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229 | 林瑞莲:故乡清明天,嫁出去的女人不能回娘家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故乡清明天
·林瑞莲
细心的你会发现,料峭的倒春寒在清明将近时逐渐明朗。春华之盛宴刚落幕,二月春风重新修剪枝桠,在乍暖还寒中又更替了新的希望——春花已落,旧叶飞去,新芽浅嫩,一片清新明朗自眼前涌动而来,清明悄至。
雨时纷纷,风来如絮,故乡山水分外明。这是故乡清明天。
此时,人在路上、在野外、在山间……再密的草也被踏出小路,山野都热热闹闹。
有一回去扫墓,一片水田广垠无边,一撮撮人错落田间,还有些手执木凳。只见壮年手把一梱梱绿色小植物抛出去,家长男女老少熟练地把植物插种在水田里。我问奶奶: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在种草?
大人们都笑了,奶奶说:那是春耕开始了,在抛秧苗种水稻。
山路往来人看看百亩水田,春耕也演变出各种各样的话题来。后来读到陆游的诗:“屋角时闻黄犊鸣,相逢但可说春耕。”立刻浮现出这一幕场景。在我记忆中,俨然是故乡人应时而作的唯美的《百亩春耕图》。
传统的生活,遵循着传统的习惯,顺应天时。
博美人在传统节日的传统活动,就是一部无须文字载体的史记。
从博美人看中国的节日传统,会发觉历史并不遥远,且比从书上学更易接受。
“过纸”、“过钱”都是家乡对“清明扫墓”的别称。家乡扫墓时间很长,清明的前个月至后半个月都可以,也有春分过后至公历四月末的。
传统的扫墓仪式要带上锄头、铲子、镰刀,要为祖先除去坟前杂草,疏通坟前排水设备。还要带朱砂、毛笔为祖坟上的字“顺碑”(把碑文重新描红)。家中妇女蒸酵包子,以待拜神祭祖用。
一丝丝白色参差些许紫红色的纸条扎成“过钱纸”,塚身、坟头洒遍,子子孙孙都叩首拜过,开始烧宝锭,放鞭炮。
不要忘记拜祖坟旁边的“百姓公”。每座坟旁边都有一个“伯公”即是“百姓公”,这是博美人建坟的特色。
当然,扫墓拜山让山野热闹得像过年,却也是有所忌讳的。如:
扫墓时不能高呼亲友的名字,特别是小孩的名字。据说未满十二岁的孩子尚处于聚天地灵气的修炼阶段,精气神未稳定凝聚,还未真正成为人。怕被不怀好意的魂魄听到,乘机偷换了孩子的魂,又怕孩子应声后不想回家,在此地留下一魂或一魄。切不可穿拖鞋上山。拖鞋我们叫“鞋拖”,是“会拖”的谐音。如果穿拖鞋上山,也许会被神秘力量拖走。女性不能穿短裙拜坟,否则是对祖先不敬。山上的花草树木不能随意移植回家,草木皆精灵,万一把神仙或鬼怪带回家了呢?
已出嫁的人在清明这天绝对不能回娘家。潮汕女人出嫁,就是与列祖列宗诀别,自出嫁日起,不可以再祭拜娘家祖宗,就算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过世,也止于出殡时一送。【编者点评:海陆丰此风俗现在看来太残酷了,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即,嫁出去了,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要留恋娘家,一心一意做人家的祖母去。大家应该读过触龙言说赵太后的故事吧?】
清明本来是指天文节气,提醒人们“春耕不可迟”。但由于三月三上巳节、寒食节都近清明节,所以融合了上巳节的踏青会友又融合了寒食节的祭祖、扫墓,此风在唐朝时兴起,宋朝就已固定。博美人过清明节,返本认宗,拜神、祭祖、扫墓、亲友相会、踏青、聚餐……不正是唐宋遗风么?
转自:汕尾日报17.04.02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决赛10辑
你可能会读
文学看台228 | 文化之旅68:永远的东海岸林场·三甲美女拼猛男【刘洁瑜王晓忠胡家为郑海潮陈瑞绒马格】
文学看台226 | 文化之旅67:森林行·木麻黄记【王万然罗素丽翁烈鑫陈辚】
文学看台221 | 文化之旅66:陆河行·激石溪白水寨五星祠昂塘洋楼【温水义吴庆华林熹施良壮朱少镇庄海君罗素丽郑海潮 】