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小喜欢独自玩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了什么样?

作者/诺妈
首发:诺妈家有男宝(aihuagushi)
孩子新上幼儿园,舍不得与父母分离,常常会在分别之际哭得伤心。
“正是因为家长在,孩子才哭得伤心,家长走了,孩子很快就能调整心情,和小伙伴们玩在一起。”不少老师会这么劝父母。
真的是这样吗?
我曾经关于这个问题,咨询过我一个在幼儿园执教多年的表妹,她告诉我:事实上,会有一部分特别伤心的小朋友,他们并不能很快调整情绪,常常一个人待在角落不言不语,不希望被打搅,也不接受任何邀请。甚至还有一些小朋友,度过了适应期,也不喜欢和小朋友们玩在一起。
孩子独行不合群,会不会有问题?会不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社交?
有些家长,不免为此担心。
独处,是孩子的自我疗伤
有一种伤心,需要被旁人安慰;有一种伤心,却需要在安静的独处空间,自我抚平。
对于这一类孩子来说,“离群”,是他们处理与亲人分离带来痛苦的方式,是一种自我安慰疗伤。
刚升入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与亲人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依恋关系”,入读幼儿园,孩子知道分别是暂时的,但心理依然难以承受被割舍的痛苦。
对于孩子来说,即便幼儿园未来会成为家以外的第二个重要场所,但它是陌生;幼儿园的老师,即便充满笑意与善意,也是陌生的,短期内无法与孩子情感连接,获得孩子信任,孩子也便无法将自己的情绪交给老师。
所以,他们宁愿待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不需要任何人打扰,只与自己相处在一起,感受自己。
他们可能会幻想一些自己期待的魔法情节,他们可能会发泄一些尚未发完的脾气,他们甚至会抱着自己的娃娃,诉说一些不想给别人知道的秘密……有时候甚至什么都不想,就这么静静地待在角落休息。
待平复心情,孩子会自己会走出角落,去加入他们想要加入的团体,参加他们想要参加的活动。
而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然像个寻常孩子,悲伤了无痕迹。
剥夺独处能力,孩子无所适从
独处,是孩子的自我疗伤;独处,也是孩子自己与世界相处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重要。
从小具备独处能力的孩子,他们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无论生活中遇到各种喜怒哀乐,他们懂得调节自己,重新以良好的状态迎接生活。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却时不时剥夺着孩子的自我独处机会,家长生怕孩子孤独,时不时陪“陪伴”孩子,却其实,家长的善意,一次次破坏着孩子的心理屏障。
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不陌生。
孩子坐在车里,被窗外的景色吸引,他们默默观赏着,一声不吭。
家长一边开车,一边从后视镜不断打量孩子,一边努力寻找话题与孩子交流:
“你今天做了什么?”
“ 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事吗?”
“还记得爸爸妈妈带你来过这里?”
“给妈妈背一首古诗吧……”
父母生怕孩子寂寞,时不时找话题与孩子交流,却忽略了此时此刻,孩子其实需要安静。过度过密的“爱的刺激”,反而剥夺了孩子享受安静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也不乏听到越来越多家长的担忧:孩子特别好动,可别是“多动症”啊!
父母对孩子“多动”忧心,不惜带孩子奔波在医院,却忽略了一点:对于“过动”的孩子而言,外部医学干涉很重要,内部自我修炼也不可少。
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孩子需要一个人的时候,当孩子可以一人相处的时候,那么请家长坚定离开,不打扰,不干涉,让孩子拥有倾听自己心声的权利。
此时此刻,家长什么都不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那些喜欢独处孩子,长大后变得怎么样?
中国有一部幼儿园题材的纪录片,叫做《零零后》,其中有一个叫做“一一”的小女孩特别引人注目,她总是喜欢独自玩耍。
镜头内,孩子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镜头外,成人以异样的眼光打量她:孩子如此不合群,以后会有问题吗?
然而,面对众人质疑,这个孩子的回答却掷地有声:“我喜欢独自玩,我觉得一个人玩挺好的。我有权利这样。”
不卑不亢,不被影响,也不为所动。好一个自得其乐的孩子!
与此同时,镜头还记录了另一个喜欢独处的孩子,叫做辰辰。
然而,两个一样喜欢独处的孩子,然而多年以后,性格却迥异。一一性格开朗,既享受和朋友们相聚的时光,也享受独处的美好。但辰辰却相反,她性格忧郁,对周围充满戒备,也不愿回忆童年生活。
一个被独处滋养,一个却被独处伤害,造成两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的原因,正在于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一的父母理解并支持孩子从小安静的性格,他们不急不躁,用足够的耐心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而辰辰的父母,生怕孩子孤僻不合群,一直想尽办法试图改变孩子,他创造各种条件将孩子硬推倒人群中去,最后辰辰成为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接纳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喜欢群聚是一种性格,喜欢安静也是一种性格,无论哪一种性格,都不应该被偏见。
犹记得儿子小的时候,当他刚刚具备行动能力,每次与我们玩躲猫猫,他都喜欢钻进书房的书桌下面,蜷缩成一团,拿一个抱枕挡在出口,仿佛把自己关在了小房子,我们看不见他。
后来,我也曾有意无意发现,当我在忙家务,无暇顾及陪他玩的时候,他也会带上几个小玩具,躲在书桌下,自言自语玩耍。
那个小小的、隐秘的空间,成为孩子身心憩息的场所。
有时候,他很安静;有时候,他会叽叽喳喳自语。但无论如何,我想,这个小小的空间,一定承载了属于他的秘密,属于他回忆、还有梦想和希望。
 培养独处感,亦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独处是一种特质,需要被理解;独处是一种能力,也需要被培养。
不给孩子独处机会,孩子不仅没有能力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因为从小无法与自己独处,害怕独处,从而无法与自己融洽相处,也便不能很好地回应内心的冲动与需求。
朱永新教授在《让孩子创造自己》一书中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被别人知道的世界,都有自己需要保护的秘密。这个空间不应该轻易被别人占领。许多孩子其实没有什么秘密,他们只是需要拥有一方神秘世界而已……”
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个体。那么在家的角落,不妨给孩子开辟一个小小的空间,作为他们独处的神秘世界。
可以是一顶小小的帐篷,也可以帮孩子收拾一个小小的角落,给他铺一块小小的地毯,给他一个软软的靠垫,在他需要一个人待的时候,让他独处,不做打扰……
我是诺妈,成长路上的男宝妈,教育专业,媒体从业,专注孩子成长研究,为父母提供有价值的育儿之道。关注我,一起成长精进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