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阅读“网红”建筑,还有哪些“打开方式”
'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 ——翻开上海这本 ' 大书 ',一处处独具美感的建筑空间,一栋栋嵌入人民生活的人文地标,积淀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与时代风貌。如何创新打开方式,深度阅读 ' 网红 ' 建筑?
以 ' 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行 ' 为年度主题的 2021 年上海旅游节如期而至,一批建筑文化读本也陆续在沪 ' 上新 '。《遇见武康大楼》《阅读南京西路》《老建筑新格调》等图书以不同视角探入城市肌理,跳出单一 ' 打卡说明书 ' 式的浮光掠影,而是在编排上引导市民游客沉下心来感受建筑之美,并结合音视频、AR、VR 等多媒体技术陪伴读者漫游建筑周边街区,有效丰富了建筑 ' 阅读 ' 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建筑的 ' 可读 '' 可听 '' 可看 '' 可游 ',令人一窥上海建筑保护和更新背后所彰显的城市软实力。
数字化升级阅读体验,打造 ' 城市导览互动 3D 地图 '
谈起建筑可阅读,武康大楼一定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这座 97 岁上海 ' 网红 ' 老建筑,见证了新时代下的城市微更新,散发着 ' 人民城市 ' 的温度与活力。拐进位于武康大楼的大隐书局,刚上架的《遇见武康大楼》吸引了读者驻足。手持新书,再来一根等比例复刻大楼的爆款文创雪糕,这艘由邬达克设计的 ' 巨轮 ' 从历史长河中驶来,在 ' 可看可触可品尝 ' 中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热门打卡地标。
作为 ' 建筑可阅读 ' 步入数字化转型时代的首部 ' 遇见 ' 系列普及读物,《遇见武康大楼》运用 AR、VR、音视频等数字化智能手段,升级阅读体验,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导览和选择——全书从 6 个不同视角、用 6 张漫步地图,辐射周边 6 条马路,吸引读者深入街区,在阅读与漫步中共感沿途近 40 个优秀历史建筑和文旅新空间。
虽是巴掌大的口袋本,但它更像关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 ' 城市导览互动 3D 地图 '。比如,扫描 AR 二维码跳出短视频《武康大楼修缮纪》,60 余个故事音频也 ' 隐 ' 在书里,其中有居住于此的张乐平、耿济之、草婴等名家后人追忆过往,有艺术家、建筑师、居民畅谈经历,有大楼周边故居场馆馆长、文旅新空间店主们讲述观察感受,也有参与此地改造修缮等城市更新的规划师、设计师分享点点滴滴。读者还能通过 VR 足不出户游览巴金故居、百代小楼等老建筑。
可以说,二维码所链接的音像材料,不是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或补充,而是另一个视角的阐释拓展。顺着风貌区内各条马路探索沿线建筑,读者更能感知建筑背后的红色基因、海派特质、江南韵味。
老房子蝶变背后,折射人民城市的初心与智慧
从梧桐树下老洋房、老弄堂里的石库门,到一处处名人故里、历史遗存,从昔日 ' 工业锈带 ' 变身今日 ' 生活秀带 ',沪上众多老房子的蝶变背后,恰恰折射了这座人民城市的初心与智慧。
以 ' 上海印象 ' 系列丛书里的《老建筑新格调》《老工厂新气象》等为例,丛书从千万幢石库门、公寓大楼和花园别墅中,遴选出马勒别墅、田子坊等代表性实例,并展开解读。从历经改革转型仍能破浪前行的造船厂,到改造升级的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一批凝结工业历史、见证社会变迁的空间遗存,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也以崭新面貌成就了独特人文景观,释放出空间活力与艺术魅力。
更多老建筑的转型重生,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同时,也为讲述上海故事提供了精彩样本。学者熊月之评价,这套丛书所述内容,不是稍纵即逝的雪泥鸿爪,不是邈不可追的雁叫长空,而是流传至今的城市地标,常萦脑际的斑斓画图,那么明丽、鲜活、有味。
可阅读的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物理空间,更是能和城市历史文化产生互文的弹性容器。风格迥异、历久弥新的老建筑是历史留给上海的珍贵遗产,也是城市前进的时代印证。
在研读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阅读南京西路》作者从外滩出发,从东到西逐个调研南京路沿线历史建筑,亲历上海跑马总会改造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开幕,又赶在张园项目启动前记录南京西路的最新变化,以建筑的前世今生折射南京西路的百年变迁。建筑学专家郑时龄谈到,《阅读南京西路》所描述的并非仅仅是一条 3866 米长的线性的街道,而是不断向周边的街道和建筑延伸的社会蒙太奇,读者会发现这片乐土是浓缩的上海史,充满了无限生机。
作者:许旸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彦
来源:出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