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跤術-攻防實戰 (下)

正角抵也叫角力,即为中国传统式摔跤。摔跤属于放下兵器后的一种双方徒手竞技武功。摔跤属于中国传统武术中踢、打、摔、拿的范畴,是武术领域的组成部分。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古代称为角力、角抵、相扑、争跤等。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有了摔跤活动,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摔跤被列为正式体育项目。秦汉以后,摔跤从单一的军事目的走向了民间,成了供人欣赏的娱乐活动。皇家有了专门的摔跤组织,这种组织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善扑营”。元、明、清时代,摔跤融入了满族和蒙族的技艺,逐渐形成现代中国式摔跤的雏形。

中国跤术要求非常严谨,它有着固定的基本姿势,这些姿势一般称为之“跤架”,这些姿势都是平时训练中形成的。

“跤架”的基本姿势是在才一出架的瞬刻间,上体成半斜面,两腿微屈;要求扣胸、紧臂、垂尾骨,头部要正直,鼻尖向前不得超过前脚尖,后脑不得超过后脚跟;两手指松开并拢成松握拳状,上手在前,底手在后,沉肩垂肘,两手高不过鼻,低不过嘴,这样为封门出架的上半身姿势。跤架分为右架与左架。左脚在前时为左架,右脚在前时为右架;前脚为虚,后脚为实;身体重心前脚支撑承负全身40%重量,后脚支撑承负全身60%重量,后脚为主要站立基础,这样前脚为先锋,后脚为后卫。这种姿势在传统武术“形意拳”里面叫“三才势”即“三体势”。此动作姿势形成前后腿紧密相随。如属右架者其右手也在前,在前之手叫上手,捎后之手叫后手(底手),又称“上把”“底把”,前手抢把,后手辅助上手。

基本步法

跤架的前脚为先锋,后脚是后卫,这是摔跤中步法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走对步赢跤,走错步输跤”。步法在摔跤里是极为重要的,灵活的运用步法是每个跤手必须熟练的环节。跤术的基本步法必须掌握。

在走架时右架向右转行或左架向右环行,不论走快步或走慢步,双脚运行一定保持走斜丁步;在摔跤的过程中一但要挪动,必须是底桩先走,横向跨步而前脚紧跟;在走跤步时前后脚横跨一尺而前脚跟步三寸,后卫保先锋,跤步永不乱跨。在摔跤时步法后退也可以,前脚滑退而底桩横跨,永远保持斜丁步的步伐。

训练

特别要加强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动作要象打闪纫针”。这都说明摔跤必须要以快取胜。因为快可使动作突然,使对方猝不胜防,从而争得主动。

摔跤还强调手脚动作要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都不同,因此应选择适于自己练习和使用的技术动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术,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着重选练小得合、捞、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档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身高、体重、力气大的人,可重点练勾、别、缠、踢、掰、叉、涮、拧、锓、拄、撮、肘、拍、撴、装、错、披以及大得合等技术动作。

俗话说:“摔跤要有一把主手。”有了一把得意的底手,就能便于应付对方的快攻。反过来说,输跤者首先输了手,因为一旦被对方抓着一把适于他的袖带,往往就会陷于被动。当然,有经验的运动员也可以借对方的揪袖和夹脖作为一种诱招。例如在对方使别或勾时,可在后面扒腰、按腿来横削对方唯一的张桩,这样就可以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身材高大的人与身材矮小的人对摔时,身材高大的人应发挥臂长、身长、腿长的特点,争取先抓住对方而不要让对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争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尽量限制对方的长处。如对方身体较胖、体力较差时,可设法扯着对方转动,消耗他的体力,然后再借机进攻。

中國跤術-攻防實戰 (下)

版权声明:武博鸿天致力于好文精选,本篇推送文章及视频来源于网络,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并表示歉意,谢谢!^_^。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