改,完善。
毫不夸张地讲,西方史的内容基本是全了,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现代,中间有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与现代。其中,也不全是战争与历史,更有哲学、宗教、艺术、经济、科学等。因为我觉得,历史如果只讲一些国王和领袖,会让人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怪圈。
历史是多方面的,尤其对于西方史来讲,凯撒、拿破仑的故事固然会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甚至有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迈之情,或者试着分析一下,他们是怎么成功的?是怎么获取最高权力的?然而,这样的历史会让我们变得单一。所以,我最近更了加缪、香农、卡夫卡与图灵,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已经写好“上篇”了,正准备找个合适的时间放出来),就是希望各位朋友尽量避免只用胜利者的眼光回看历史。
不可否认,历史大部分都是胜利者所书写的,这点,无论是中国史还是西方史都是如此。但科学与哲学,相对来说会更客观一点。
也可以说是幸运吧,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且来者不拒,不管是天文物理,还是历史人文,都看过很多,所以我现在写的西方史,可以多维度展开。
Part 02
这个时代,缺观点吗?
再者,有些朋友也跟我建议过,希望我能写得更深一点,最好是有自己的观点。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但是思考的最终结果,是我将写过的西方史中,大量的个人观点给删掉了。
我觉得,这个世界不缺少观点。很多人觉得,互联网时代,要获取知识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观点是稀少的,或说好的观点是凤毛麟角。我不这么认为,随便找几个公众号,或网上搜一下,知识是缺少的,观点是冗余的。
现在这个社会环境,有一个现象,就是人人都可以发言了,但更多的虚假信息和夸张了的信息泛滥。尤其对于历史来讲,只要是认字的,大都可以说个三言两语,甚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所以,我现在以及未来三五年更的西方史,大都是这样的形式,我在尽量克制自己“评头论足”的冲动。(或者说得好听点,给自己脸上贴个金吧,我在坚守历史的底线)
我始终认为,自己还没到“评头论足”的地步,这个观点,近几年来一直没变过,反而越来越坚定。
Part 03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化学习
那么这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现在更的西方史文章,貌似每篇都是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的确,因为这些文章都是拆出来的,每篇更新大概2000字左右,单篇单篇看会没有意义。那么意义是什么呢?
要站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总体来看。比如【光荣希腊】这个系列共62篇,目前只更了10篇,假以时日,如果这个系列都更完了,再回过头来一起看,相信各位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就又带来一个问题,分那么多干什么,我要了解希腊,一篇就够了呀,哪怕长一点也没关系。一万字左右,你把重点总结一下,岂不是更好吗?
这就回到“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区别了,这个时代很快,快到“碎片化学习”成了主流,其实这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因为大家的心似乎都很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去阅读一本几百页的书籍。然而,根据我个人经验来看,碎片化学习看上去很高效,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很多历史中的名言或思想,在今天看来都会引起误会,而这也是碎片化学习带来的困扰)
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碎片化学习就是今天看了,爽了,明天模糊了,后天都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再过一天只记得几个印象中的词。对此,我深有体会,所以我在后来的学习中,开始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就比如哲学,如果是将一个一个哲学家分开来看,很多时候会感觉莫名其妙。实际上我是不建议在没有对古希腊哲学有基础的前提下,去阅读中世纪甚至启蒙时期的哲学著作,其一是因为你只是走马观花,很多内容看了也是云里雾里,其二也是因为这样容易“走火入魔”。
在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西方哲学体系后,再去看任何时期的哲学,你都可以很方便地对他们进行归类,塞进大脑神经元的某一个特定的抽屉里,印象会更深,而且这种会伴随你很长时期,说不定哪天,你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头脑就自己发酵了,有了新的想法。
Part 04
长期主义不是知道就行,而是要践行
可能会有很多人问,这么做有必要吗?花那么长时间去做一件事,明明可以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这样有必要吗?
这就回到了我人生的一个基本盘,底座,即长期主义。
我始终认为,人生是一条马拉松,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中,慢跑或许并不高效,但很稳。这样的长期主义对于我自身来讲,就是一种安全感,一种确定性。我心很平静,任何身边吵杂的声音都动摇不了我的内心。
我自己也已成为长期主义的践行者,因为经验告诉了我,这条路是走得通的,至少于自身来讲,在这条路上我在践行克制、耐心、沉稳。而这三个品质,就算我不写西方史了,也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作用。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但我始终相信,有些东西是不变的,这是每个人的生命底座。其实,变化也是哲学中一个经常探讨的话题,很多人可能也有误会,认为什么都在改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于是自己也好跟着变来变去。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在思考,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亦或是变化趋势不那么明显的东西?
我个人相信是有的,可能是一种方法,亦或是一种品质,一种价值观。我现在还没有找到,或说不那么确定是不是这个东西,但我相信是有的。
其实科学与哲学的进展,很多人也都在寻找这种不变的东西,或说世界的本质,不然也就不会有原子论了,就算是量子世界中有不确定性原理,人们也都在背后挖掘其更基础的东西。
有了这样的信念,相信各位也能明白为什么我的西方史没有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观点,因为这些绝不是我要寻找的东西。
Part 05
等待戈多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我一直都是这样,前几日和朋友也交流过,我计划在写完【两次大战】这个系列后,去写一些更多的是我个人的东西,关于我个人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态度以及身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就像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一样,以一种拉家常聊天的口吻展现出来。名字暂定,目前是想【致戈多】或【戈多来信】。
戈多出自上世纪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在我看来,戈多就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却不确定它是否真的回来,甚至不知道它究竟存不存在的一种生物。但是,我们在等待戈多的路上,我们的生命得以展开,得以向前走。
戈多,会不会是一种信念呢?会不会是一种自己的期望呢?
说实话,不知道。
“不知道”并没有将我带入虚无,而是将我带入了“先破后立”。对了,说句题外话,我不建议还在读大学的朋友就去阅读中世纪或之后的哲学,有一个原因就在这,因为若是你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与阅读量,哲学很可能会把你带入虚无。
更多的一些个人思考,还是留到戈多那里再详细展开吧。
虽然这样的西方史像白开水,但我绝不会在历史中加入“三聚氰胺”、“地沟油”等有毒物质。平心而论,这样看起来也很通俗易懂,也很有趣。
最后,坦白一件事,其实我在今年夏季的时候,有想去深入“黎曼猜想”,并不是说我要去证明这个或证伪这个,而是想将“黎曼猜想”中的过程用一种可以被大部分人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结果发现,我自己连门都摸不到。(有带我摸门的,请联系我)
预祝各位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收获喜悦。
今日思考 ·
你觉得长期主义是什么呢?你是否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践行长期主义这条路呢?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