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盘锦割苇子,为何苇霸也不敢惹刀客,只因这样一个原因

民国时期,因为农业机械还基本为零,所以催生出一类劳动群体——刀客。所谓“刀客”,是指手拿镰刀走南闯北,给东家收割农作物的一类人。在东北地区就有大量的刀客,其中有一类刀客十分厉害,他们每年冬季割芦苇,就连当地最凶的苇霸都不敢惹他们。这究竟是什么刀客呢?为何人们怕他们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说芦苇,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芦苇十分常见,但是零零星星的芦苇一直被认为的是有害杂草,他们生长在稻田与禾苗争夺养分和阳光,因此被农民除之而后快。不过大面积种植的芦苇却是宝贝,既是编织器具的好材料,如箩筐,簸箕和凉席等,还是建造房屋铺顶的防水材料,而且还能让屋内冬暖夏凉。

我国境内的芦苇荡分布众多,但是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芦苇还是在辽河三角洲一带,即如今的辽宁盘锦市境内。据统计,民国时代,盘锦的芦苇荡面积约120万亩,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归私人所有,而这些人就被当地人称之为“苇霸”。一到每年初冬时节,苇霸们就聚集起来商议如何收割,他们还花重金从外地请来刀客,并且对所有的刀客都是一视同仁,客客气气。

在外乡人的印象中,苇霸肯定都是一副凶神恶煞的面孔,面对外地刀客肯定也会毫不手软的压榨,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他们甚至将刀客奉为贵宾。比如,有河南或者山东的刀客远道而来,当地的苇霸首先会举办个迎接晚宴,好酒好菜地伺候着,等到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刀客们休息好了才让下田。在收割期间,苇霸也总是派人嘘寒问暖,既送水,也送饭,最后割完了一块地立马就结算,一天都不拖延。对此,或许您也纳闷,这些刀客什么都没做,为何苇霸如此害怕呢?

这年冬天,有个苇霸又故伎重施,他让一个年满70的老汉收割一片苇荡,结果老汉忙碌了半个月才收割完,结果在结算工钱的时候苇霸一直拖延,其实就是不想给钱。一天,这位老汉在街上碰到苇霸,一把抓住他的袖子索要工钱,但苇霸却拒不承认,还一把将老汉推倒在地。当时,街上的人也都看不过去了,他们纷纷替老汉做主,而苇霸虽然也答应要支付工钱,但是却要等到过年的时候,因此这就让老汉十分为难了,因为他从山东而来,就等着收割的工钱回家过年。

老汉几次索要工钱无果,也基本看清了现实,如果换做其他刀客就当吃了哑巴亏,但这个老汉可不好惹。一天晚上,老汉联合几个同乡的刀客,他们在苇霸回家的路上将其拦住,然后二话不说就是一顿猛打,最后老汉又抡起镰刀砍掉了苇霸的一只耳朵。后来,据说苇霸也报官了,但是官兵找了三天三夜也没发现老汉等人,最后也不得不放弃对老汉的追捕。

其实,老汉等人没有离开,他们躲进的茂密的芦苇荡,经过几天的摸索弄清楚了苇霸的芦苇荡分布在哪。于是,半个月之后当他们准备好的时候,就趁着天黑放了一把火,将苇霸的芦苇荡烧了个精光……从那以后,当地的苇霸就再也不敢欺负外地的刀客,虽然这些刀客背井离乡,但是要被惹毛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最令人后怕的是,苇塘一个着火,很可能会火烧连营,如果哪个刀客一把火烧了所有的芦苇,巨大的损失谁都承担不起,因此以后,苇霸就再也不敢惹恼刀客了。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普及,刀客也逐渐走下历史的舞台,成为一代人永恒的记忆。现如今,在广袤的盘锦大地上收割机日夜不息的轰鸣,他们虽然不再被称为刀客,但本质上却和历史上的刀客无异,只不过他们换上了更加先进的劳动工具。

参考资料:
《刀客》作者:曹保明,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