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人们用芦花制作一种“特殊”的鞋,只可惜这手艺已失传了
在日常生活中,芦苇对很多人来说还算陌生,它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江河沟渠的岸边,成熟后可以长到2—3米高。虽然芦苇的地位比不了小麦和水稻,但它也是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物,比如民国时期十分流行的芦花鞋就用芦苇制成,而且这种鞋在当时还有一种独特的功能……究竟芦花鞋是如何制作而成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芦苇是制作芦花鞋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哪里有芦苇哪里就盛产芦花鞋。在世界各地,虽然芦苇分布广泛,只要是江河沟渠,就基本都有芦苇的踪影,前些年的时候,世界面积最大的芦苇荡却在埃及。众所周知,埃及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尼罗河,并且在尼罗河冲积平原上还有丰富的农作物,其中芦苇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作物,总量超过1000万平方米公里。然而,随着尼罗河水流不断减少,芦苇荡的面积也在迅速缩减,现如今最大芦苇荡的桂冠已经落在了我国的辽河三角洲。
每年11月初,是芦苇成熟的时节,此时的辽河三角洲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全国各地的刀客也纷纷赶到辽宁盘锦,等候着芦苇收割号角的响起。盘锦位于辽河三角洲,拥有最优质的芦苇荡,而且也是全国芦苇的重要交易市场。收割的芦苇浑身是宝,比如鲜嫩的芦苇根可以熬腊肉汤,是冬季里御寒的一道特色美食,并且还有一定药用价值,能够清热解毒。
还有芦苇杆,它的作用最大,晒干后是一种农村里最常用的建筑材料,混合泥浆铺在房顶上能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比现在的空调暖气房间可舒服多了。另外,芦苇杆还是编织材料,从常见的箩筐,凉席和簸箕,到精美的艺术品,比如芦草蚂蚱和小人偶。除此之外,芦苇叶也有妙用,它是当地人包粽子的材料,当然还有芦苇花,它在市场上也能卖好价钱。
芦苇花在一开始,很多人都用它烧火,因为这种东西极易燃,即便是潮湿的芦苇花也能引火。后来,不知从何时起,芦苇花还充当填充材料,比如代替棉花缝制棉袄,或者装在布袋子里当枕头,不过它作用最大的还是用来制作漂亮的芦花鞋。
芦花鞋在东北地区十分流行,人们将芦花收集起来,然后装在袋子里面反复揉搓,去除芦花中的芦苇籽,最后就得到了纯净的芦花,看起来就如同脱籽的棉花一样,只不过颜色略微泛黄。得到纯净的芦花之后,再用手工摆锤将芦花碾成细线,反反复复搓在一起就得到了粗约0.5厘米的芦花绳,最后用芦花绳编织成芦花鞋,其做法和南方编织草鞋类似。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芦花靴,它先用浆糊布做成靴子的造型,长度约20-30厘米,然后将纯净的芦花填充在鞋中,最后用线绳缝合即可,并且在鞋底还要铺上芦花绳做的鞋垫,这样一双正统的芦花靴才算大功告成。芦花靴最大的优势在于保暖,而且走路越多脚底就越发热,因此在冬天里只要脚不寒了,整个身体都不会觉得冷,但不过芦花靴也有几个缺点。
首先就是它只能穿一季,第二年冬天再穿就不暖了,这是因为芦花在夏天经过太阳一晒就成渣渣了,所以芦花鞋的寿命只有短短的一个冬天,第二年还得做双新的穿。其次,芦花鞋毫无设计美感,通常做出来之后五大三粗的,看起来十分丑陋,因此除了一些老年人穿之外,没有年轻人愿意去穿芦花鞋,即便后来的芦花鞋也绣上各种图案,但还是很少有年轻人能够接受。最后,还有一些人皮肤敏感,他们对芦花过敏,而且只要沾上芦花就瘙痒,因此这些人也穿不了芦花鞋。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芦花鞋因为无人传承,也逐渐地消失了。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鞋子琳琅满目,芦花鞋在它们面前也确实不值一提,但是芦花鞋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却也有着不一样的传承价值。因此,小编也希望芦花鞋的制作能不断延续,让这样一种民族特色也能焕发生机,被更多年轻人接受。
参考资料:
《刀客》作者:曹保明,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